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塑料大棚冬寒菜栽培技术

2018-08-21 03:00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18年14期
关键词:粉剂可湿性

汪李平

冬寒菜别名冬苋菜、葵菜、冬葵、葵、马蹄菜、滑菜,为锦葵科锦葵属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东部,广泛分布于东半球北温带及亚热带地区,中国、日本和朝鲜自古即将冬寒菜作为蔬菜。现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及台湾省均有栽培。

冬寒菜以幼苗或嫩茎叶供食,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 g嫩茎叶含碳水化合物3.4g,脂肪0.3 g,粗蛋白 2.6 g,膳食纤维 1.7 g,Ca 66mg,Mg 58 mg,P 47 mg,Fe 2.9 mg,Zn 0.85mg,Cu 0.10mg,Mn 0.66mg,K 311mg,Na 85.2mg,Se 0.97 μg,胡萝卜素2 920μg,维生素A 487μg,硫胺素 0.04mg,核黄素 0.11mg,烟酸 0.6mg,维生素 C 32mg,维生素E 1.74mg。中医认为冬寒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滑肠之功效。冬寒菜可凉拌、作汤、炒食、煮食,其口感细腻滑润,味道清香。但不宜与温性食物同食,脾虚肠滑者忌食。

冬寒菜古时称为“葵”或“葵菜”。关于葵菜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2 500 a前的《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七月享葵及菽”的说法,说明远在先秦时期葵菜就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食用蔬菜了,并且食用期集中在夏季的7月。到了汉代,葵菜依旧是当时的重要蔬菜,《古乐府·长歌行》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就是葵菜种植的有力证据。

葵菜在我国古代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书》中称其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卷八《百谷谱四·蔬类·葵》),《本草纲目》中称其为“五菜之主”(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葵》),《植物名实图考·蔬类·冬葵》中称“冬葵,本经上品,为百菜之主”(第三卷《蔬类·冬葵》),可见葵菜在古人心目中,以及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葵菜的变异性比较狭窄,在演化过程中它竞争不过同一历史时期的十字花科的葑 (芜菁)、菲(萝卜)、菘(白菜)等,乃至到明朝中叶以后由于白菜类等的进入,葵菜的消费食用渐少,现四川、湖南仍嗜好此菜,其他地区仅作为特菜少量栽培。

葵菜,现代中国蔬菜学领域一般称其为“冬寒菜”,医药学上常称为“冬葵”,国际植物名称索引(IPNI)称为“冬葵”,其相近变种还有“野葵”和“中华野葵”,是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原生植物,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并曾长期当作主要蔬菜之一。 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由于饮食结构和经济效益等原因,明清以后不再把它作为主要蔬菜进行人工栽培,加之葵菜在各地区的俗称繁多,尽管南方部分地区一直有人工栽培,但人们对古文献中常常提到的“葵”菜渐感生疏,甚至产生种种误解。

1 栽培特性

1.1 形态特征

冬寒菜主根发达,侧根较多,直播的主根入土深30 cm以上,侧根则沿地表呈水平分布在直径60 cm左右范围内;茎呈近圆形直立,高30~90 cm,顶芽采摘后,生长势强,发生分枝多;叶片圆扇形或近圆形,基部心形,边缘有钝锯齿,掌状5~7脉,叶面微皱褶,单叶互生,具长叶柄,2~9 cm,茎及叶均有密茸毛,特别是叶脉基部茸毛更多,由于品种不同,叶片颜色、形状、大小会有一些差别;花小且具短柄,白色、淡红或紫红色,簇生于叶腋,苞片小,3枚离生,花萼杯状,5齿裂,裂片三角形,宿存并于结果期增大,花瓣5,三角状倒卵形,先端凹入,雄蕊多数,花丝合生,蒴果扁圆形,由10~12个心皮组成,果实成熟时各心皮彼此分离,且与中轴脱离;种子细小,成熟时为淡棕色,扁平肾脏形,表面粗糙,千粒质量8 g。长江流域冬寒菜花期6~7月,果期 8~9 月。

1.2 生长环境

冬寒菜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力强,稍低的温度可增进其品质提高,轻霜不枯死。种子8℃开始发芽,发芽适温25℃,30℃以上高温易发生病害,低于15℃,植株生长缓慢。夏季播种常会“化苗”死去,故夏季不宜露地栽培。植株生长适温为 15~20℃,忌高温,生长期间温度偏高时,茸毛增多增粗,组织硬化,品质变差。

冬寒菜对光照要求不严,喜充足光照,但怕强光。

冬寒菜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上种植更易丰产,不宜连作。生长期间需肥量大,耐肥力强,以追施速效氮肥为主。

2 品种类型

冬寒菜有紫梗和白梗2个变种。

①紫梗冬寒菜 茎绿色,节间短,节间及主蔓均紫褐色。叶柄基部的叶片部分亦呈紫褐色,有明显紫色掌状脉,主脉7条,叶柄较长,约16 cm,叶大肥厚,一般长 25~28 cm,宽 20~29 cm,叶面有微皱。生长势很强,较晚熟,开花期迟,生长期长。适宜春播。如重庆的大棋盘、福州的紫梗冬寒菜、湖南的糯米冬寒菜和红叶冬寒菜。紫梗冬寒菜依其叶的大小、颜色深浅等又可划分为:大叶紫梗冬寒菜和小叶紫梗冬寒菜。大叶紫梗冬寒菜叶片大,长约 35 cm,宽 29 cm,叶面稍皱,叶脉基部紫褐色;小叶紫梗冬寒菜,叶较前者小,长约25 cm,宽20 cm,叶面平滑,叶脉基部浓紫褐色。

②白梗冬寒菜 枝叶形态与紫梗冬寒菜相似。茎绿色。叶片扇形绿色,较薄较小,一般长25 cm,宽 19 cm,叶柄较短,约12 cm,茎和叶均附生白色细茸毛。较耐热,较早熟,适合早秋播种。如重庆的小棋盘、福州的白梗冬寒菜、浙江丽水冬寒菜。

宾夕法尼亚西部聋哑学校的Edward R.Schatz学习中心认为听障学生会在成长过程中会呈现出与普通学生不一样的特殊需求,成长的变化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发展、社会意识和道德、伦理的发展。因此,在设置普通课程的同时,应该允许学生参与其他选修课程,根据听障学生的成长变化,有针对性的促进听障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注重他们的参与协作能力的发展,比如注重听障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共同完成实践操作任务等。

3 栽培季节

除夏季高温期及冬季低温寒冷季节外,长江流域冬寒菜可随时播种。露地秋播从初秋至初冬,春播一般在3月。因春季抽薹期较晚,对缓解3~5月的春淡有一定作用。

长江流域冬寒菜以露地栽培为主,秋季采用遮阳网可提前播种,延长供应,秋播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可播种,最适播期为9月下旬。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植株可以露地越冬。从苗期起陆续采收,持续采收到翌年抽薹开花前。春季于2月大棚内播种,4月开始采摘到6月抽薹开花前。

设施栽培可以分期播种,周年生产。一般播后60 d采收。

4 栽培技术

4.1 整地施肥

冬寒菜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排灌便利的土壤为佳。前茬清园后,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 2 000~3 000 kg、优质三元复合肥30~50 kg作底肥,深翻耙平,土肥混匀后,作成连沟宽1.2~1.5m宽的深沟高畦。

4.2 播种育苗

冬寒菜可大田直播,也可育苗移栽。

①大田直播 直播可撒播、条播和穴播,生产上多采用条播。

春播于2月上中旬开春后即可进行,春播宜早不宜迟,过迟播种,后期温度高,光照强,生长速度快,冬寒菜粗纤维增多,品质变劣。

秋播于8月中旬前后为宜,过早播种,高温影响种子发芽,病虫害严重,过迟播种则生长期短,产量偏低。

冬寒菜播种时,条播的每畦播种 4~5 行 (行距 20~25 cm),每 667 m2用种量 500~750 g;穴播株行距25 cm左右,每穴播4~5粒种子,间苗后留3株,每667 m2用种量约250 g;撒播每667m2用种量 1 000~1 500 g。

②育苗移栽 大棚冬春季节栽培最好采用育苗移栽,每667m2用种量为150 g,可选用72孔盘或128孔穴,育苗基质按草炭∶蛭石∶珍珠岩=1∶1∶1 比例的混合。配制时每1 m3基质加入三元复合肥1.5~2.0 kg或腐熟的有机肥20 kg,混合拌匀后装盘。大棚穴盘育苗4~5 d出苗。2叶1心时,结合喷水进行1~2次叶面喷肥,苗高 5~10 cm苗龄20~30 d时即可起苗定植,按株行距20 cm,每穴2株定植。

4.3 肥水管理

冬寒菜播种后通过喷壶或微喷设施喷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第1次间苗后可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提苗。以后根据苗情浇水追肥,苗小少追轻追,苗大多追重追,旺长期多追肥,667m2可追施尿素5~7 kg。当冬寒菜株高20~25 cm时,可进行第一次采收,采收后及时除草,清去杂物,每次采收后还要随水追肥,每667 m2每次用尿素5~7 kg。春季10 d左右浇水一次,秋季7 d左右浇水一次,经常使土壤保持润湿以促进植株生长。

5 病虫害防治

冬寒菜病虫害较少,病害有炭疽病、霜霉病、根腐病、黑斑病等;虫害主要有地老虎和蚜虫等。

①病害防治 炭疽病防治可用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50%复方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霜霉病可用4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根腐病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喷雾。黑斑病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并叶面喷药保护。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扑海因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干悬粉500倍液、80%大生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每7 d左右喷1次,连续2~3次,注意轮换使用不同药剂。

②虫害防治 地老虎常采用毒饵诱杀或敌百虫拌土撒施防治。蚜虫可用七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大草蛉等捕食性天敌,或蚜虫蜂等寄生性天敌,根据蚜虫对黄色的正趋性和对银灰色的负趋性,生长前期利用黄板诱蚜或用银灰色膜避蚜,或利用防虫网,蚜虫点片发生时,要加强防治,可用50%避蚜雾可湿性粉剂 2 000~3 000倍液、25%功夫(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 000倍液或7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防治。农药安全间隔期内禁止采收叶片上市。

6 采收留种

6.1 采收

冬寒菜以采收嫩梢和嫩叶上市为主,播后50~60 d即可全株挖取收获,亦可分次割收。

当冬寒菜株高 20~25 cm时,可进行第一次采收,如季节适宜,出苗后25~30 d即可采收。春季生长旺盛期,7~10 d采收一次,采收时茎基部留1~2节,以免侧枝过多影响产量和品质;秋季气温较低,采收期长,15~20 d采收一次,茎基部留4~5节,以提高抗寒力,若所留茎桩过短,过冬时易受冻害,伤及基部的芽,致使产量下降;冬寒菜春、秋季分别可采收4~5次和3~4次,其产量由采收次数及每次采收的嫩稍质量构成。一般秋播 667 m2产量达 2 000 kg,春播 667m2产量 1 000~1 500 kg。

6.2 留种

冬寒菜采种,于春季2月至3月下旬播种,育苗移栽或穴播直播,穴播行距约 20 cm,每穴播4~5粒,每667 m2用种量约250 g, 出苗后 10~25 d间苗,每穴留1株苗。植株5片叶后追肥浇水以促进生长发育,管理上不摘心,不采收嫩叶,6月种子成熟。由于种子成熟程度不同,可分批采收,将采下的种子捆扎置于阴凉通风处,在其下铺报纸等接住散落种子,待风干后,轻轻抖落种子,清除枯枝残叶或其他杂物,装袋储藏。每667 m2可采收50 kg左右。

7 家常食用

冬寒菜幼苗和嫩梢可炒食和做汤,口感滑润。冬寒菜因柔滑清香而深受食者喜爱。南方人对它就如同北方人对大白菜的偏爱一样,上市季节,有些人家的餐桌上甚至可天天见到。

下面介绍几种家常冬寒菜的烹调方法。

①冬寒菜清汤 把冬寒菜的老茎去掉,只要叶子,嫩的部分留着茎秆,冬寒菜的嫩茎糯糯的,很好吃。将冬寒菜清洗干净,因为其叶上有茸毛,所以不易清洗,可以用水泡一会儿,再一片一片地洗,特别是茎梗跟叶片交接的地方,最要留意。烧一锅适量的水,在里面加点猪油、虾油,水开后把冬寒菜放进去煮,可以多煮会,煮得软软的才好吃。起锅的时候根据各人口味加调味盐,还有鸡精。

②鸡肉冬寒菜汤 将鸡肉码味,冬寒菜洗干净。先烧一锅适量的水,水开后放入冬寒菜,等到冬寒菜煮到差不多了就放入码味的肉片,最后放少许盐、鸡精调味即可。

③冬寒菜豆腐汤 将冬寒菜洗净,再准备一块豆腐并用清水洗净。把洗净的豆腐切成小块,锅里放适量的清水煮开,放少许油和生姜,水开后下入豆腐块煮开,在下入冬寒菜,加调盐味,撒点胡椒粉、鸡精就可以起锅了。吃的时候配一个调料碟,蘸食非常美味。注意做这个菜时,冬寒菜不要煮得太久,以免冬寒菜变黄,没看相了,也不营养了。

④冬寒菜粥 将粳米、糯米淘洗干净,放入烧开的水锅内,熬至稠糯熟;将冬寒菜洗净放入稀饭锅内;加猪油少许、味精、盐,煮制片刻即成。注意熬煮时冬寒菜易变色,做这个菜时,冬寒菜下锅后不能久煮,菜刚熟后马上关火,才能保持菜的清香特色。

⑤油泼冬寒菜 选择嫩叶连茎的冬寒菜洗净,大火翻煮,放一点食用碱,冬寒菜久煮不烂,且越煮越黄,入口干涩。将煮好的冬寒菜用筷子夹起,装大碗,放盐、鸡精。把锅里油烧热,浇入,拌匀。此菜鲜嫩、滑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适合儿童、老人及便秘患者。

猜你喜欢
粉剂可湿性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香葱疫病与霜霉病如何用药剂防治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猪缺锌患皮炎咋治
猪缺锌性皮炎的诊治
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粉剂与可湿性粉剂莫误用
10%苄嘧磺隆·异丙草胺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抛秧田杂草的防除作用
藏药甘露调血粉剂和调气粉剂对104 例高血压病人临床基础研究
春防大蒜病虫害需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