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外交

2018-08-15 10:49张丽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9期

张丽

摘 要:教育外交对“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从分析教育外交的内涵、特征入手,指出教育外交的关键要素是虚心倾听他者,实现价值沟通,传播中华文化,重视思想交流,提升策略水平。教育外交的实施路径是建立品牌教育交流项目,提供教育援助,为当地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加强教育机构与政府、企业、媒体、民间组织等的合作,形成外交合力。

关键词:教育外交;“一带一路”;中国教育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教育不断走向世界。在这一背景下,开展一种怎样的教育外交来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扩大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提升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教育的认可度,让他们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及中国和平发展的治国理念,是目前学界面临的新课题。

一、教育外交的内涵

教育外交,即在政府主导、组织或支持下,以对外合作办学为形式,以人才、学术、思想、文化等的交流为内容所开展的外交。当前,一些研究将教育外交与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的概念混淆。事实上,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异同。

公共外交一词首次出现于1965年,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古利恩(Edmund Gullion)提出,它是指“超越传统外交范围以外的国际关系的一个层面,包括一个政府在其他国家境内培植舆论、该国国内的利益团体与另一国内的利益团体在政府体制以外的相互影响、外交官和媒体记者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过程对政策制定以及涉外事务处理造成影响等活动”。[1]

若将教育外交与公共外交对比,可以看出两者存在以下四点不同。第一,对象不同。公共外交的对象是政府之外的公众;教育外交的对象除公众之外,还包括政府、组织及特定的受教育者。第二,目的不同。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树立本国形象,为本国政策目标服务,具有工具理性;教育外交并不以改变他国公众态度为直接目的,而是通过知识的创造、传播,学术、思想、文化的平等交流获得相互认同与理解,具有认知理性。第三,内容不同。公共外交的内容是为影响他国公众而采取的各种信息及公关活动;教育外交的内容始终围绕人的培养、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学术和文化交流等。第四,手段不同。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是媒体、公关传播等;教育外交的手段是合作办学、接收或派遣留学生、共同研发、访学及其他教育交流、培训活动,媒体、公关仅作为辅助手段。综上,公共外交讲究“心灵渗透”“润物无声”[2],是一种“心灵政治”;而教育外交讲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具“水滴石穿”的基础性和长期效应,适合服务国家长期战略。

若将教育外交与文化外交相比,文化外交是指“以一国政府为主体,在思想、教育、文化等领域,对他国开展持续性的人员交流、文化传播及思想沟通,以渐进式地实现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推广为目的的活动”[3]。由于文化一词的广义性,文化外交涉及的领域比教育外交广泛得多。虽然教育外交的研究内容一向被文化外交纳入其中,但此类研究往往从文化角度而不是教育本身出发,尤其是在如何贴近教育现实、突出教育特性、传播教育理念、沟通教育思想等问题上,文化外交并不能给予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当然,教育外交与公共外交、文化外交也有共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外交所开展的活动同时是一种公共外交或文化外交,有一定的交叉性。这说明,教育外交与公共外交、文化外交之间并没有绝然的区别,一些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的重要经验也值得教育外交借鉴。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教育外交有自己的对象、目的、内容、手段、特点。我国的教育外交通过知识的传播、学术的交流、人才的培养等方式,在创造人类共同文明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培育他国人民对中国的理性认知和友好情感,更具长远性。正是教育外交具备如此“真”和“善”的品质,它不仅能为我国对外战略以及其他重大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而且能架设人文之桥,扩大民意基础,促进互联互通。此外,由于教育外交的对象主要是知识群体,通过与世界知识精英及思想精英的交流、对话,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面对近年来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等不和谐声音,利用学术研讨、报告、论坛等方式,将“威胁论”化解为“共赢论”“合作论”,以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所存在的疑虑,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的意义及贡献。

教育外交以对外合作办学及各种形式的人员交流为主,但达成合作或实现交流并非教育外交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各种教育外交活动跨越不同文化或文明间的鸿沟,服务于国家及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是教育外交的本质内涵,也是教育外交的最高境界。

二、教育外交的要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教育外交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包括理念、价值、机制、政策、策略、手段等一整套体系。例如,美国的“富布莱特”(Fulbright)项目,其创设之初是基于富布莱特先生所秉持的“教育交流是减少国际猜疑,鼓励相互理解,增进国际合作基础”理念[4]。历届美国政府对“富布莱特”项目提供政策、资金等多项支持,现今,该项目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交流项目之一,其涉及范围遍布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富布莱特”项目在选拔世界各地的学者、学生赴美国从事研究或学习的同时,也意在通过教育交流的方式输出美国“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扩大美国的影响力,用“美国模式”影响其他国家。

為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外交体系,教育外交需重点把握几个关键要素。

(一)虚心倾听他者

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教授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J. Cull)认为,“最佳的公共外交始于倾听:系统收集和分析外国舆论”[5]。这对教育外交有一定启示。中国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表达,而是用心聆听他国人民的声音及他国的教育故事,用心思考他国对中国教育的各种舆论评价,只有将中国传统的谦虚美德化作一种教育外交的智慧,尊重他人、虚心倾听他人,中国教育才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更好。

(二)实现价值沟通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其交流内容的实质都是双方的价值观。面对不同种族、意识、宗教、习俗、制度、惯例等复杂的社会因素,如何迅速获得他国人民的好感,让他国人民跨越意识形态的藩篱,与我国进行交流并开展合作,从而寻求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虽然种族不同,文化各异,但“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友好相处”等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旨归。此外,中国丰富的人文思想,如“仁爱”“以德立人”“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人类向往的共同价值,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他国的教育外交,促进他国对我国价值选择的理解与认同。

(三)传播中华文化

教育外交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但“传播什么样的中华文化?”“如何传播才能将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展示出来?”[6]等问题值得思考。无论是书法、武术、民俗、中国古代哲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还是丰富多元的现当代中华文化,都应积极传播,从而塑造一个完整、现代、丰富、多元的大国形象。孔子、孟子、老子等先人的思想已声名远播,同时,将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对世界人民的友好情感、为世界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为全球治理贡献的力量和智慧等传播出去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文化只有被理解、认同、接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力,否则,无论文化如何精彩,它都未必能够真正改变旁观者的立场和认知。因此,一方面,需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活起来”[7],使之适应于当代社会,协调于当代社会;另一方面,传播中华文化不仅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还要切合他国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四)重视思想交流

思想是教育外交的灵魂,只有思想上得到共鸣或启迪,教育外交才能深入人心,并产生持久的认同效应。当今,欧美等国家正通过教育外交不断提出新思想、新学说,让全球的知识界进入其“预设”语境,从而为本国战略服务。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外交缺乏具有原创力和说服力的思想。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尚未很好地进行现代性转换;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所取得的不俗成就和宝贵经验未能凝练成世界一流的教育思想和简洁有力的教育信条并实现其与世界的对话。事实上,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来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原创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重大教育现实问题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并能获得普遍认同。

(五)提升策略水平

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外交相比,中国的教育外交存在方式、方法上的滞后。中国的教育外交并不缺少投入和付出,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教育外交未能实现与当地社会、文化的有效融合,未能获得当地民众的真正理解与认同。因缺乏一定的策略性和针对性,一些教育外交活动对目标国的国别、地域、文化、人文等背景缺乏深入的研究,难以找到双方真正的契合点,而是一味地自我宣讲或自我展示。如此,不仅不能取得应有的沟通效果,而且可能失去教育外交的真正意义。因此,如何在差异中寻求实现双方连接的共通点,运用双方都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积极主动而非被动反应,有效消除双方因文化、社会背景等差异而形成的隔膜,是开展教育外交的必备策略。

三、教育外交的路径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教育正在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一方面,一些国家向中国发出境外办学邀请。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老挝苏州大学等境外分校的筹建,西安交通大学于2015年5月发起的“新丝路大学联盟”活动等,都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8]。另一方面,中国来华留学生不断增加。为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中国面向东盟国家推出了“双十万留学计划”,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奖学金名额;同时开展大量的交流活动,如“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大学校长论坛”等。

要加强国家的教育外交,仅有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吸引来华留学生远远不够。要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扩大中国教育的影响力,让各国人民认可中国教育并以此了解中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创设品牌教育交流项目,推动世界对中国的研究

目前,中國的教育外交缺少像“富布莱特”等具备品牌效应的项目。打造一个知名的品牌项目,其意义不仅在于项目本身的品牌效应,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当前,中国正不断以一个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认可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如何为世界了解中国创造更多的途径和平台,需要中国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育外交来搭建桥梁。因此,为更好地集结全世界的智力资源,推动对中国的研究,让中国获得更多来自世界的智力支持,创设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教育交流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开展对外教育援助,实现教育援助“民生化”

实施教育援助是教育外交的一项常用措施,但如何提供教育援助能获得积极影响,需要认真对待。近年来,日本为改善形象,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大量包括教育援助在内的多种援助。一方面提供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在实施各种援助的同时注重实现“民生化”,切实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日本的援助给当地社会和民众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如通过日本近40年的援助,泰国先皇技术学院由一个仅有23名学生的大学发展成为在校生2.2万名的工科类综合性大学。[9]

相比之下,中国所提供的教育援助往往较多关注资金、设备、人员等配置,较少考虑后续影响和持久效应,教育援助的效果未能很好体现。未来,作为教育外交的一种方式,教育援助仍为必需,但应努力使其更“接地气”,将资金投入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中去,通过为当地提供教育志愿者、协助课程改革、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等方式将中国教育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关联。

(三)积极融入当地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教育本身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贡献智慧与方案既是教育的责任,也是扩大影响力的有力途径之一。近年来,德国歌德学院针对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德中同行”项目,在项目主办城市中心广场的“德中大道”展示德国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各州及直辖市针对城市化问题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及关于绿色城市、环境友好城市的多元想法,为中国公民提供良好的交流论坛和文化平台[10]。“德中同行”项目的理性与务实有效契合了中国的社会需要。由此,中国的教育外交应转变思路,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通过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造福当地人民,增进与所在国人民的友谊。

(四)加强多方合作,形成外交合力

教育外交具有独特优势,但要体现更强大的效应,就需要加强与社会多方面的合作。例如,政府提供平台、企业提供资金、媒体提供宣传、教育提供智力和人力、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的立体组合方式能够为教育外交注入新的动力,形成更大的合力,对构建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特别指出的是,教育外交的开展需重视媒体的作用。在全球化传播时代,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能有效拉近中国教育与各国人民间的距离。中国教育要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各大媒体间的合作,争取更多、更优质的传播平台共同支持、推广中国教育。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议程设置能力,及时将中国教育中的有意义事件或信息加工成有价值的议题或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吸引更多来自世界的目光,让更多的人听到中国教育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

[2]曲星.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J].国际问题研究,2010(6): 4-9.

[3]范勇鹏.论文化外交[J].国际安全研究,2013(3): 21-38.

[4]胡礼忠.富布莱特项目与中美教育交流[J].国际观察,2000(5): 43-48.

[5]尼古拉斯·卡尔.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J].钟新,译.国际新闻界,2010(7): 6-10.

[6]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30/c64094-28915395.html,2018-03-20.

[7]新華网.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2018-03-20.

[8]尤金·塞巴斯蒂安.中国教育外交助推“一带一路”[EB/OL].陈一,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806/c157278-27420502.html,2018-03-20.

[9]北京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主编.柯银斌,包茂红执行主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71.

[10]张利华.中欧文化外交及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01.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