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外交的历史曲折

2018-08-21 05:06草苍
文化纵横 2018年3期
关键词:沃什中国政府外交

草苍

近年,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类非官方机构筹集资金的能力逐渐加强,并参与到如火如荼的民间外交之中,在官方外交之外提供了新的国际沟通渠道。事实上,民间外交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出现,当时谓之“人民外交”(Peoples Diplomacy)。牛津大学历史学系学者Gordon Barrett近期刊发论文,利用多种先前未加使用的外交档案,系统还原了1957至1964年中国科学家参与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的具体细节。

在冷战军事竞赛的大背景之下,核武控制是许多科学家的共识,因而帕格沃什会议应运而生,并着力囊括来自两大对立阵营的科学家,试图为核武控制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径。根据Gorden Barett对史料的梳理,1957年中国就有科学家积极参与帕格沃什会议。当时中国政府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因政治运动变得十分紧张,但国际领域的人民外交仍不得不倚重有国际学术成就且在政治上可靠的学者。在出发之前,这些学者均需由政府官员进行相应的指导,内容既涉及学术报告内容,也包括如何向外国学者解释中国政府的现行政策,还涉及如何应对媒体及做公开声明。当时中国学者参与国际活动者甚少,国际媒体对此十分注意,中国政府亦寄望于学者的表现能改观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在会议结束后,中国科学家还需向政府写报告详细陈述自己的所见所得——这有助于中国政府了解国外科学界的相关动态,并能影响到其后对此类国际活动的方针。

就帕格沃什会议而论,中国政府当时已经在大力发展核武器,但认为这个平台有助于改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因而起初持支持态度。派出的科学家中,杰出代表物理学家周培源先后在欧美名校求学,英语表达流利,又对英语世界的文化、民情深有体察。会上和私下,周培源渊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深得国际同行的激赏和会务人员的认可,这使得很多人对中国产生了极大兴趣,进而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诸多看法。

1958年以后,中国的内外局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大跃进带来政治氛围的进一步激进化,知识分子地位更加边缘;二是1958年炮击金门引发台海危机,进而导致美中关系更加紧张。因而,这一年中国没有参加在维也纳召开的会议。1960年,在莫斯科召集的会议上,中国再度派出代表团,以回应外界猜测的中苏关系紧张,说明两国的团结之意。事实上,中国亦通过这次会议,尝试建立和美国政府高层的联系渠道,一位常年担任美国总统顾问的科学家Jerome Wiesner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和周培源建立联系,并表示愿意在肯尼迪竞选成功后帮助改善中美关系。Gorden Barett認为,中美两国都在借助这些非官方的平台,试图为自己的政治谋划提供可能的渠道和空间。1961至1964年,中国政局和国家形势又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帕格沃什会议的负责人多次通过各种渠道试图邀请中国科学家参会,但均无果而终。

这篇论文为我们揭示了国际非官方组织可能承载的多种功能,它既可以是科学共同体表达一种政治意愿的途径,也可以为各国政府所用,为自身的国家政治和外交提供新的渠道,甚至成为国家改善自身形象的重要平台。

Gordon Barrett, “China's ‘People's Diplomacy and the Pugwash Conferences, 1957?1964”,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Vol. 20 (2018).

猜你喜欢
沃什中国政府外交
礼物
米沃什词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中国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角色分析
中国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