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时代同行

2018-08-21 20:47
中国摄影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艺术摄影家

2018年5月18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后文简称为“节展”)在河南郑州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调研员、副处长马小龙;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刘尚军;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顾问王玉文、朱宪民、索久林,副主席王琛、刘鲁豫、李学亮、线云强、潘朝阳;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俊峰,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法建强,郑州市副市长刘东,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彭文玲,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部分中国摄协团体会员单位代表,以及来自10余个国家的摄影家等。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在开幕致辞中提出:“近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明确的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中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今天的摄影被认为是21世纪记录社会、表达思想的最好媒介之一。今天的摄影,视野更加宽广、主题更加鲜明,更能激发大家对文化、价值、创新理念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中外摄影艺术的交流相融、互学互鉴,来丰富当代摄影文化,推动世界摄影文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摄影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国摄影人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摄影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还收获了荣誉。中国摄影人正在用东方的审美观念聚焦这个多彩的世界,用多彩的摄影语言丰富自己的摄影创作。我们相信,通过双方不懈的努力,将让众多的摄影人通过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展这个平台看到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共享摄影艺术,共创人类文明。”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宣布展览开幕。

本次节展分两个部分,其一是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其二是2018郑州影像双年展,分为邀请展和交流展两个单元。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节展展出国外作品占比达64%。所有的展览和作品在郑州升达艺术馆和郑东新区文化广场两处空间展出。除展览外,还组织了9项活动:名家对话、专家见面会、影像工作坊、国际青年摄影师扶持计划、无人机展演、跨界影像展映、手机晒照、器材图书交易和中外摄影对着拍。

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摄影展览之一,198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设立,是吸引国内外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参与的、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摄影活动,是获得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支持的大型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已经成为促进中外摄影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累计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万余名摄影人的参评作品近54万幅。本届国际影展共收到109个国家和地区13411名摄影人投寄的142025件(230987幅)摄影作品,来稿国家数、参展人数以及来稿数量,都创了历史新高。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希望立足往届的经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综合呈现世界多个国家近年来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展示国内外摄影家在摄影艺术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成果,促进国际摄影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影像是可以跨越民族、地域和文化差异的视觉语言。本次节展的第二部分郑州影像双年展坚持国际性、专业性、群众性,突出影像作品首次呈现这一原则,希望以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视野,为不同民族文明互鉴、文化共融搭建平台,有力地传递中国声音,持续推动国际影像艺术的交流和发展,进一步提升郑州的国际影响力。

本次节展将主题定为“与新时代同行”。当下,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發展推动着艺术观念和影像实践不断前进,影像文化从形态到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于越渐多样的影像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官方性质的国际性摄影艺术节,“与新时代同行”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呼应,也是举办此次节展的目的和指导方向。

4月20日,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在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新闻发布会上,对“与新时代同行”这一主题作出阐发,他希望本届节展通过切合时代的主题兼顾专业性、国际性和群众性,为国内外摄影人呈现丰富多元的影像,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摄影人共享世界摄影发展的成果;同时,通过节展让多国的摄影人看到—并通过他们让多国读者共同看到—当下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进行的伟大实践和迸发的勃勃生机。

本次节展由郑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徐大庆任艺术总监,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和欧洲艺术影像协会主席、法国摄影家让·图克(Jean Turco)担任总策展人,策展团队成员包括图鸣、凯瑟琳·阿瑟斯-贝特朗(Catherine Arthus-Bertrand,法国)、姜健、徐大庆、克劳迪娅·詹姆斯-巴特利特(Claudia JamesBartlett,美国)、克洛迪奥·布鲁福勒(Claudio Brufola,意大利)、尼古拉斯·哈维特(Nicolas Havette,法国)、郝远征、许志强、宋靖、陈晓琦、马静坡、迟迅(美国)、李迪、安娜·巴洛伊(Anne Barroil,法国)、程雷。执行艺术总监由法国摄影师、策展人尼古拉斯·哈维特(Nicolas Havette)担任。这一策展团队将多元的展览理念和作品带到了郑州,国内外策展人数量五五开的比例也体现在展览的形态以及所要传递的信息与价值的丰富性上。

这些展览丰富的样态中,非常显著的特征是“对话”,表现为基于国际性的、地域层面的“东-西”对话,以及时间层面的、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这一特征作为线索和原则,本身就是此次节展的立足点,而这两种对话最为直观的体现,便是图鸣策划的《中外摄影对着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摄影展选取了马克·吕布(Marc Riboud)、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阎雷(Yann Layma)、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和阿德里亚诺·马达罗(Adriano Màdaro)5位国际著名摄影师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几年间拍摄的40幅作品,并以此作为参照蓝本,在国内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中征集他们近年来拍摄的摄影作品,要求这些新近的图像同蓝本照片的场景、内容相似,地点最好相同。如此来作“新老”对比,以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在相同(相似)地域或空间进行的影像“对话”实际上契合了摄影图像的指示性属性—对变化的直观呈现,并以此为线索,引发观看者回溯与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进程相关联的集体和个人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征集活动在展览期间依然持续。由于征稿周期短等原因,5100余幅投稿作品中,只有4幅入选。入选作品与40幅外国摄影师的作品并肩亮相展览现场;而空缺的36幅作品,将虚位以待,等待全国范围内新一轮作品征集的结果。升达艺术馆“中外摄影对着拍”展区的墙面上,每一幅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作品旁边都有一个二维码,观众可以通过扫码,亲自参与到这项活动中。5月19日下午,围绕这个展览生成的话题,还专门在升达艺术馆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与视角:四十年来中外摄影人中国拍摄的比较分析”专家讨论会。《中外摄影对着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的相关作品,以及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将在本刊第7期进行专门呈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话”是法国摄影家雅安·阿瑟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和中国摄影家李刚的联展《马与马》。作为长期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雅安·阿瑟斯-贝特朗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名望。本次节展中,除展出其100多幅关于地球生态的宏大景观摄影作品的展览《鸟瞰地球》外,他的14幅以马和人为主角的环境肖像、棚内肖像,同我国摄影家李刚拍摄的极具写意意味的“群骏图”《相与抽象》并置在一起。前者精细的导演摄影方式和后者水墨画般的“画卷”的对照和呼应,某种程度上再次强化了我们脑海中对“中西”文化各自特色的印象。

本次节展中的“意大利国别展”将意大利作为邀请的对象,前意大利职业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克洛迪奥·布鲁福勒组织了24位意大利摄影师的多幅作品前来参展。就摄影语言本身来说,这些作品更多唤起的是观看者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诸多美学特征的熟悉感,在这种熟悉之中,观看者得以无甚障碍地进入其中,去体验作品想要传达的历史与建筑、形式主义美学、摄影与美术史、戏剧性与叙事等方面的信息。

在把握当下影像发展主要趋势这一方面,本次节展设置了《当代影像的界限》《让世界重现-影像如诗》等展览,这些作品平行于如今国际摄影图像创作的主要发展脉络,是帮助观众—尤其是本地观众较为全面且直观地感受“外国摄影师大多在拍什么”的必要媒介。而对于更具先锋、实验性质的新摄影作品,本次节展涉及相对较少。

本次节展的另一个方向是聚焦青年摄影。摄影艺术的未来终归取决于年轻一代,今后摄影的发展会呈现何种面貌,也将依赖于青年摄影人的关注方向,新一代青年摄影创作者的思考和实践,也正在塑造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格局。为此,本届节展专门举办了《影像丝路—“一带一路”国际青年摄影展》,展览聚焦“一帶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年轻摄影师,通过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方式,呈现出他们眼中和镜头下的世界,也希望借此机缘,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摄影文化上的交流与发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不忘初心,与新时代同行。”这句话出现在本次节展主题阐述文段的最末。其中,“不忘初心,与新时代同行”是目标,也是主办方对自己的要求;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则是策略,这一策略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多年来举办品牌活动的显著特征—走出北京,到全国不同地方,与地方政府、摄协合作,在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基础上办好活动。这些合作实践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推动着地方摄影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的持续发展,比如贵州都匀、浙江丽水等城市,都在中国摄影艺术节落地本地之后,开启或者发展了立足本地域的持续性的摄影节。此次中国摄影家协会与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二者继2016年首次合作后的再度携手,而在此基础上顺势而起的郑州影像双年展,也给予了人们关注和期待郑州这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地区的交通重镇在推动摄影发展,继而丰富、带动城市、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文化发展有所作为的理由。

本期专题后面的篇幅中,选择了此次节展中部分展览的参展作品进行呈现,其中包括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部分优秀作品。此外,还附有本刊记者对此次节展艺术总监、郑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徐大庆的采访,他在访谈中较为完整、系统地对此次节展做了介绍。

本专题得到了本届摄影节展组委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国际联络处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猜你喜欢
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艺术摄影家
沃野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旺久多吉
扎堆
论摄影艺术
林玲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