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中的身体之美

2018-08-22 07:30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神韵气韵古典舞

应 莉

身体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身体表达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古典舞作为身体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身体之美也是不同时期文化和审美的集中体现,如西周“雅乐”的庄重之美、汉代“俗舞”的古朴之美、魏晋“清商”的飘逸之美、隋唐“燕乐”的雍容之美、两宋“队舞”的典雅之美、明清“戏曲舞蹈”的绰约之美[1],等等。

学者们一般将西方的传统美学归为唯实主义,也就是一种意识美学;而把中国古典美学称为一种唯身主义,就是我们说的身体美学。[2]本文将从古典舞这个角度还原中国古典美学,再以古典美学来分析中国古典舞中的身体之美。谈到中国的身体美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作为生命的象征”,通过身体,通过修炼身心,进入身心合一的状态,即实现老子提出的“涤除玄览”,儒家的“修身”,庄子的“坐忘”“心斋”,禅宗的“禅定”等意境状态。[3]43西方唯实的美学分析框架用透视方法将分析对象聚焦于身体本体,但是对于原发性的物我不二、天人合一的大写身体关注不够,因此唯有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回归,才能区别于西方唯实文化背景下的身体表达分析,从而更好地体悟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身体之美。

一、中国古典舞中的身体

中国古典舞蹈虽然没有动态舞蹈的留存记录,但我们不难从历史文献、文物考古以及东北亚日本、韩国的传统舞传承中,略见中国传统舞蹈的灿烂历史及其丰富的舞蹈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艺术家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精神和审美上继承,从身体训练出发,发展出一套既有民族审美情趣,又有训练价值的中国古典舞身韵体系。随着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提炼出形、神、劲、律的训练内容,创作出了一批可视的舞蹈形态。这些舞蹈作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认同,弥补了中国古典舞一度失语的状态。

形。形表现为人形形色色的外部体态,千变万化的形态动作及动作之间的连接。古典舞身韵中的形是传统美学观念在形态运动中的标准和尺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形态的规范比喻有“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轻如蝶、美如风”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对形体美的认识。

神。神是指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灵魂,表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在古典舞蹈表演中通过意念来支配形体,同时又由意念产生神态和气的运用,从而达到意领神随、有神有气、有姿有势,使形体动作富有生命力。

劲。劲主要体现为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有效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同一形体动作由于用力方法不同,可产生不同的形象效果。在传统审美中对形体提出的“刚柔并济”“轻重缓急”等,都是对劲的训练要求。

律。律通常泛指节奏。这种节奏不仅指时间长短、动作的快慢等安排,还包含着动作安排的疏密、幅度的大小,动势的顺势和反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劲力的各种变化。它是各种对立成分在时间、空间变化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的韵律。

从以上对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形、神、劲、律的分析,可以看出身体作为舞蹈表达的媒介,渗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正如学界界定“身体的表达”时所提出的:身体之“自然——文化”的同构性成了身体的“两翼”,也就是说,身体在表达中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的表达,另一种是文化的表达。[4]因此,我们说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身体本身就带有其文化属性,其动作运行轨迹与审美追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审美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古典舞中的三种身体美学形态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通过上文对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形、神、劲、律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化中对身体美追求的是一种有意味、有情趣的境界。在此,笔者将其归纳为三种身体美学形态,即形韵中的太极之美、气韵中的意游之美、神韵中的忘形之美。

1.形韵中的太极之美: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形韵中的太极之美,渗透着一种形而上的审美意向。所谓意向,是外物形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象征意味的有机结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形,注重表现“万物归圆”的运动轨迹,体现着“身体太极”的运动理念。太极思维是具有生命宇宙观的阴阳学说,也是东方哲学对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的哲学认识。所以形韵中的太极之美,是一种生命宇宙观的审美体现。

在舞蹈艺术中,东方人的身体审美不同于西方人的身体审美。中国人的身体审美追求的是太极意向,讲究阴阳平衡;而西方舞蹈中身体追求的是时间、空间、力量的微观体现。与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观相一致,中国传统武术提出的“八卦体态”,也是与《易经》中的八卦卦象相对应的,由此归纳出以头为乾、以腿为坤、以小腹为坎、以胸为离、以臀为震、以背为艮、以双足为巽、以双肩为兑的身体体态。可以说,我们的身体是向下沉的,扎根于地面,气沉丹田,即构成中国人的身体太极观。

例如,林怀民的作品《水月》正是运用了身体太极运动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身体智慧。整个作品完全从外转内,从动转静,演员通过内观自己的一呼一吸,在阴阳转化中实现身体流动和能量传递。随着舞蹈的展开,舞台地面不断渗透的水波与舞台顶部装置的镜面遥相呼应,舞台整体呈现出镜中花、水中月的奇幻意境。由此,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镜花水月皆成空”的审美境界和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图 1 《水月》剧照

中国哲学与艺术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就是指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以及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诗人杜甫形容诗的最高境界是“精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前句是说沉冥中的探索,透过造化的精微的机缄,后句是指大气盘旋的创造,具象而成飞舞。深沉的静照是飞动的活力源泉,反之也就是说,只有活跃的具体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5]67也就是说,艺术家用鲜活的生命具身化,体悟“道”的节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哲学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所在。纵观不同历史阶段舞蹈艺术的身体美学,不难看出,中国舞蹈艺术的本质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虽然其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通过身体展现在不同时代的生命追求却是相同的。

2.气韵中的意游之美:古典艺术中的气韵生动

讲到中国的古典美学,我们不得不谈到古典艺术中贯穿始终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指的是一个人生理的综合作用给予作品上的影响。一个人的观念、情感、想象力,必须通过他的气而始能表现于其作品之上。艺术家在古典艺术作品中追求的境界,正是其生命品格的显现,即更广阔的概念是指一种生命形式的外化。

“气”在中国的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甲骨文里,“气”形为云,表明为一种自然雾状的物质形态。早期的哲学认为,天地万物之开端的“太初”即为“气之始”。后来,气的概念在许多领域和不同的语境下被不断引申,比如在美学层面中提到了气韵生动。徐复观指出,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一句话出现后,气的观念在文学艺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可能谈到气时会想到《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联想到从宇宙到人生的形而上的一套观念。其实,就人身而言气,则自《孟子·养气章》的气开始,指的只是一个人的生理综合作用,或可称之为“生理的生命力”。[3]97笔者认为,在中国古典舞中,气韵是舞蹈的运动方式,神韵则是舞蹈的灵魂所在,所以,中国的古典舞正是古典意蕴中气韵生动的鲜活体现。

无论是气韵,还是古典舞身韵中的劲和律,在身体表现中主要体现为气的运用。这种气在审美过程中又离不开“游”。游作为庄子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所在:游使人生得到“至乐”“天乐”,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最终成就艺术的人生。正如中国画一样,观者要在游中欣赏,审美体验在游中实现。因此,我们说中国人是通过有意味的游而构建起一种整体的身体审美。

例如,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就以人体气文化一以贯之。该作品从人体内部发动动作,是一种始于呼吸的动作发力点。动作特点是立身中正,一动俱动,追求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作品在动作与动作之间有着长短气息的控制以及音乐时值的不同处理,在空间上,高低层次的变化,舞台空间中的移动,都进行了合理而精心的编排。整个作品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个动作的连接,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舞者的情感,道具扇子变换成舞者手中的笔墨,在空间闪展腾挪中书写着舞者心中的笔墨丹青。表演者在完成动作时,更需要通过气韵对作品进行理解与把握,通过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气息转换,以及将道具扇舞与书画的浑然结合,使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气韵生动、流转有韵的审美意境。

图2 《扇舞丹青》剧照

3.神韵中的忘形之美:得意忘形的形神合一

在中国的古典审美中,神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神韵可说是“世外有远志”,不黏滞于物的自由精神。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它所推崇的自由精神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呈现,是对人格之美的追崇与向往。古人常用“无迹可求、透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缘、言有尽而意无穷”[6]87等语言来形容神韵。

在具体的表演艺术中,身体文化对于神韵的追求,往往依靠身与心、形与意的有机交融而生成。京剧表演艺术家钱宝森先生提出“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6]87,来形容京剧表演中的神韵;太极拳追求的是一种内外统一的功法,其心法统领身法,支配形意与形气,让人体会到形神同修、以内养外的拳法妙义与神韵;而在舞蹈艺术中,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灵魂,神韵表现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舞蹈训练中必须遵从内外结合、形神合一,以意念支配形体,由意念而产生神态,加之气的运用,从而达到意领神随、有姿有势、有神有气的形体动作,使作品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神韵赋予外部身姿以气质,赋予外部动作以格调,赋予外部动作以内涵与变化。通过神韵,能感知到一个人的生命情调与内在气质。因此,在中国古典审美中,神韵是身体艺术的灵魂。

三、小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的当下,“身体”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关注与研究,也在不同文化中呈现出巨大差异。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与传承,古典舞身韵中提出的形、神、劲、律,遵循了传统审美的规律,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典范。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典舞中身体之美进行分析和再认识,可以提炼出形韵中的太极之美、气韵中的意游之美、神韵中的忘形之美等三种美学形态,并从中发现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美学追求。

猜你喜欢
神韵气韵古典舞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瓦子街,读不完的神韵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