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字幕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目的与规范
——以《卧虎藏龙》的字幕英译为例

2018-08-08 10:33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缺省卧虎藏龙译语

邱 君

(安阳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电影字幕翻译文化缺省既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形式,也是当前华语电影进入海外市场、加强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当前,对电影字幕翻译文化缺省的研究大多都局限于语言层面上对翻译补偿策略的罗列和讨论,较少涉及决定补偿策略的非语言因素,而通过个案分析对特定历史语境下翻译制约因素的研究就更少了。电影《卧虎藏龙》在欧美市场开创了华语电影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商业成就,其字幕英译尤其是对中国特色文化元素的处理方法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和翻译规范理论出发,将电影字幕翻译文化缺省置于更广阔的跨文化交流视角,通过对《卧虎藏龙》文化缺省的英译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探讨在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下决定电影字幕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制约机制,以此为华语影片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并顺利进入目的语文化这一问题提供一个视角。

一、翻译目的与翻译规范观照下的电影字幕翻译文化缺省

(一)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翻译目的理论和规范理论同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类,分别主张对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性和社会文化性开展描述性研究,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目的(skopos)即译文目的,由弗米尔引入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了翻译目的在整体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翻译即“在目标语情景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1]。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翻译目的在整体翻译过程中所起的决策性作用,与此同时,也强调了目标文本接收者对译文选择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事实上,为实现译文目的,译者有必要了解什么能被目标语文化接受,什么被排斥。推而广之,“在既定的时间下,特定的文化群体中,某些类型的文本通常被翻译成特定的翻译作品”[2]。译者随之被赋予某种社会责任,履行该责任以充分了解接受文化语境中各类社会文化约束为前提。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图里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下,称这些为“翻译规范”。图里[3]在其著作《描述翻译理论及其他》中明确指出:“在一切翻译活动中,在翻译任何阶段,三大类翻译规范(指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直接影响译者的决策过程。”简言之,翻译目的从理论上决定了既定情境中译者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翻译规范将之置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加以制约,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译者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翻译选择的制约机制。

(二)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双重制约

“文化缺省指交际双方共有背景文化知识的省略。”[4]基于文化缺省的内涵,缺省的形式是省略,目的是提高交际效率,基本前提是双方必须共有某种语用知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通常包括基本假设、信仰、政治以及历史知识等)在人们接受教育或社会化的整体过程中而获得,读者一般不会产生理解困难。然而,当影片以字幕翻译的形式走向目标文化时,译语观众由于缺乏这种共有背景文化知识,易造成理解错误或意义真空,这就有赖于译者合理地判断源语文化与译语观众之间共有的语用前提,对文化缺省作恰当的补偿。

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翻译活动,电影字幕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受到翻译目的与规范的双重制约。翻译目的是否存在于一切翻译活动中尚存质疑,不过,“翻译目的理论在商业文本的翻译活动中尤为适用”[5]。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商业属性的翻译活动,电影字幕翻译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便于目标文化观众理解,赢取更高的海外收益和影响力。同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影片还可能担负着某种文化交流的目的。换言之,在翻译目的驱动下,在既定的文化语境中,电影字幕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是一个以翻译目的为导向、受翻译规范制约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这种双重制约的机制作用于译者决策的整个过程。一方面,作为源语影片的接收者,译者洞悉源语影片中文化缺省的表现形式,明确整体翻译目的之下文化缺省的特定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作为译语文本的发出者,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包括他们的需求、期待及已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等。除此以外,译者还应考察源语文本所省略的背景文化知识(包括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地位问题,以便从整体上在译文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做出选择。如上所述,电影字幕译者承担着沟通源语文本和目标语读者思想的任务,在符合既定社会历史语境的前提下,对源语影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一种有目的的补偿。

二、从《卧虎藏龙》英译看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目的与规范

21世纪初,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以英文字幕电影的形式成功地打入欧美电影市场,迈出了中国传统武侠文化走向世界最重要的一步,其出色的字幕翻译尤其是在中国特有文化因素的传达方面不容小觑。从道教文化到儒家学说,从政治背景到社会习俗,各类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达贯穿整部影片。对于译者而言,如何兼顾本土文化传播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成为该片字幕英译的最大难题。本文接下来从翻译目的与翻译规范理论的角度出发,解读《卧虎藏龙》中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成功之处,分析总结在翻译电影字幕时文化缺省翻译补偿选择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卧虎藏龙》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策略

本研究采用穷尽式统计方法,对影片《卧虎藏龙》中文化缺省的英译补偿形式进行逐一描述。为便于统计和分析,根据Nida①对文化的分类结果,按照文化缺省不同的背景文化知识,将影片中的文化缺省项分成四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便于描述和发现规律,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频次,对各大类文化缺省又进行了细分。据统计,影片中共出现生态文化33处,物质文化12处,社会文化82处,宗教文化25处。翻译策略根据李运兴②对文化词语的五种常用处理模式,略做改动。影片《卧虎藏龙》文化缺省在英译时,主要采用了四种补偿策略:直入式(直译/音译)、诠释式(缩减、替代、压缩性意译)、归化式(归化)、阻断式(删除)。

影片中的音译包含定译,如“满人”(the Man-chnus),“汉人”(the Hans)是通用译法;诠释式包括缩减、替代、意译,三者极易混淆。本文认为,缩减指对源语文化词语的简化,替代指寻找目的语中功能相近的词,意译指对文化词语的改写。由于这三种策略都以目标文化为导向,和归化一样,它们可被看作归化连续体上不同程度的表现。最后,阻断式指对源文中文化缺省的删除,应区别于出于上下文连贯考虑的省略用法。统计结果见表1。

该统计结果包括纵列和横列分析,横向统计结果依据影片类型不同而变化,其参考意义不大。相比之下,纵向数据能够反映出影片中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总体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表1显示,在生态类文化缺省(影片中主要表现为人名和地名)的处理上以直入式为主,影片中的25处地名有14处使用了音译/直译法,如“峨眉顶”(E-Mei)。在物质文化的分类中,兵器类基本采用直入式,饮食类兼用直入式和诠释式,如“鱼翅汤”直译为“shark fin soup”,而“芡粉”则用西方饮食文化中的“sauce”来替代。不同于前两类,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归化倾向,以诠释式为主,与此同时,归化式和删除式明显增加。以下将结合具体因素讨论,在此不再赘述。虽然统计数字是相对的,但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大多数描述均基于统计,主要是百分比及其所反映的趋势”[6]。通过统计描述,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片中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的总体趋势。

表1 影片《卧虎藏龙》英文字幕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策略

(二)电影字幕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的制约因素

1.影片翻译目的

翻译目的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由发起人的需求所决定。通常情况下,发起人明确或含蓄地表达翻译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条件,要求译者有意识地、一贯地执行。作为电影字幕翻译活动的发起人,导演通过影片创作意图向译者传达影片的整体翻译目的,译者必须在翻译工作开始之前,了解影片的整体翻译目的,对影片中的文化缺省采取何种补偿策略进行总体判断。

《卧虎藏龙》于2000年上映,当时华语武侠电影市场并不看好,票房低迷,从未真正进入过欧美的主流电影市场。译者在对影片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李安在尝试将中国传统武侠文化推介给广大西方观众之初,很可能已经对中国特有的神秘东方文化进行了明显的个人诠释与深刻的反思。李安本人曾坦言:“武侠世界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是个抽象的世界,不存在于现实当中。”[7]这充分印证了字幕译者对导演创作意图预先判断的重要性。因此,在电影固有商业使命和该片导演创作意图的驱动下,字幕译者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广大西方观众搭建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开放平台,所以在整体策略的选择上,宜采用归化策略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事实正是如此,该片共计152项文化缺省,采用归化策略进行英译的占52.6%(诠释式+归化式),采用异化策略的占34.2%(直入式)。

2.译语观众期待

文化缺省的客观存在要求字幕译者必须站在文化差异的角度,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需要、期待、文化背景及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源语影片中的某些文化缺省及其背景文化可能成为该片赢取海外市场的文化卖点与亮点,而某些文化则可能成为妨碍译语观众理解的阻滞点,译语观众的期待不同,译者的策略选择也会不同。

影片《卧虎藏龙》在一个通俗流行的中国武侠文学最常见的故事公式之下,勾画了一个由儒家道德、出世幻想、侠义精神等营造的江湖世界,令无数西方观众为之痴迷。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对东方武侠世界的期待,影片中大量的江湖文化缺省项(涵盖分类中的部分地名和全部人名、兵器、江湖)采取了异化策略。例如,将武术圣地“武当山”音译为“Wu Dang Mountain”;武侠人名共出现8项,除了“花影无踪”使用压缩性意译翻译成“flying Saber”之外,其余均按照汉语武侠“招式+地点”的组合结构进行直译;剑法招式类的文化缺省集中在“兵器”和“江湖”的分类中,比如“毒针”“紫阴针”“青冥剑”被直译为“poisoned needle”“Purple Yin Poison”“Green Destiny sword”,仅“点穴”和“点穴法”根据语境分别意译和缩减为“paralyze you”与“technique”。不过笔者认为,电影画面能够补充语境,不会影响译语观众的理解,后两处仍可采用直入式策略,音译为“Dian Xue”。

3.意识形态差异

电影字幕中通常不乏一些反映源语文化有关哲学、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属广义上的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属初始规范。初始规范优先于其他隶属较低的、较具体的特定规范。因此,就效力而言,若违背了意识形态规范,译者往往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当语言方面的考虑与意识形态或诗学方面的考虑发生冲突的时候,后者总是胜出。”[8]因此,为确保实现华语影片在目标文化的商业价值和预期的交际目的,字幕译者应首先考虑译文在既定的目标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可接受性问题,这需要译者的高度自觉与深刻反省。

《卧虎藏龙》架构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背景下,讲述了一个为师复仇的故事,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官阶品衔、伦理道德的内容,其深层情节更是折射出儒、释、道的中国传统哲学。这些背景文化知识对当今不少中国观众而言尚且陌生和费解,对西方观众而言,就更加高深莫测了。该片英文字幕编剧(即字幕译员)是美国人詹姆斯·夏慕斯,在涉及影片中意识形态的翻译方面,以他为首的英文字幕组从目标语文化出发,广泛地使用诠释式和归化式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源语影片与译语观众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影片中的宗教文化名称及行为、社会习俗、政治文化,大多采用诠释式(替代、缩减、压缩性意译)和归化式(归化法)翻译。以道家文化为例,“闭关修炼”被替代为“practice deep meditation”,“练神还虚”缩减为“meditate”,“相生相克”压缩意译为“Everything has an antithesis”,最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道家智慧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全世界影迷。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的效力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已经难以阻挡”[9]。全球化进程正不断加深,意识形态之争将逐渐让步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译者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意识形态差异。

4.时空限制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是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10]除了语篇形式的转换之外,浓缩性是字幕翻译的一个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因此,字幕翻译要求简洁明了。这种时空层面上的制约将字幕翻译操作置于某种形式的制约之下,这就意味着,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对影片中的部分文化缺省进行压缩或删除。然而,这种删减绝非任意的,而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如上所述,影片的整体翻译目的、译语观众的期待与需求、意识形态差异等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译者的决策过程。

删除法在《卧虎藏龙》文化缺省补偿策略中占13.2%,涵盖了与影片情节关联性不强的地名,不影响译语观众理解的饮食、习俗,还有过于复杂、影响译语观众接受的宗教名称及行为等。例如,将中国道教名山“九华山”略去不译,“新疆”一共出现10处,仅1处采用音译法,其余均根据语境进行意译或省略。

压缩翻译策略占30.2%,包括缩减法(11.8%)和压缩性意译(18.4%)。例如,将“三教九流”缩减为“all sorts of characters”,“酉时”被压缩意译为“midnight”。这样有目的、有选择地删减部分文化信息,达到了淡化时间、空间概念,跨域政治、社会、宗教差异障碍的目的,确保了影片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使字幕翻译成为搭建在源语影片与译语观众之间的一座桥梁,又如同二者文化之间的双面镜,将东西方文化交汇在一起。

三、结语

翻译目的与规范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在既定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两个层面上对翻译活动加以限制。《卧虎藏龙》中文化缺省的英译补偿表明,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电影字幕文化缺省补偿策略是翻译目的与翻译规范共同作用的产物。一方面,译者要充分考虑影片整体的翻译目的及译语观众的需求,充分实现文化缺省的预期交际目的;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差异与文化输出行为之间存在冲突,加之影视媒体自身的时空制约,要求译者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对翻译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连续体做出选择。寻根溯源,华语字幕电影如何在目标文化中实现商业和文化价值双赢,关键在于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化经济与文化语境中把握文化输出的主动权。译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目的与规范,而非一味地迎合。华语电影在走出国门时,向海外观众展示的不应是一副定格在某一历史时刻的静态画面,恰恰相反,它应与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不断前进的社会现实同步前行。

注释:

①Nida在其著作Customs,CultureandChristianity中提出把文化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五大类。

②李运兴提出处理文化词语的五种方式,包括直入式、阻断式、诠释式、融合式和归化式,由于融合式在该影片字幕翻译中未出现,故而省去。

猜你喜欢
缺省卧虎藏龙译语
好莱坞要翻拍剧版《卧虎藏龙》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李方伟 藏石欣赏
鹧鸪天·赠乡贤熊校长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演卧虎藏龙2?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缺省语义模式下话语交际意义研究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关联期待与缺省推理下缺省语境的生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