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例临床分期T1b期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018-08-23 08:36赵克栋郭宗华孔东波
山东医药 2018年30期
关键词:肾周包膜分级

赵克栋,郭宗华,孔东波

(咸宁市中心医院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北咸宁437000)

肾细胞癌(RCC)简称肾癌,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增肾癌20余万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RCC有多种不同的肿瘤类型,其组织病理学特点也有很多不同。目前,对临床分期T1b期(肿瘤直径>4~≤7 cm)的RCC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仍不明确[2]。国内外对临床分期T1b期RCC病理特点的大宗研究较少。我们对2000年1月~2017年3月287例临床分期T1b期R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为RCC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临床分期T1b期RCC患者287例,患者行肾全切或肾部分切除,病理结果取自术后肿瘤组织,其中男199例、女88例,年龄28~86岁、平均58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血尿、腰痛、腹胀、消瘦、腰部不适等。患者术前均行泌尿系超声和(或)CT检查,MRI和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线片和胸部CT至少检查一项,多为胸部CT检查,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分期以及有无转移灶。病变发生在左侧151例(52.6%)、右侧136例(47.4%)。病变发生在上部106例(36.9%)、中部72例(25.1%)、下部109例(38.0%)。肿瘤直径4.0~7.0 cm、平均5.5 cm。

1.2 病理检查 287例RCC标本全部经过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表现。肾脏肿瘤组织学分类参照WHO 2004版,Fuhrman分级Ⅰ、Ⅱ级为低级别,Ⅲ、Ⅳ级为高级别。分析肿瘤的病理特点,包括病理学类型、显微镜下表现、Fuhrman分级及肿瘤侵犯肾周脂肪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相关性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87例RCC患者的病理类型 287例患者中,病理类型为透明细胞型228例(79.4%)、乳头状细胞型17例(5.9%)、嫌色细胞型14例(4.9%)、未分类细胞型3例(1.0%)及混合细胞型25例(8.7%)。

2.2 不同病理类型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见表1。

2.3 不同病理类型RCC患者的病理特征 287例患者中,出血132例(46.0%)、坏死87例(30.3%)、囊性变51例(17.8%)、纤维化18例(6.3%)。Fuhrman核分级为Ⅰ级57例(19.9%)、Ⅱ级184例(64.1%)、Ⅲ级41例(14.3%)、Ⅳ级5例(1.7%)。肿瘤侵犯肾周脂肪18例(6.0%)。不同病理类型RCC患者的病理特征见表2。

表1 不同病理类型RCC患者的临床资料

表2 不同病理类型RCC患者的病理特征[例(%)]

2.4 Fuhrman核分级与肾周脂肪侵犯的关系 Fuhrman低级别241例发生肾周脂肪侵犯10例,Fuhrman高级别46例发生肾周脂肪侵犯8例。Logistic回归示,侵犯肾周脂肪与Fuhrman高级别有关(P<0.05)。

3 讨论

近年来,R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医疗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增强、各种影像设备的不断引进,越来越多的RCC能够在更早的时候得到确诊,所以越来越多的小肾癌(T1期)病例出现在临床工作中[3,4]。对于临床T1b期RCC而言,大多数的恶性程度较低,分化相对较好,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预后一般较好,但术前检查方法及手术方法尚有争论,既可以选择保留肾单位手术,也可以选择根治性肾切除术;对于选择肾部分切除的肾周脂肪的处理,需不需要常规送检仍无一致认识[4,5]。因此,对于临床分期T1b期的RCC进行大宗病例研究,了解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对于指导手术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年龄是肾脏肿瘤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我国1973~2000年肿瘤发病情况的分析显示,肾脏肿瘤好发年龄是60~65岁。本研究分析显示,临床T1b期RCC年龄28~86岁、平均58岁。结合之前的数据可见,1973年至今,肾脏肿瘤发病年龄呈现明显年轻化趋势。文献报道指出男性患者肾恶性肿瘤的比例是女性2倍左右[6,7]。本研究中男199例、女88例,男性患者为女性患者2.26倍,提示男性患者更倾向于RCC,这与男性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及生活习惯有关[8]。李鸣等[7]对2 030例新发肾癌进行分析,透明细胞癌占84.5%,乳头状肾细胞癌占5.4%,嫌色细胞癌占3.2%。本研究中肾透明细胞癌占79.4%,乳头状肾细胞癌占5.9%,嫌色细胞癌占4.9%,与之前研究基本一致,表明近10年肾脏恶性肿瘤构成无明显变化,肾透明细胞癌仍然占据大多数的病理类型。

病理学是RCC诊断与分型的金标准。RCC瘤体标本的切面在肉眼观上多呈灰白、灰黄色,或呈暗红或多彩状,部分呈囊性改变或伴有出血、坏死。本研究287例患者中,出血132例(46.0%)、坏死87例(30.3%)、囊性变51例(17.8%)、纤维化18例(6.3%),提示T1b期RCC病理上容易出现出血,其次为坏死,而囊性变及纤维化出现较少。有研究认为Fuhrman分级是肾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Fuhrman核分级为Ⅰ级57例(19.9%)、Ⅱ级184例(64.1%)、Ⅲ级41例(14.3%)、Ⅳ级5例(1.7%),可见临床T1b期RCC中FuhrmanⅡ级数量最多,其次为Ⅰ级,提示我们临床T1b期RCC多数恶性程度并不高,但对于高分级的患者应给予重视。

当肾肿瘤穿透肾包膜侵犯肾周脂肪时,肿瘤假包膜和肾包膜失去了对肿瘤的局限作用,可能导致肾周脂肪与肾包膜粘连以及可能导致肿瘤细胞播散、转移。慢性肾脏疾病也有可能导致肾周脂肪与肾包膜粘连,但是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粘连是整个肾包膜与肾周脂肪均明显粘连,与肾肿瘤穿透肾包膜所导致的局限性粘连表现不一样。必须指出的是,保留肾单位手术处理的肿物较小或凸起并不明显时,需要打开肾周脂肪囊从而暴露肿瘤边界,但是肿瘤表面的脂肪往往直接从肿瘤表面剔除而不常规送检,这一现象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肾周脂肪侵犯情况被低估[9,10]。Favaretto等[11]对664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RCC患者研究发现,脂肪侵犯与肿瘤Fuhrman高分级相关。研究发现,肿瘤侵犯肾周脂肪与预后关系密切,应与之重视[12]。也有报道保留肾单位手术后出现肾周脂肪复发的病例出现[13]。本研究中侵犯肾周脂肪组织患者共18例,所以术后的病理分期应该为T3a期;多因素分析显示本组18例(6.0%)肾周脂肪侵犯与Fuhrman高分级有关,提示对于Fuhrman高分级的患者应高度关注其肾周脂肪侵犯的情况是否存在。在评估肿瘤是否入侵肾周时,部分术前我们能从增强CT中看到肾周脂肪内存在增强结节。因此,我们建议临床T1b期的 RCC患者在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时,应常规切除肾周脂肪并常规送检,尤其对于CT增强肾周脂肪内存在增强结节和Fuhrman高分级的患者。

TNM分期对于手术预后及生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该分期对肿瘤扩散、大小、静脉浸润程度起很大作用。虽然临床T1b期RCC局部不易突破假包膜,但早期就可能出现转移,同期的远处转移并不少见,并且分化越差的肿瘤转移能力越强。有研究的观点是肿瘤转移与直径和病理类型有关,肿瘤直径每增加1 cm则进展和死亡风险分别增加4.5%和5.0%[14]。但是T1b期肾癌大部分的恶性程度不高,且并不是全部是低恶性的。因此,治疗和实验性治疗应该充分考虑到RCC都是存在潜在致命性的。Fuhrman高级别发生转移比低级别风险高,影像的检查则更加重要[15]。建议对于Fuhrman高级别病例应高度注意转移风险,术前应该常规行胸部CT平扫、肝胆脾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肿瘤有无转移灶。对于Fuhrman高级别的患者术后转移情况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及随访。

总之,临床T1b期RCC多数恶性程度并不高,但少数具有侵袭性生长特点,对于高分级的患者应给予重视。临床T1b期RCC中透明细胞癌是主要的病理类型。临床T1b期RCC在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时应常规切除肾周脂肪并送检。术前应该常规行胸部CT平扫、肝胆脾超声等检查,以明确肿瘤有无转移灶。

猜你喜欢
肾周包膜分级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的分析
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积液的临床价值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输尿管结石伴急性肾周积液的超声观察与分析
含氮、磷包膜缓释肥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