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信息化2.0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2018-08-11 10:30杨铱熊丙全史伟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化旅游

杨铱 熊丙全 史伟

摘 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已经来临,但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课程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多停留在“多媒体+实训”的1.0阶段,这样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的需求和企业对于人才职业水平能力的要求。文章以《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切入点,基于以“体验、联接、开放”为核心的有效信息化教学2.0理念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建设,以期对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信息化课程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方案。

关键词: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信息化教学2.0;高职教育涉农专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2-0032-04

一、课程教育信息化2.0建设背景

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15条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来,与休闲农业相关的经济、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专业化、品牌化的休闲农业企业迅速崛起,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

《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休闲农业专业中一门技能技术性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将观赏园艺学与旅游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课程主要为农业园区、休闲农庄等企事业单位培养项目策划、技术主管或部门经理等从事农业旅游资源项目开发设计、管理类的人才,在专业教学上占有核心地位,但课程却因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落后越来越无法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跟不上企业对高标准人才的要求,从而陷入困难境地。正值此际,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提出启动教育信息化2.0建设,要以信息化教学方式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层变革,要以信息化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要释放信息技术活力使教育的边界模糊化[1],转变教育技术的运用理念成为信息化2.0建设的关键点。基于《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亟待跃升的紧迫性,教学团队决定采用信息化2.0理念为依托,尝试对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建设。

二、基于信息化2.0理念的课程教学理念生成

《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产生了三大亟待解决的难题:①学习体验感差。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在信息获取的层面上丧失基本条件难以融入按照教学内容所规定的学习情境当中,继而产生“学时无味,用时不知”的消极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②课堂内外联接度低。在线学习课程平台的缺失打断了学生学习的惯性,一旦课堂结束之后难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重复的细致化回顾。③教学评价单一。静态的课堂管理模式无法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无法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轨迹,也难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开展差异化的课堂教学。

为逐一化解、各个击破这些教学痛点,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把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要义作为前提,以“体验、联接、开放”为核心生成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让教学实施以学生的“体验”为依归,让教学过程以“联接”为手段,让教学资源以“开放”为方向。根據教学具体情况定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有针对性的投放到课堂教学当中,将教学痛点逐一化解、各个击破,冲破1.0信息化教学课堂的局限性,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基于信息化2.0理念的课程教学策略

《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基于以“体验、联接、开放”为核心的有效信息化教学2.0理念,结合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依据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本课程确立为年课,划分为4个教学项目,共计108个课时,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达到1:9。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为教法,分析讨论法、实践体验法和合作式学习为学法,综合搭载以下3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1.互动全景VR,开启沉浸式学习体验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掌握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及应用的基本工作任务流程是每个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点,学生需要通过了解项目现场才能进入到工作状态当中,由于教学活动一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必然受到情境的影响和制约[2],而传统教学策略是利用扁平化的二维图片去展示项目现场,学生的感官缺乏与媒介的沟通,只能依靠单一的想象去勾勒自己也许会面对到的项目实际状态,导致学生难以融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当中。难代入、学不懂,以致造成枯燥、单调、效率低、效果差的课堂教学。要解决这些痛点,必须要将课程中枯燥、扁平化的教学元素利用信息化教学2.0理念进行设计和转换,因此互动全景VR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运而生。本课程所采用的互动全景VR教学资源运用的是全景互动漫游系统,利用NET+SQL Server技术开发,采用B/S架构软件平台,具有丰富的功能组件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进行获得,并且可以同时在手机和电脑上进行查看。利用媒体化、虚拟化资源构建的项目现场,凭借其强大的三维感官逼真模拟能力和实时动态的交互能力,运用数字化技术制造的图像、声音、文本、触摸跟随和位置跟随等信号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使学生建立起非物质实际存在的项目现场空间(见图1、图2)。

可见,互动全景VR 教学资源有以下几大作用:

(1)沉浸式学习体验促成有效教学。项目现场环境变得立体可移,周围的事与物也变得更加直观可感,农业旅游资源不再是单调扁平的果树花草,而是带着充沛的情感立于大地、在自然山水中呼吸着生长的细胞,学生可以自由的在虚拟空间中对指定区域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分类。因扁平的二维图片所带来的项目现场不直观的教学难点得以击破,课本上的知识点得以深化,其余无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的教学知识点得以呈现,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对知识点掌握不熟的学生还能在课下反复进行查看和练习,学生的学习时空也被拓宽。

(2)学习代入感推动情怀建立。由于情境满足是大脑通过接受感官等刺激来完成的,在虚拟教学资源空间中设置丰富而强烈的视觉信号,将人的意识吸入预先设定的虚拟情境,从而在学生深层次的意识中建立起亲农、爱农的价值观与情怀,以此达成教学素质目标。

(3)互联网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兴趣。由于时代的改变与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立体化、无边界的环境是青年学生熟悉而又乐于接受的事实存在,课堂上学生爱玩手机已经成为扰乱课堂纪律和氛围的头号问题因子。但青年学生追新求异的心理却能够成为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优势,沉浸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体验感的增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喜爱的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联通到课堂上迎合了学生爱玩手机的特性,传统课堂的劣势被转换。

(4)轻、简特性扩展教学背景。互动全景VR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简易性让学生的学习风格得以完整的舒展和体现,它没有设备化网络牵引线的束缚,没有教学设备的限制,也不需要过高的建设经费的投入,甚至有时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这类型的教学资源进行摘取,对于经费与技术资源双重受限的地区来说,这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的“人本基础”,符合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以“联接”拓宽教育边界的方向,也使“零点革命”下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成为可能。

2.SCAG资源评价系统,轻松导航学习

高职学生学习策略性不强、思辨能力相对较弱等个性化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学生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当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时就更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也难以获得破除知识难点而带来的喜悦,继而产生抵触感。所以对课程教学中相对复杂的内容利用信息化的思维进行优化设计,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得出农业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是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必须的前置步骤,但是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数量之多、计算方法之复杂、掌握难度之高,加之学生的耐性也不强,在反复计算三两次仍旧出现错误以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信心备受打击,出现了由于知识点难掌握而产生的学习倦怠。更为被动的是,农业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必须经过计算得出,但在实际运用中,是重结果而非计算过程,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逻辑一直存在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后续课程的教学。

面临这样的情形,教学团队结合全国农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征询专家、联合互联网企业共同合作开发了具有本土特征的SCAG资源评价系统(见图3),这个简易方便的农业旅游资源评价工具共计8个评价单体、64个单项评价指标以及256个分项数值指标,学生只需通过点击-选择单项分值的方式,系统就会自动计算得出每一个评价单体的分值结果。如此一来,系统突破了几大教学难点:①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简化了教学的复杂程度,消解了学生对于知识难点的心理障碍,同时也加强了课程的趣味性,破除了教学痛点,提高了教学效率。②通过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来取得入口,學生可以在任何的移动设备或电脑上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评价,这样的技术也突破了普通教学类App软件安装的兼容性问题。③更为关键的是它为教育而生,但不仅仅只有教育教学的功能,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得以让所有本专业方向的从业者都能够无偿的使用。

3.共享精品课程与社交教学平台越界同构,全方位支撑教学

在过去,信息化教学就是O2O的师生分离、学生自主学习的混合模式教学,虽然其在模式上更加灵活、高效,但实则更适合远离专业环境的部分学习者,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现已拥有的教学资源来说,若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再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无法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推手,因此本课程在建设之初首先完成了在线共享精品课程平台的制作。在线共享精品课程虽然信息含量丰富、密集,但学生可以暂停、回顾任何一个知识点,所以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3]。教学团队通过对课程材料的整合,依据教学的重难点,将该课程拆分为13个教学模块,同时提供学习指南、资源素材库、案例库等多元化的学习素材,甚至为了避免学习疲劳,每个教学单元学习时长不超过20分钟(见图4)。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即与开发社交教学平台的企业进行合作,使用数据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课程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撑,达到以下目的:①把学习在线共享精品课程的完成度检测调整到线上,作为考查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反复学习情况的重要内容,使其不再是单一存在的平台而是互联互通共同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重要资源。②将点名签到、课堂抽问、小组竞赛、拓展练习等一系列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直观的数据去呈现,为有效管控课堂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更加公平公开的考核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提供了更多参考指标。③通过教学大数据,体现学生的差异化学习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甚至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在信息化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完成学习任务。④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师生相互渗透的教学关系纽带得以重置,教师不再占有课堂的话语霸权,而是变为引导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迸发并形成职业能力的促成者,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习变成充满获得感与乐趣的事情。

四、课程信息化2.0建设成效与反思

过去教育信息化1.0建设更为注重的是流程,是事与物,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4]。《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从教育的人本基础出发,利用互动全景VR创造项目真实情景破除教学局限,开启沉浸式学习体验;利用SCAG资源评价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投入信息化教学资源,化解学习难点;利用共享精品课程与社交教学平台的越界同构将把静态的课堂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共享的动态参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从根本上破解了教学当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了基于以“体验、联接、开放”为核心的有效信息化教学2.0理念。教学情况表明: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有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最终迎来了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就业反馈信息也表明:学生在与信息化教学资源交互的过程中,形成了较高的职业能力素养,创新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课程信息化2.0理念之于课程试用性不言而喻。

虽然这种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化和体验化并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平等自由、开放共享的时代特征,但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矛盾,有学者曾指出,在信息技术的世界里,人类甘愿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面前俯首称臣,甚至身陷其中不能自拔[5],人机交互所带来的弊端实则也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协调的现实存在。诸如,越来越智能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会加重学生对机器的依赖,通过互联网的途径进行资讯的交流沟通是否会弱化现实当中的人际关系,对于技术的无止境追求是否会使丰富的教学意义消失甚至把学校的生活世界变为单一的技术图景[2],等等,这类型问题的提出也逼迫我们思考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真正与教书育人的初心相结合,走平衡良性的教学发展之路。当然,化解这些问题的手段虽在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当中有所实践,但要形成教学现象还需继续探索。

自信息化教学建设提出伊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已走过30多年路程,如今对于教育科技与技术资源的应用已不再是制约我国涉农类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的关键点,而在于如何利用新思路、新理念将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高职学生的最优化发展相结合,促成有效的课堂教学。透过本课程的信息化2.0教学建设可以大胆窥见,教育信息化2.0既是新时代课程建设的要求,也是涉农类专业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2.0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定能够更好的依托教育的本质,创造革新教学形态。

说明:教学所采用的互动全景VR教学资源来自720云全景虚拟现实社区。

参考文献:

[1]任友群.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打call[EB/OL].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sz/szkj/20171226/242595. shtml.

[2]李芒,蔡旻君.论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6.

[3]陈代武,彭智朝,羊四清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3):9-12.

[4]荆卫东.教育评价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读《试行效能评价》有感[J].中国远程教育,2004(12):8.

[5]靖继鹏,吴正荆.信息社会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2-53.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信息化旅游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旅游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