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旷淡远 疏荡飘逸

2018-08-11 09:42蒋力余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精卫女娲奇石

蒋力余

海边拾石二首

五彩缤纷眼欲迷, 欢腾跳跃返孩提。

此身恍若成精卫, 填海不嫌躯体微。

斑斓疑是女娲遗, 万劫千磨水下奇。

不补昊天甘委地, 归来携袖夕阳西。

《海边拾石二首》隶书中堂,见于《沈鹏书画续谈》下册,此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鹏先生作为卓越的艺术家,他首先是思想家、学者、诗人。他的创作,激情与理性、诗意与技法达到了有机的统一。这两首诗,平中见奇,浅中见深,飞腾着丰富的想象与聯想,表达了甘于奉献、甘于平凡的崇高思想感情;物化为书品,朴茂苍秀,疏荡飘逸,强化了思想载体与创作主体在特定时空中的情绪表达,在瑰美的艺术意境中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

先赏第一首。“五彩缤纷眼欲迷”,起句描写所拾奇石的颜色和诗人的感受。“五彩缤纷”,极言色泽之绚丽。一个“迷”字,极写陶醉之心情,而诗人高蹈尘世、怡然自得的神采见于言外。这些小小的石块大致与宇宙同龄,不知从何处冲激而来,而在海水冲击力的作用之下洗涤了泥沙,打磨了形态,绚烂多彩,玲珑可爱。作为诗人和艺术家,美是他们的终极追求,这方奇石是天工之作,看到自然惊喜不已。承句:“欢腾跳跃返孩提”,极写欢悦之心情,仿佛回到了天真无邪的少年时代,不觉心花怒放。一个“返”字佳妙,片刻之间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纷扰,感知到了久违的童心。好奇心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儿童至真至纯,好奇心尤为强烈。“欢腾跳跃”状写欣喜之神态,看到奇石而回到童年,这说明诗人童心未泯,永葆童心这是艺术家最为可贵的一种审美心理,这是艺术创作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基础。故明代美学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使失却真心;便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说》)童心未泯,发而为艺,自然朗现真纯高华之美感特征。

“此身恍若成精卫”,转句荡开一笔,进入议论,由奇石想到了传说中的“精卫填海”。精卫填海的故事见于《山海经·北山经》。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名字,这个故事可从不同角度解读。原意为复仇,而今演化出丰富内涵,茅盾说:“精卫与刑天是属于同类型的神话,都是描写象征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的,这是属于道德意识的鸟兽精神”。结句“填海不嫌躯体微”,点明诗旨,表达诗人甘于奉献的愿望。按常理而言,以石填海,无补于事,个体是渺小的;从意志的重要性而言,这种“填海”精神甚为可贵,而甘作填海之石,无疑是奉献精神的艺术表达。人心齐,泰山移,无数个“精卫”持之以恒的“填海”,就有可能创造人间奇迹。诗人作为中国书坛之盟主,竭尽心智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而取得辉煌成就,不正是发扬了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精卫精神吗?

第二首从另一角度来透视奇石。“斑斓疑是女娲遗”,还是从奇石的绚烂多彩说起,对此灵物,诗人忽而想到了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传说,这个物品莫不是女娲剩下的那个宝贝吧?进一步写出了诗人对奇石的喜爱之情。女娲的故事初见《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太平御览〉五二引王歆之〈南康记〉》亦有记载:“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采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女娲为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捏土造人,化育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体像蛇一样的苗条。转句“万劫千磨水下奇”,感慨奇石形成不易。奇石虽美,形成极难,一块小小的石头玲珑璀璨,是经过海水的“万劫千磨”的特殊加工而形成的,没有千年万载由水流冲击力的洗涤打磨,就没有它的奇形异色,这也暗喻特异之才是从艰辛中磨炼而成的,没有艰辛的付出,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只有对生活感悟至深的人,方会对一方奇石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转句推进一层:“不补昊天甘委地”,对奇石进一步思考,以石喻人,表达诗人的人生见解。“昊天”广阔的天空。诗人沉思:这些奇石如此瑰美,莫不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五色石吗?如果是剩下来的补天良材,而今不去补天,甘于委落在地上,漂泊到海滨,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它甘于平凡的缘故吧?结句:“归来携袖夕阳西”,赞美甘于平凡是一种高境界的美。这么美的石头可补苍天而不去补,让其他的奇石去补,甘于平凡,与老人小孩为伴,又是多么可爱。正因为它甘于平凡,方能遇到我这样平凡的人掇拾欣赏。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晚霞中拾石、赏石而怡然自得的神情,诗人可能想到:这方奇石真美,自己不也是这样一方甘于平凡的石头吗?奇石似乎告诉读者:甘于平凡这是高尚的情操、超凡的智慧。整个社会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正像建一栋房子,既需要栋梁之材,也需要立基之石、椽楯之木,并非所有的优质木料都得去做栋梁,也可以做门窗,做藻井,否则房子就无法建成。大材可以大用,可以小用,大材小用自得其乐,小材大用尚有危机。《易经》告诉我们: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是很少能躲避祸患的,中国古代的真正隐士大致是这样的甘于做平凡的海滨之石吧?

《海边拾石二首》对奇石感触良多,驰其千回百折之精神,讴歌了坚毅的意志和甘于奉献、甘于平凡的精神,更深一层地告诉读者:人生需要智慧,需要磨炼。儒家哲学告诉我们:昂然奋起,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一种力量,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中就需要这种勇气和力量,只有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方能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个体的力量虽然微弱,但有千万块石头可以垒成高山,千万颗树木可形成森林,千万条溪流可汇成大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千千万万个体的不懈奋斗。老庄哲学也告诉我们:当进则进,当退则退,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向往伟大,固然可敬;耽于宁静,甘于平凡,愿守孤高,亦应堪钦。两首诗都湛发一种哲思之光芒,而又有共同的美感特征。其一、想象丰富。一方奇石,诗人能展开这么多的奇思妙想,体现悟性之超凡、胸次之豁达。其二、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创作中的传统手法,丰美的情感附丽于物象,使诗歌表达形象生动、委婉幽深。比兴实际上是暗喻隐喻,《海边拾石二首》实际上是多边设喻,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比喻有两柄而又多边的特征,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其三、典故的运用。用典贵于贴切自然,用人们习见习闻的典故而生发无穷感慨,不露痕迹,不掉书袋,而给人许多新的启示。

同一题材,从不同视点切入,表达了旨趣迥异的思想内涵,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那就是超旷淡远,而物化为书境则为疏荡飘逸。沈老为艺,语言丰富,技艺精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因而每幅作品都有不可重复的美感特征。纵观数百年来的书法史,真正做到书境诗化、新境叠现的书家甚少,而沈老则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沈老是当代狂草大师,而此诗没用狂草表达,用朴茂疏荡的隶书来写,这有深意,表达悟理的深入性与抒情的肃穆感。沈老的隶书创作相对较少,而此作风格独特,书家选择最拿手的摩崖语言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沈老的隶书境臻通会,语言丰富,根植于《礼器》《乙瑛》《曹全》等名碑,旁及简牍,游心大篆,而从《石门颂》《杨淮表记》等汉代摩崖中获得灵感,异彩纷呈,百变不穷。以《石门颂》《杨淮表记》为代表的汉代摩崖,特点为雄强朴茂、高古苍茫。品此佳构,集宽博灵秀于一体,多雄厚奔放之气,少雕琢刻镂之痕,非篆非隶,沉着圆劲,纵横挺拔而草情篆意毕现于毫端。雄纵的骨力、疏荡的气象、遒逸的韵致,给人以豪纵疏朗、飘逸空灵之感。

此作的用笔,以方为主,时施圆笔,“女”“水”“补”“昊”四字引入枯笔飞白,使整个意境凭添几分逸气,藏锋逆入时见蚕头,雁尾多已淡化,而飞动的气势依然强烈。纵观此品,有篆书的圆劲、隶书的飞动、楷书的方正、行草的纵逸、苍秀的线条、宽疏的布白、畅达的行气,营构出古雅清宁的氛围。舒展灵和的字形、清雅雄秀的意象、纵恣排宕的气势,朗现一种超旷萧散、清俊自然的生意。细品此作,每作横画,翘势翩然,空灵远引,刚劲中含柔韧,古朴中见清新,所作波撇,峻峭秀拔,风度翩然,俯仰欹侧,顾盼有情;转折处提笔翻毫,灵光闪烁,神采奕奕,英气勃发。结字从意蕴而言,内圆外方,内紧外松,于方刚遒逸的风气中,保持沉凝圆劲之活力;于沉稳雄健的体势中,时见飞动纵恣之神采。从形体而言,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时而正襟危坐,时而移位变形,或如苍松之挺拔,或如修篁之袅娜,或如青萝之摇曳,将书家俯仰自得、游心八方的雅意抒发殆尽。

超旷淡远,疏荡清逸,这是《海边拾石二首》诗书之境的主要特征,是诗情雅意的艺术表达和智慧灵光的自然湛发。细品此作,美感与理性、智慧与才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是创新思维的艺术结晶,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淡远超旷的心灵境界和蝉脱尘世的超凡智慧。

(作者系湘潭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精卫女娲奇石
女娲
精卫的烦恼
诗词鉴赏论述题答题技巧实例分析
女娲造人
《中华奇石》2017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奇石欣赏
奇石连环画
女娲补天
精卫与乌鸦
“撕名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