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策略①

2018-08-15 00:45肖晗予
现代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供给校企师生

■肖晗予

一、改变粗放式供给,侧重供给内涵

近年来,高职院校纷纷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积极推进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落实,呈现出大量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培养出一批亮眼的创新创业人才典型,也收获了一些可喜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然而,将视角具体投放到高职院校内部,创新创业成功者仍属于个别典型。从普遍情况来看,广大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尚待提升。高职院校从制度层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立专门机构,设置教学和管理人员,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确实营造出了浓烈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积累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素材。然而量的充盈并不代表质的保证。

若要改变这种消极现象,光靠转变个别师生的态度并不能治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师生的不理解归根到底是学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未能吃透其内涵,一味追求形式而导致的不良连锁效应。高职院校应改变单方面粗放式供给,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紧扣专业教育来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促使其深刻理解创新才是高水平创业的价值所在,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市场需求出发来活化专业,从专业技术的创新中去发掘创业市场。

二、减少外部依赖,加强自我建设

科技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内驱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也应立足于此。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来拓展创业孵化基地,通过企业资源的补充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校企合作,应是校企双方就技术市场创新发展的共同需求做为纽带,共同培养人才,实现智力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职院校和企业携手发展的双赢结果。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却走入急功近利的误区,绕过双赢发展的艰苦旅程,无视专业领域是否对口,逃避技术领域创新的责任,盲目依赖一些能在短期内带来利益的企业。这样一来,创新创业教育的衍生平台质量低下,既难以开展有利于师生专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也难以让师生学到科学先进的商业管理运作模式,强烈打击了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走出这一误区的有效做法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常态机制,提升校企合作内涵,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资源,共同发力,共同走好技术攻坚和市场拓展这条艰难旅程的每一步。高职院校要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不是盲目合作,更不是依赖企业走创新创业教育的捷径。高职院校发展衍生企业是一条值得尝试的加强自身建设的新思路。重视科技创新,从自身供给侧改革入手,从学校内部需求出发,找到专业发展、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契合点,将为师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情境,有利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科技创新为先的导向性,也通过衍生企业自身的创业历程加强师生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体验。

三、打破需求局限,创设适宜环境

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立足于师生需求侧来提供相应的相关课程、活动和服务,然而普遍问题在于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对创新创业的概念是较为模糊的,创新创业的意识也大多处于萌芽状态中,真正能目标清晰地步入创新创业正轨并取得成果的人毕竟在少数。所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从供给侧出发,为受众群体提供思路。通过供给侧一方的制度规范、投入鼓励和氛围营造来创设适宜创新创业的大好环境,启发广大师生萌芽状态中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其寻找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向,让其感受到创新创业的便利,从而逐步明确和发展自身的创新创业需求。

[1]李海.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2).

[2]夏继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

猜你喜欢
供给校企师生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麻辣师生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