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2018-08-13 09:47柳宝军
理论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柳宝军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得到了整体净化和系统优化,呈现出崭新气象。其采取的举措有:治标先行,通过狠刹不正之风营造激浊扬清的浓厚氛圍;巡视发力,通过强化党内监督形成驱邪扶正的强大震慑;德法融合,坚持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结合完善治理载体;文化育成,通过开展专题教育实现固本培元的治理成效。在这一治理过程中,表现出治理理念的政治性与人民性、治理举措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治理载体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治理过程的协同性与常态化等特征。同时,积累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经验,即:注重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注重依靠人民,成效惠及人民;围绕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大局;注重破立结合,凸显协同效应;注重以上率下,突出示范效应;注重运用科学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4-0033-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命题,以高度的使命担当、除恶务尽的坚定决心、坚决有力的制度举措和驰而不息的战略定力协同推进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和重构。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准则》《条例》颁发再到各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密集出台和不断健全,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扎实开展和稳步推进,从党内巡视行动的有序推进到党的政治生活、组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从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到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的战略谋划,党中央以大智慧、大方略、大手笔综合施策、协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内风气大大改善,党的面貌为之一新,党内政治生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而得到了整体净化,呈现出了崭新气象,实现了从“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的转变,反腐败斗争实现了从“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的飞跃。

通过全面回顾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基本历程,深入剖析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逻辑进路,科学阐释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鲜明特征,系统总结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举措

根据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思想脉络和治理历程,在思想认识和理论创新上形成的新经验和新理论,结合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不同时段和阶段性特征,可将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具体举措概括为治标先行、巡视发力、德法融合与文化育成四方面,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衔接又协同配合,既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净化和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逻辑,又可以以整体性视角全面分析和系统展现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一)治标先行:通过狠刹不正之风营造激浊扬清的浓厚氛围

治本先治标,扬清先激浊。党的十八大闭幕伊始,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会议研究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廉政规定,以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作为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会风、文风、出访活动、警卫工作、新闻报道、文稿发表、勤俭节约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而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廉政规定,以狠刹党内蔓延的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为切入点,对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开出了第一剂“猛药”,为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树立起了精神向导和行为标尺。对照中央八项规定作出的明确要求,中央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党内大肆蔓延和广泛传染的歪风邪气和政治雾霾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排查、大清扫和大整治,通报曝光了一大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一大批“问题”官员受到了处理,全体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各级党组织的组织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斩断和驱逐了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部纯洁健康和良性运行的污染源和病原因子,让原来流传于恶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那些约定俗成和习以为常的不正之风彻底失去滋生空间,党内政治生态实现了初步净化。

在党员干部个体层面,通过廉政新规定的强力实施,曝光查处了一大批党内贪腐病原体,清洗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灰尘和行为污垢,营造了激浊扬清的浓厚氛围。相比于八项规定实施以前,党员干部对其先锋模范的角色属性和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知,其工作作风、廉政状况、精神面貌和业务素质都有了较大改观。在党组织层面,2013年4月起,党中央首先从自身做起实行“内涵式改革”,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了内设架构和机构职能,有效提高了纪委执纪效能。2014年3月,中纪委进行第二次机构改革,通过整合、新设和重新组建等多种方式优化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使其工作更加聚焦于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能定位,保障执纪队伍的忠诚干净担当,还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构派驻纪检机构,拓展了监督广度,深化了监督深度。在中央的示范带动和强力监督下,地方各级党组织政治生态也随之发生良性改观,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组织机构的严整性都得到了很大恢复与强化,官场作风和工作状态得到有效改善,组织观念得到加强,组织生活更加严肃,组织纪律更加严明,党组织服务水平、效能发挥、清廉状况也得到了质的提高,党内政治生态组织系统大为改观。通过风气的扭转和环境的改善唤醒共产党员长期以来被污浊政治生态所遮盖蒙蔽的党性修养、政治本色和奉献精神,重塑共产党人廉洁为民、服务为本、公道正派、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治标的初步目标,为进一步实现治本成效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二)巡视发力:通过强化党内监督形成驱邪扶正的强大震慑

“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 〔1 〕107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党内巡视工作将发现问题、形成威慑作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一中心工作,对照“七个有之”“五个必须”以及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查找被巡视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四个意识”、廉洁风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四个巡视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巡视工作全面覆盖。截至2017年6月,中央已经完成了12轮巡视,共巡视了277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对4个单位进行“机动式”巡视,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管金融单位党组织的政治体检和全面扫描,充分发挥了党内巡视“政治探照灯”和“政治显微镜”的重要功能,形成了驱邪扶正的强大威慑,造就了正气充盈的政治氛围,保持了上下联动的高压反腐态势。

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内外联动、纵横交错,党内环境辐射和带动党外环境,党外环境作为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总和,也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状况。在政治生态环境系统内圈,黨内巡视主要针对党内在作风问题、纪律问题、用人问题等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和违纪违法行为,通过巡视进驻、反馈情况、整改落实的工作机制,将中央的反腐利剑和监督利器悬在了基层,全体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得到严格的“政治体检”和严密的监督约束,各类违法乱纪行为得到严肃的排查和整治,形形色色的歪风邪气和贪污腐化行为得到严厉的排除和整治,在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系统内圈造就了一种严肃的政治氛围和政治空气,“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2 〕。在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系统外圈,除在党政机关主要展开之外,中央还将巡视工作聚焦对准军队、国有企业、重点高校、金融单位等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党组,在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系统外圈造就和保持了高压反腐态势。就国有企业巡视而言,党内政治生态的恶化与政商关系不清、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人身依附等贪腐隐患存在密切生态联动,不健康不纯洁的政商关系容易致使一个地区和单位形成固化的利益集团和派系山头,这是引发系统性、团伙式、塌方式腐败行为的温床。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很大程度上斩断了党内腐败分子进行权钱交易和权力寻租的利益链条,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系统内圈也得以净化。同样,通过对军队、高校及其他中管单位等重点领域的巡视,在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系统外圈保持不敢腐的压倒性反腐态势,有利于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改善社会风气、改良社会文化氛围,有效扭转社会生活中广为流行的走后门、打招呼、拉帮派、搞山头、结小圈子等不良习气,通过改善社会政治生态状况倒逼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内圈的不断优化。

(三)德法融合:坚持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结合完善治理载体

治理载体即党内政治生态行为系统的规范要素,主要包括由党内法规体系、党内制度体系和规范性文件共同组成的规范体系,主要功能就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态行为主体的行为,确保党内行为规范有序和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有序、稳定、良性运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的政党治理思路,确立了先进思想引领与行为约束兜底相结合的治党理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系统完备、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通过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互融合统一来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载体。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重要意义,中央坚持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先后印发《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条例》《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文件,共修订颁布了90余部党内法规 〔3 〕,构筑起了以规范党内政治生态行为为系统的铜墙铁壁和网络体系,为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与重要保障。政治生态行为系统既通过健全规范制度体系得以刚性约束,又通过道德教化和文化熏陶进行柔性约束,实现道德规范和纪律约束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行为系统规范要素的不断健全有力地保证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运行回归合理合法的有序轨道,保证了党内政治生态运行有条不紊、秩序井然。随着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的融合统一,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态行为系统不断规范有序,以往不符合共产党员行为标准的从政行为和不良倾向有了很大收敛,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状态、廉洁状况、精神面貌、先锋模范作用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和改善,各级党组织的组织纪律性、服务水平、用人导向和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四)文化育成:通过开展专题教育实现固本培元的治理成效

在治标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情况下,实现关乎根本和长远的治本则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进入更高阶段需要强化的方向。如果说党的作风是党内政治生态状况的风向标和显示仪,那么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则是营造优良党内政治生态的动力源和发动机。通过专题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治本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共组织开展了三次集中性专题教育活动,分别是2013年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以及2016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三次专题教育活动前后贯通、密切衔接。前两次属于集中性教育活动,侧重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党内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由集中性教育转变为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将教育对象扩展到全体党员,突出了党内教育常规化和全面化的特点。相比于刚劲猛烈、雷厉风行的正风肃纪与党内巡视活动,党内专题教育则是以柔性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方式显化党内政治生态价值系统。这几次专题教育活动内容丰富,针对性突出,成效明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唤醒了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政治灵魂,提高了党员干部个体廉洁从政的思想自觉,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态价值系统的修复,达到了固本培元、返璞归真的治理成效。

在党员干部个体层面,专题教育的独特功效在于助推党员干部“在灵魂深处闹革命”,为党内政治生态生命系统注入持久丰厚的良性价值因子,以其对抗抵消党内政治生态劣性因子,涵育党内政治生态生命系统的灵魂归依和精神依托,唤醒党内政治生态行为主体灵魂深处的价值自觉和思想自觉,让共产党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党性修养、优良传统和精神追求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准则成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自觉追求,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和不良诱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思想免疫力,在精神层面筑牢坚固思想道德防线,让党内潜规则和特权思想失效失灵,让一切贪腐行为和不正之风在党内彻底失去生成土壤和存活市场。在党组织层面,专题教育在全党范围内的集中性开展有利于培植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孕育先进科学的执政理念,倡导公道正派的清风正气遍及全党以挤压潜规则和“四风”问题的生成空间和生存土壤,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培育优良文化土壤,让干净爽朗的同志关系消解党内不正常的人身依附关系,扭转党内生活庸俗化娱乐化随意化的不良倾向,让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在党内心情舒畅、受到重用,让“问题官员”和贪污腐化分子在党内得到坚决抵制和彻底清理,促使在党内形成了一种驱邪扶正、激浊扬清的明确价值导向、浓厚组织氛围和健康政治文化。

二、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特征

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政党组织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个客观现象和客观状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上正式提出了这一重要命题,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的党内政治生态理论体系,在实践上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的重构、净化、修复和优化,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在这一过程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系统性与多样化、协同性与常态化等若干显著特征。

(一)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理念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突出强调政治性,将讲政治作为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根本和关键,是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显著特征。从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查出的腐败案件来看,党内存在诸多政治问题与腐败问题相互交织的严重政治隐患,隐藏着许多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的野心家、阴谋家、两面人、两面派,这些贪腐分子一般身居高位、执掌重权,对国家政治安全和党的执政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廉洁政治生态产生了“重污染”。党中央清醒认识到“干部在政治上出问题,对党的危害不亚于腐败问题,有的甚至比腐败问题更严重” 〔1 〕51。基于此,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突出政治属性与政治导向,强调坚守政治灵魂,增强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严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严肃政治生活,营造政治文化,净化政治生态,扛起政治责任,保持政治定力,永葆政治本色。政治上的坚定成熟是思想上正确清醒、行为上坚决有力的重要基础,抓住了政治性,就保证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不改变不动摇,也就保证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方向的正确性、治理过程的稳定性、治理成效的预见性,防止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偏离方向、变味变色、失去归依。

为人民担当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价值内核,彰显人民性是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价值主旨。党的建设历来是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推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也并非单纯为了治理而治理,而是通过内部治理使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根本归宿就是通过强化党的自身治理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进一步维护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从而带领团结全体人民顺利实现新的执政使命,实现“为中国人民谋福利”的根本目标。党内政治生态治理不仅为了人民,也要紧紧依靠人民,在积极发挥群众外部监督作用中不断发掘揭露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源,比如在反腐败斗争中,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发掘曝光了一大批违反中央精神的腐败分子,着重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贪腐问题,重拳整治在扶贫攻坚、基層选举、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为民服务。

(二)党内政治生态治理举措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党内政治生态结构复杂、系统性综合性强,既要有整体性思维和视角,又要善于从细微处着眼、从具体处着手,从关系党内政治生态整体状况的每一个子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从每一个子系统内含的核心要素面临的内在矛盾和功能障碍出发,聚焦问题、主题鲜明、突出重点地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于从严治党,党中央的态度很鲜明,就是要采取一切措施,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深入地而不是表皮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4 〕256注重针对性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体现针对性是真正解决问题、真正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着眼于此,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始终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亮短揭丑,分析形势直面矛盾,专题教育注重实效,制定政策聚焦问题,政策执行狠抓落实,将中央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扎扎实实落实到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领域,在治理举措上表现出了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实效性特征。

在作风建设上强调“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解决什么问题,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4 〕48虽然作风问题纷繁复杂、形式多样,但中央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找准靶子、点准穴位,抓住要害、重点发力,持续用劲、逐个突破;在党内巡视工作上,注重聚焦于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巡视与专项治理,切实提高党内巡视工作的实效性;在党内专题教育活动中,针对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教育,要求领导干部务必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基本标准;在强调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时指出,“关键看是否有效解决了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4 〕49;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视为“军令状”,要求各级党组织本着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将定下来的事情,特别是中央定下来的事情,一定要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步抓稳抓好,一步一步贯彻落实,直到抓出成效,彰显出了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担当的魄力以及务求实效的作风。

(三)党内政治生态治理载体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党内政治生态是由不同的内部子系统和各系统构成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各子系统和构成要素有着迥然相异的生成机理、功能发挥与现象表征,某个子系统发生本质变异或者系统要素发生功能紊乱,其他子系统必将借由各系统要素间的联系机制和生态链条而受到感染和侵蚀。由此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一项涉及主体优化与环境净化、信仰培育与价值养成、制度构建与文化育成、纪律建设与法规制订的系统工程,传统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式的治理方式和单一化的治理载体难以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治理和整体优化,系统化的治理载体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也是营造优良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也即“净化政治生态同修复自然生态一样,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5 〕因此,在治理载体上必须要做到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也正因为如此,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树立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治理思路,“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 〔6 〕68,强调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结合,综合运用准则、条例、规定、规则、细则、办法、意见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纪律规矩以及理想信念、政治文化等治理载体,构筑起制度建设与文化育成良性协同、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互衔接的完整链条,在治理载体上呈现出系统化与多样化的显著特征。多样化的治理载体构成了系统化的治理体系,使其更加对准聚焦党内政治生态的不同病症,不同治理手段、方式、载体、形式之间协同配合、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把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 〔4 〕259通过系统化的治理载体不断铲除 “潜规则”的生成土壤,消解党内山头宗派的存续通道,压缩党内“人身依附关系”的作用空间,实现党内政治生态从治标到治本、从扭转不良作风到实现固本培元的治理成效。

(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过程的协同性与常态化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客观状态和政治环境,某种党内政治生态状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与优化亦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在过程上呈现出了协同性与常态化的鲜明特征。在治理主体与监督主体上,强调“上下互动,强化组织管理和群众监督,形成强大场势” 〔6 〕167,实现党内监督主体的协同治理;在选人用人导向上,着力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正淘汰,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生命系统的协同优化;在作风建设上,将扶正与祛邪、激浊与扬清结合起来,“激浊和扬清两手抓,让党内正能量充沛,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 〔6 〕41,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系统的协同净化;在反腐败斗争上,将拔“烂树”、治“病树”与正“歪树”结合起来,将减少腐败存量与遏制腐败增量结合起来,实现党内腐败治理的协同推进;在对党员干部的行为约束和党内法规制度制订执行上,将破潜规则与立明规矩结合起来,将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结合起来,实现党内政治生态行为系统的协同优化。

保持常态化既是党内政治生态稳定性特征和作风问题顽固性、反复性特征使然,又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复杂的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的党内政治生态治理“驰而不息,一环扣一环,不间断抓,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6 〕167,实现了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常态化治理。党内政治生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形成某种导向或者氛围,则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长期持续下去发挥作用形成影响,如果不借外力作用进行持续突破和内部优化,则很难发生改变,恶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子的侵蚀感染,而且在生态系统出现蜕化裂变之后就需要付出加倍的代价加以修复和优化,即“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7 〕就作风建设而言,党内各类形形色色的恶风恶习不是短期形成的现象,而是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而日积月累的结果。“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 〔1 〕80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保持常抓不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阻止和扭转党内不良风气的进一步滋生蔓延、回潮反彈。

三、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经验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中十分重要的创新成果,也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篇章。在管党治党实践历程中积累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丰富经验,科学概括和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有益经验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管党治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基本遵循。

(一)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注重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

注重政治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新鲜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独特优势所在。“政治生态”是区别于“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而与人类政治活动相关的生态系统概念,政治性是“政治生态”的首要属性和本质属性,失去了政治性,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就失去了根本方向和重要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顺利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都需要将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一方面,“我们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党的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首先从政治上把全面从严治党抓紧抓好。” 〔8 〕另一方面,“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6 〕44注重政治建设既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应对新的时代课题和执政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应对自身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 〔6 〕67,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取得的治理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管党治党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武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将十九大确立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到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一步增强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二)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注重依靠人民,成效惠及人民

党内政治生态状况是党群干群关系的直接反映,优良党内政治生态本质上是一个人民群众监督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意见得以有效反馈、人民群众利益得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保障的党内政治局面和政治发展态势。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取得治理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依靠人民、发挥群众监督。作为一个政治生态系统,保持开放性是系统良性运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流的必备要件,而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保持开放性构成了最佳的交流机制和反馈机制。人民群众不仅是作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而且是作风建设成效的评判者和作风建设实践的监督者,“作风是否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 〔9 〕387在党内政治生态治理中要在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上多下工夫,增强通过党内政治生态改善而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多从人民群众实践活动中汲取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能量,“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 〔10 〕善于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通过党内政治生态的治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塑造和维护新时代亲民为民的良好政党形象。

(三)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围绕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大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党内政治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第一,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置于党的建设中根本性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 〔11 〕凸显出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所具有的关乎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意义。第二,将全面从严治党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国家战略,将国家治理与政党治理有机统一起来,将伟大斗争与伟大工程有机统一起来,明确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11 〕体现出我们党对政党治理在治国理政中所扮演角色在功能上的新定位和在认识上的新高度。党的建设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不仅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篇章和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特定历史时期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证。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一定是集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和党的团结统一的政治态势、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政治氛围、鼓励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民服务的政治倾向、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正面导向以及干事者得利、有为者有位的从政环境于一体的综合反映和生态显现。

(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注重破立结合,凸显协同效应

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一项生态系统“熵”与“负熵”相互演替、正能量与负能量相互较量的博弈过程。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关于党风建设的一则指示中指出,“应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研究和表扬,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发扬正气,压倒邪气。” 〔12 〕25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注重破立结合、突出协同效应、实现以正压邪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内在要求。具體而言,党内政治生态治理要积极弘扬和倡导正面导向与正面形象,坚决防止、反对和纠正负面导向和负面形象,恢复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破除党内不良习气、不良倾向、不良风气,调动党内一切积极因素,汇聚党内治理正能量,形成强大治理合力,营造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和良性运行的强大场势和组织氛围。在党内法规建设上,将破“潜规则”与立“明规矩”有机统一起来,将失效的党内法规制度的及时清理与适应形势发展的党内法规制度的及时制定有机统一起来,将“纠正、禁止、防范”等解构类法规建设与“激励、倡导、鼓励”等建构类法规建设统一起来;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上,积极倡导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健康政治文化,摒弃“七个有之”、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文化糟粕;在选人用人上,积极纠正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逆淘汰”现象,“真正让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那些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 〔11 〕,在积极倡导驱邪扶正的正面导向中实现党内政治生态人心顺畅、正气充盈。

(五)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注重以上率下,突出示范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做起,从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做起,从高级干部做起” 〔11 〕抓住“关键少数”、强调以上率下、突出示范效应是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一条重要经验。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包含若干子系统的复合性系统概念,其中生命系统是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能动主体系统,由全体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共同构成,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又是党内政治生态生命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生命系统构成单元具有举足轻重的引领示范作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是扭转不良风气、树立正面导向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邓小平曾提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 〔13 〕177 如果领导干部这些“关键少数”腐化变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仅局限于其自身,更会影响辐射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和领域,在党内形成大大小小的派系、山头、圈子,为其大搞利益输送和交换、实现个人政治野心创造便利条件,等矛盾聚集到一定程度势必导致系统性、塌方性腐败现象的发生,对党内政治生态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污染效应和消极影响不可估量;反之,忠诚担当、为民务实的“关键少数”则会起到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的正向示范效应和引领表率作用,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风气,形成驱邪扶正的良好从政环境,带动某一地区、单位、部门和领域政治生态的整体优化。因此,“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人抓起,从人做起,也就是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做起。” 〔1 〕87-88构建长效化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教育引导机制使得高级领导干部带头为全党树立正面引领导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果。

(六)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注重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注重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治党方法,逐渐形成系统的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方法论科学体系,增强管党治党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是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实践的突出亮点。其一,积极总结经验,善于传承创新。“我们党抓党的建设,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不断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成功做法,并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实践要求加以创新。” 〔6 〕15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积极借鉴和传承推进自身建设历史经验的同时,及时总结新时期以来党内治理的新鲜经验,比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六条新认识和新经验、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出的六条鲜明特点、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的“六个坚持”,深化了我们党对管党治党的规律性认识,有助于以新的经验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二,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要从问题出发,在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研判党内政治生态实际状况和形势,形成科学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推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能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其三,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更是一项持久性工程,“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按照树立科学理念、积极改革创新、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际成效的思路,切实把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4 〕156-157要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战略定力不动摇,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努力营造一个惠风和畅、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深化改革 巩固成果 积极拓展 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5-01-14(01).

〔3〕杨晓渡.十八大以来共修订颁布了90余部党内法规〔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9/c414536-29596657.html.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3(0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5-03-10(01).

〔8〕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7(1):3-10.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01-12(01).

〔11〕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N〕.人民日报,2016-06-30(01).

〔1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陈 鹃

猜你喜欢
全面从严治党
《古田会议决议》对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机关党建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浅析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现实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为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咒”
怎样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