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对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2018-08-07 01:29白云鹤
当代医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室上性胺碘酮心率

白云鹤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74)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各种脏器性心脏病导致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传导速度以及激动传导异常所引起,为心内科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1]。心律失常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并可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生,使患者死亡风险大幅度增加[2]。若此类患者用药存在不合理,易导致心律失常再发,极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选择科学、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尤其重要。胺碘酮为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具有独特的电生理效应与药理作用,能够使患者心脏活动的动作电位时程得以有效延长,在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较为常用[3]。但目前临床上关于胺碘治疗心律失常对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方面的研究较少,故而本研究将讨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对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26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随机分成两组,各63例。对照组男40例,女23例;年龄25~82岁,平均(55.8±10.6)岁;包括49例室性心律失常与14例室上性心律失常;其中患者合并冠心病者38例,心肌炎者7例,高血压心脏病者18例。观察组男41例,女22例;年龄26~81岁,平均(55.9±10.5)岁;包括47例室性心律失常与16例室上性心律失常;其中患者合并冠心病者39例,心肌炎者8例,高血压心脏病者16例。经分析,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心律失常类型以及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4];②患者均经听诊、B超、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与临床症状确诊为心律失常。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窦房结房室传导功能障碍者;②QT间期延长综合征者;③合并有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④甲状腺功能异常、肺间质纤维化者;⑤近3个月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⑥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降脂、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盐酸普罗帕酮片(江苏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905)治疗,患者服药方式如下:第1周:150 mg/次,口服,3次/d;第2周及以后:100 mg/次,口服,3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胺碘酮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254)治疗,患者服药情况如下:第1周:200 mg/次,口服,3次/d;第2周:如果患者心率在80~100次/min之间、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低于10次/min,则患者按照200 mg/次,口服,2次/d治疗;第3周:如果患者心率≤80次/min,则给予患者口服盐酸胺碘酮片20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心电图监测,一旦出现患者QT间期显著延长或者心率低于60次/min,则立即停止用药,并根据患者病情,酌情调整药物剂量。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督促患者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并帮助患者了解其自身疾病的诱因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最终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另外,医护人员还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适当的安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医护人员需准确地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规范服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而抑制心肌损伤的加重。最后,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有氧运动,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心率变异(HRV)性指标变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

1.3.1 心率变异性指标检测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行24 h动态心动图监测,测定两组患者HRV指标,主要包括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及24 h内每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

1.3.2 血清hs-CRP水平检测 分别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

1.3.3 疗效评价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情况、心电图显示结果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全部消失,且观察24 h动态心动图检测显示患者期前收缩次数减少超过90.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体征基本消失,且观察24 h动态心动图检测发现患者期前收缩次数减少59.0%~90.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各县体征改善不明显,且观察24 h动态心动图显示患者期前收缩减少低于59.0%。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27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65%(59/63);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1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02%(46/6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hs-CRP水平、HRV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HRV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 SDNN、rMSSD、SDANN、SDNNindex均高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SDNN、rMSSD、SDANN、SDNNindex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hs-CRP水平、HRV指标比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hs-CRP level and HRV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x±s)

3 讨论

按照病理生理机制,可以将心律失常分为冲动起源异常所导致的心律失常和冲动传导异常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后者为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5]。冲动经过闭合环反复循环则能够引起患者出现持续性心率加快,形成快速性心律失常,而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进展迅速,会对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可引起心力衰竭等严重不良后果,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6]。因此,在临床上采取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意义重大。

普罗帕酮作为一种广谱且高效的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起效快、药效持续时间长,作用于心律失常患者时,主要是通过抑制快钠离子内流,降低心肌传导速度,延长不应期,同时具有竞争性阻断β-受体作用,从而降低心肌兴奋性,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室性、室上性异位搏动和折返性心动过速;但普罗帕酮存在易引发心动过缓的不足,在临床使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7-8]。胺碘酮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患者服用后心肌细胞中血药浓度明显高于血液。该药能够有效阻断钾离子通道,使钾离子复极过程受到抑制,使患者心室肌、心房肌动作电位与有效不应期得以延长,从而显著降低患者心房、房室结以及房室旁路的传导速度,进而对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起到缓解的作用;同时,胺碘酮还可以非竞争性地抑制患者肾上腺受体,降低患者儿茶酚胺的活性,从而使血管扩张、负性肌力效果得以实现;另外,胺碘酮还具有轻度Ⅰ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性质,能够在多种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与肥厚性心肌病所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广泛应用[7-9]。虽然胺碘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但适当控制其剂量便能够较好的对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控制,安全性相对较高[9]。

相关研究表示[10],患者心律失常越严重,其体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越高。血清hs-CRP是临床上反应炎性反应是否存在及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泌炎性递质,从而促使斑块破裂,进而在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增加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1]。HRV是临床上常用于评价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无创性指标,当患者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下降时,患者心肌细胞的不稳定性得以增强,患者心室颤动阈值得以降低,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猝死风险,故而加强心律失常患者HRV监测有利于患者死亡风险的降低,对患者意义重大[12]。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这表示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较优;另外,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表示胺碘酮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反应,并使患者病情进展得以有效延缓;此外,观察组HRV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HRV的改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胺碘酮可以能够降低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反应,减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并改善患者HRV指标,降低患者死亡风险,该药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进行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室上性胺碘酮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临床路径变异因素的临床分析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8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