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小厨神到小作家的完美跨界

2018-08-22 11:23张玲飞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面团饺子习作

张玲飞

一、儿童本位——审视跨界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习作目标:“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流个不歇。”可见,无论是观察习惯的养成,还是习作素材的丰盈,抑或是儿童独特的感受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体验。學生亲身经历过的才会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作教学为学生创造独特的生活场景,营造不同的体验形式,让学生的生活、情感、思维在语用体验的转化下起承转合。

“面粉变形记”是我校拓展性课程之一,它旨在让学生学习中国悠久的面食文化和历史。通过亲手实践从面粉到面团再到彩色面团,从面团到馒头再到蔬果创意馒头,从面皮到饺子再到各种花式饺子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简单的面食制作。

“面粉变形记”课程是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它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年段,万事开头难,孩子们往往在低年级写话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字数,对作文本身缺少概念。使该课程与中段学生习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现场体验,要求学生全心参与、全器官参与。通过活动让学生的手、眼、耳、口、身体和大脑都动起来,让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获得独特的体验,教师加以有效指导,从而开辟一条习作教学的新途径,实现小厨神到小作家的完美跨界。

二、课程融合——激发写作兴趣

(一)丰富素材,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认为:“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充分挖掘拓展性课程资源,如同为学生习作开启一座宝库。课堂上孩子们榨蔬菜汁、揉面、做各种形状的馒头、剁馅、包饺子等场景都是极好的习作素材。课后孩子们对美食的各种畅想,与家长的精彩互动以及各种尝试后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也是他们宝贵的资源。当拓展性课程与习作无缝衔接,我们将会欣喜地发现学生“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可喜场面。

(二)自由表达,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美食的诱惑下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奇思妙语层出不穷。当我们用各色蔬菜汁和面,做出各种创意水饺后,孩子们乐开了花,七嘴八舌:“我这个是彩虹饺子,你看,这个彩虹姑娘可贪吃了,肚子都快撑破了。”“你看,我做了金鱼一家,有金鱼爸爸、金鱼妈妈还有好多金鱼宝宝,它们的衣服还是五颜六色的呢!”“哈哈,我这还算是饺子吗?这分明是一棵棵还未长大的白菜宝宝。”

(三)多样评价,提高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与拓展课程相结合的习作评价形式更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课堂上,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对学生的习作精心批改,学生拿到本子之后只是简单看一下教师的评语,更有甚者连错别字也没订正便将本子塞进抽屉。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何不将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也下放给学生呢?课堂上学生互评,课后跟踪评价这些也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的习作主题明确,训练点突出,笔者常常让学生将同一题材的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有无进步,相机进行指导。习作初期,质胜于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同一篇作文进行反复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激发习作兴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设立了各类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我是小厨神”“最佳作品奖”“习作进步奖”等,评奖时关注习作过程,使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获得肯定,激发习作动机。

三、完美跨界——探索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序列化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教学序列,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将教学序列设定为三个阶段:低年级写话要做到“想得到,写下来”;中年级则做到“想清楚,写下来”;到了高年级要做到“想得好,写下来”。中年级的“想清楚,写下来”要在“清楚”和“具体”上逐层递进加以训练。如在“多彩面团”这一课中,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尝试榨蔬菜汁、揉面这一过程,结合实践,教师引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把制作多彩面团的过程说清楚,再试着说具体。学生开始的习作是这样的:今天我亲自做了一个绿色的面团。我先把菠菜洗干净,接着把菠菜切好放到榨汁机里,不一会就榨出绿色的菠菜汁。然后我把面粉放到盆里倒进菠菜汁用两只手用力揉,最后面团终于揉好了。教师引导后是这样的: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绿色的面团吗?今天就让我来教你们怎么做吧!首先我们要给菠菜洗个舒舒服服的澡,一定要多洗几次才可以哦,接着我们把菠菜切好慢慢放进榨汁机,我们分工合作,一个放菜另一个用力摇,绿色的汁液乖乖地从榨汁机的小孔慢慢流了出来。接着是揉面,我拿着用筷子搅拌过的未成形的面团,拼了命似的揉着。这面团还真是不好揉,软塌塌、黏糊糊的,许多细碎的面团亲吻着我的手指,这只手的面团刚被扯下来,那只手又被粘上了,没完没了。不一会儿,手臂酸了,脖子也累了,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下来,可尽管这样,我还是坚持不懈,终于,面团在我的努力下成型了。从清楚到具体,从写揉面到写包饺子,一步一步慢慢来,帮助儿童形成相对完整的言语表达体系。

(二)作文命题自主化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原因有很多,但命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情绪和习作质量。我们衡量一个命题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能否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作。传统的命题比较呆板,学生没有主动选择的自由,造成习作千篇一律或假大空的现象。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思维空间和个性空间,引导学生自主习作,这样才能赋予小学作文教学新的活力。将习作和拓展性课程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一课程我们鼓励孩子有不同的命题,可以是记录活动过程的,也可以描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可以是自己制作美食的创意,也可以是享受美食的满足。

(三)融合形式多样化

将“面粉变形记”这一拓展性课程与习作教学相融合,对于改进作文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实效,使学生想写、乐写作文是非常有益的。如何将这一拓展性课程与习作教学相融合,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先体验后习作,如“多彩面团”,先让学生体验面团的制作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习作,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先习作后体验,如“不一样的水饺”,学生打破常规,畅想不一样的水饺,待饺子的模样在脑海中成型再做起水饺来别有一番滋味。边做边写,如“创意馒头”,榨汁、揉面之后,待面团发酵需要一个过程,此刻让学生先尝试习作,可畅想自己待会儿要做一个怎样的别具一格的馒头,可以从样子、味道、颜色等多方面加以描述。

(四)习作指导具体化

曹文轩在宾虹小学跟孩子们说,我们的眼睛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扫视,一件是凝视。作文不好,是因为我们只做了扫视。这个世界的脾气很古怪,只有凝视,才能把这个大门打开。三、四年级的孩子有意识的观察能力还未形成,他们还无法把发生的事情有顺序地具体描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如《不一样的饺子》课程,我们抓住吃饺子这一片段进行指导。儿童最喜欢的事之一就是“吃”,习作之前吃了自己和同伴包的不同的饺子,有了独特的体验,写起作文会顺手许多。在学生吃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拍了几个各种吃相的小视频。习作指导从以下几部分进行:

1.看视频,猜味道。

师:这是同学们刚才吃饺子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个表情?

生:从他夹起饺子看了许久,我猜他可能因为饺子太可爱,不忍心吃。

生:从他张大嘴巴一口就把饺子吃下去,嘴里没吃完又拿筷子夹盘子里的,我猜这饺子肯定美味极了。

生:从他皱起的眉头,吐也不是咽也不是的表情,我猜这饺子一定很难吃。

2.赏例文,品味道。

师:刚才大家看的是同学吃饺子的视频,下面老师请大家来读一个描述小朋友吃小笼包的片段,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咱们椒江的小笼包个小皮薄,用舌头顶一下包子皮,里面的肉汁就像山洪暴发,一下撞开我的口腔,一股鲜咸的葱香立马裹住我的舌尖,让我想起了外婆用大火在煮的喷香红烧肉。即便这时有一巴掌打过来,我也舍不得吐掉嘴里的肉馅。

师:哪句话让你流口水?

生:“用舌尖顶一下包子皮,里面的肉汁就像山洪暴发,一下撞开我的口腔”。这一句让我想起刚才吃的饺子,真美味。

师:“顶”是动作,“山洪暴发”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这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小笼包的美味。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一股鲜咸的葱香味立馬裹住我的舌尖,让我想起外婆用大火在煮的喷香红烧肉”。这一句让我觉得小笼包很好吃。

师:是啊,这一句小作者采用联想的方法,使味道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特别有意思,“即使这时有一巴掌打过来,我也舍不得吐掉嘴里的肉馅”。在我的作文中我也想这样来写一写。

正如曹文轩所言,写好作文须做到凝视。将凝视的情节加以描写实际上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定格、延长,把综合的物体景观加以分解、特写。笔者在课堂采用范文引路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亲身的体验、观察、感受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如此一来,学生们学会了用动作加联想的方式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一写下,习作也就具体生动起来。

拓展性课程为习作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小厨神到小作家的完美跨界,促进了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我们应努力整合课程资源,探索“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三位一体化”的习作教学新模式,逐步建立富有特色的项目活动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面团饺子习作
饺子
跟踪导练(二)(3)
咖喱香肠面包
猫面团
包饺子
包饺子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