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谚语中传统养生思想的体现

2018-08-09 09:08苏昕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8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谚语心理

摘要:我国的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这些养生思想主要通过人民群众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人民群众自身生存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心理层面的特征得以充分地体现。本文将对我国谚语中传统养生思想的体现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论述,对我国谚语文化研究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谚语;养生思想;自然环境;生存发展;心理;

引言

在我国大量的谚语当中,含有养生思想的谚语是十分重要的一大类型,这一类谚语又被称作为养生谚语,养生谚语都是通过我国人民长期的劳作、生活实践中不断摸索、推广与总结而来的,结合谚语自身表达的特征与方式,使这些养生的哲理与经验更为深远地传播开来,进而成为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养生经验的结晶。养生类谚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思想予以体现,分别是人民群众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人民群众自身生存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心理层面的特征。

一、体现了人民群众与社会及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针对人民群众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方面,我国传统养生类的文化底蕴主要倡导的是人类与社会、自然、环境等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养生思想,而这一思想在养生类谚语中得到了显著的体现。举个例子来说,“九月九,勤添衣”。这句谚语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到了九月九号,要经常增添衣服,以防止感冒。实际上,这句谚语所说的九月九,只是为了押韵,方便人民群众记忆,九月九并非一定指的是九月九日那一天,而是九月左右,立秋时节。所以整句谚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到了立秋,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冷空气日益增多,气温不断下降,因此提醒人们适当的多增添衣服,以防止气温下降而造成的感冒等病症。因此,这句谚语所蕴含的引申意义便是,人民群众应当按照季节的更替与变迁,与大自然的气温变化保持相互平衡,通过人为的转变来适应大自然环境的变迁,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最终目的,进而使人们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就是前文所述的,谚语中的养生理念所反映的人民群众与社会及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诸如此类的谚语还有许多,譬如,“二月寒,强健身”,“春天捂,秋天冻”等等,这些谚语所描述的都是人民应当按照自然环境与天气变化的规律,适当地做出改变,从而使人民更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实现减少疾病滋生,健身养生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谚语通过对治病就医与保健等方面的经验进行传承,从而有效地反映了人类抵御自然疾病的方式与途径。举个例子来说:“为中医,不服药”,这句谚语的意思指的是,人生下来便拥有一定的抵御病患的能力,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可以利用这种与生自来的抵抗能力来抵御多种小型病变,换句话说,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与适应能力来对抗一些疾病,从而使自身的抵抗能力得到加强。这一则谚语便是典型的使人们顺应自然的养生思想的体现,充分利用人类顺应自然与适应自然的能力,使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谐。

再如“动静结合,百病自除。”这句谚语所表达的意思便是,人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机能,将运动、劳动、活动等动态的行为与思考、钻研、探索等静态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能一味地做大量的运动,而忽视了对身体的休息,与此同时,也不能长期地从事脑力思考,而缺乏肢体的锻炼与活动,从而达到劳逸结合,事倍功半的效果,让身体的各个器官与大脑思维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与缓冲,从而使人类生活的更加健康,达到养生的目的。这种动静相结合的思想观念,是我国人民通过长期劳作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养生保健思想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通过动与静的有效结合,还能够让人体同外界的环境处于统一相处的状态,人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不但应当满足自身工作、劳动、娱乐的需求,还应该符合自然对人类活动的需要,通过两者的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充分联系。

二、体现了人民群众自身生存发展的特征

养生类谚语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人类身体的健康与保养的指导与要求,这些谚语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因此,我国传统养生思想在谚语中的另一个体现便是人民群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征方面。

对于人民群众自身的生产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便是饮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基础,也是养生思想在相应谚语中最为重要的体现。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众多与饮食相关的谚语。诸如:“营养之花大黄豆,抗癌蛋白最优秀”,这句谚语的表面意思说的是,大黄豆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同时,大黄豆还含有十分优秀的抗癌蛋白质,因此,经常吃大黄豆不但能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还能够有效地抵抗癌症。而这句谚语的引申意义则是,黄豆及黄豆类制品的营养价值及抗癌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在日常饮食的过程中,增加对黄豆制品的摄入量,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达到养生的目标。这句谚语便是充分体现了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特征要素,即黄豆类制品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能够有效地抵御人类体内的癌细胞病变,从而实现养生的目的。

诸如此类的谚语还有很多,例如“吃米帶点糖,常年保健康”,“多吃枣,终不老”,“少吃芥蓝多吃马兰”等等。这些谚语通常十分容易理解,主要以建议多食用某些食物或少食用某些食物为主,通过我国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与药理经验,将这些饮食习惯与养生类的谚语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谚语中针对人民群众自身生存发展特征的养生思想得到充分地体现。

三、体现了人民群众心理层面的特征

在我国的传统养生类谚语中,对于人民群众自身心理层面的养生保健有十分丰富的体现。这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便十分看重心理状态对身体状态及身体病变所造成的影响,换句话说,心理状态失衡往往会导致身体器官发生突变,进而患上棘手的病症。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中医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谚语:“治病必先治本,治本必先治心”。所谓的治本指的是,要想治疗所患的病症,必须先要找到引发该病症的根源本由,而知心则指的是,在对患者病症根源进行治疗之前,务必要先了解当前患者的心理状况,倘若患者的心理层面处于较为健康的状态,那么只需诊断病情,根据病情对症下药,让患者按照医嘱定时服药、保养即可达到解决病患的目的。而倘若患者的心理层面处于非健康的状态,例如患者的内心十分压抑、心理处于崩溃状态、情绪十分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等等,那么即便对其身体病症进行诊治,也很难有效地解决其病症。

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心理层面的特征往往会对其肢体层面的状况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我国所流传下来的养生类谚语中,都十分强调对心理层面的特征状况予以充分的把握,通过改善或引导人们的心理状况,逐渐使人们从低落的心理情绪中走出来,摆脱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进而让心理保持积极、乐观与开朗,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从事各种活动与劳作,实现心理层面的健康与养生。

结论

在我国谚语中,养生谚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养生哲理、养生理念与养生之道,而这些养生之道又构成了我国几千年中传承下来的养生观。这些养生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力量的经验总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对于我国人口的繁衍发展、人口寿命的不断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养生谚语在新的科学技术验证下,很大一部分具有合理性,这对于当下人们的养生生活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我国谚语文化养生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析[N].北京文化日报,2012-9:1-5.

[2]王梅.从谚语发展的角度对养生思想的表现分析[J].上海传媒大学期刊,2013-5:2-8.

[3]李秀琴.谚语中养生思想的分析与深入思考[J].江苏文化周刊, 2013-3:5-8.

[4]张华林.养生思想与谚语文化之传承[J].山东文化期刊,2009-12:2-4.

[5]刘培培.我国谚语文化及养生观念之深度分析[N].吉林日报,2014-6:6-12.

作者简介:

苏昕(1987.11-),女,河南新乡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职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谚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说说谚语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长阳土家族文学生态研究
谚语趣画(一)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