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8-08-17 09:18陈雯曾玲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事件暴力

陈雯,曾玲娟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 530023)

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日益严重问题,在我国中学校园内,以打架斗殴、勒索财物等为典型表现形式的校园暴力有蔓延发展的趋势;给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1]。在网络上公开他人私人信息、将暴力视频进行拍摄上传至网络,绝大部分校园暴力事件并没有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大多数校园暴力的发生仅仅是由于生活中简单的摩擦导致了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个体处于生理、心理飞速发展阶段,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受到暴力侵害时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更容易产生报复性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行为会产生一系列心理、行为和社会问题,本研究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对我国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总结了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方面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1 研究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两所高中和两所初中进行问卷的调查。总共有接受问卷调查的有350名同学,收回问卷260 份,有效问卷共232 份;初一18人,初二93人,初三44人,高一10人,高二55人,高三12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自编 《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调查问卷》,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调查主要分为四个维度: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分为个人压力情况、情绪控制、个人的品质、自我认识以及人际关系5个因子;学校因素分为学校健康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体制、老师体罚、班级关系、教师态度和教师评价标准6个因子;家庭因素分为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陪伴时间、父母的关系、父母与施暴者的沟通方式与父母对施暴者的态度5个因子;社会因素分为是否玩网络暴力游戏、学校周边环境与是否周边暴力事件频发3个因子。在编制问卷时,参考了大量信效度较高的量表,如: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FIS)、人际关系研究量表作为因子的确定,还邀请了广西师范学院心理学曾玲娟教授对问卷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了问卷。

1.3 校园暴力的定义

本文讨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学生之间与学校生活相关,在校内和校外发生的与学校有直接关系对个体在心理、身体和语言上进行恶意的攻击,对遭受暴力者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的行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暴力产生的个人原因

50.4 %的人认为暴力行为产生的是施暴者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的;54.7%的人认为个人品质不好是导致校园暴力产生的个人原因。

表1 校园暴力产生的个人原因(%)

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学习身心变化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逆反心理,过大的压力和不良的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释放,采取暴力是形式宣泄。校园暴力施暴者个人品质较差,自我认同感较低、自尊心强,易引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中学生在生活中人际关系较差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在解决问题上渴望证明自己而采取的过激的暴力手段。

2.2 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原因

37.0 %的人认为是家庭的打骂或者溺爱;36.2%的人认为父母的关系差造成了孩子暴力行为的产生。

表2 校园暴力产生的家庭原因(%)

父母经常使用身体处罚手段与孩子的侵犯密切相关,而且父母无效的管教对儿童更易形成反社会行为,其中父母当孩子的面吵架和打骂的教养方式都是校园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2],本身父母间暴力行为较多,形成消极榜样,遇到矛盾时模仿父母的相处模式采用暴力与言语辱骂的方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与陪伴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采取良好的解决方法,父母对学生的管教较少、沟通交流较少的学生易产生自卑、偏执、叛逆等心理[3]。

2.3 校园暴力产生的学校原因

38.6 %的人认为是学校中缺乏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厌恶态度是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高达47.8%;44.8%的人认为学校、老师仅以成绩评判学生加剧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表3 校园暴力产生的学校原因(%)

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班级环境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学校、老师仅以成绩评判学生的好坏会加剧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用体罚方式。当学生不受老师喜欢时,学生受欺辱的可能性就会增加[4]。

学校缺乏对校园暴力行为的管理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处理过激或过柔软都达不到管理的效果。大部分校园暴力高发的学校中缺乏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缺乏的心理支持。

2.4 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

认为经常接触网络暴力游戏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的高达51.3%;45.2%的人认为是学校周边暴力事件的频发;认为学生常去酒吧、KTV、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玩的人高达55.2%。

上网、玩电子游戏、吸烟和酗酒等不良行为与校园暴力有关,网络暴力游戏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较强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对网络游戏的虚拟性难以分辨,容易模仿暴力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学校周边的环境差、学生常去酒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容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周边暴力事件的频发是影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社会因素,周边的暴力事件更容易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造成更多不良事件的发生。

表4 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原因(%)

3 对策及建议

3.1 个人方面

加强心理建设提升个人品质,调节压力和不良情绪,在遭受校园暴力后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正确排解心理压力,减少摩擦和矛盾的发生。

3.2 家庭方面

家庭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与陪伴对个人成长和学习与他人沟通有重要作用,父母良好关系的建立会给孩子创造出一个温馨安全的环境,家庭支持在个人解决问题上避免采用极端方式。

3.3 学校方面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完善管理体制,在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时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式。重视学校心理健康课的作用,开设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课课程。

教师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看待每一位学生。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集体意识,不歧视、偏见每一位同学,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

3.4 社会方面

加强对学校周边地区的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关注校园暴力易发生地区,保障学校周边安全。公安部门加大对营业场所的管理,维护场所秩序。社会与学校、家庭之间建立校园暴力援助机构,为遭受校园暴力侵犯的同学提供帮助,避免报复性校园暴力。

由此可见,要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必须是各个方面共同进行努力,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事件暴力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