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生成的方法

2018-08-24 08:35金云峰JINYunfengWANGYue
住宅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原址新址空间

■ 金云峰 JIN Yunfeng 王 越 WANG Yue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城镇建设速度企稳,从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向城镇品质稳步提升转变。国家层面制定民族文化复兴的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和繁荣,也催生出了“文城一体”的大趋势。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更紧密的融合,是“文城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城市发展中,一方面,要关注对老城区中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和利用,做好老城的有机更新;另一方面,要重视在近十几年来建设的新城区以及新老城结合部中的公共空间,融入文化激发创造城市空间的活力,做好新城的有机更新。通过将文化全面融入新老城区中的公共空间,让市民和游客在游走于城市时能够高质量地感受到城市的文化。风景园林以空间的方式记录着历史,但记录的意义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通过对这种具有历史意味的空间体验,重温人们对过往事物的记忆,感受祖辈所传递的精神,并在历史中注入新的生命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在世界上留下自己时代的痕迹,使历史成为一条常青藤,从远古一直延伸至今、至我们的子孙后代[1]。

1 城市文化空间的相关概念

城市文化空间是指一座城市的某种文化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的物质空间,特别是人们体验频率较高的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街道、滨水带等尤其重要。

1.1 历史文化空间和新建文化空间

从形成的时间而言,城市文化空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文化在历史上已经和某些特定城市空间融合在一起的空间,可称为历史文化空间。比如,杭州老城中的孔庙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融入儒家文化的城市空间(图1)。另一类是在当代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融入城市文化而形成的空间,可称为新建文化空间。比如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集聚了各类金融机构,是当代金融文化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体。

1.2 城市文化空间的原址和新址

根据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融合的地理位置是否有过变动,城市文化空间还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融合的地理位置一直保持不变,可称为历史文化空间的原址。比如,杭州城隍阁的古代楼阁已经毁坏消失了,但砖石的建筑基础尚存,世纪之交时在原址上进行了重新修建。另一类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融合的地理位置因某种原因变迁到新的位置,可称为历史文化空间的新址。比如,沈阳北市传统街市空间在道路交通、空间格局等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功能,需要更新、改造和发展。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不断被蚕食,散落于棚户区之中,难以反映传统街市完整的历史风貌,于是采取了异地保护性重建[2]。

1.3 城市文化空间中的保护和重建

图1 杭州孔庙

在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对场地特色的分析,引入符合文化背景的历史实物留存,或历史上有据可证的实物。在没有历史遗留物可考时,事件、风俗、情感、精神等抽象性的原始意象也能成为引导人们感知历史的心理线索[3]。对于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建筑和环境,就可以采用保护和重建的办法处理。保护是指对于城市文化空间中基本完好的建筑和环境,予以保护和修旧如旧的修缮。比如西安唐代大明宫的原址被整体性保护,成为国家大遗址保护的标杆项目。重建是指对于城市文化空间内已经被毁坏的建筑和环境,需要重新建设。

根据重建时与原来建筑和环境的面貌是否相同,重建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样重建,也就是依据历史建筑和环境的图文资料进行重建,恢复其历史本来面貌。比如杭州的苏小小墓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在2004年根据历史照片一模一样地重建起来。另一种是意向重建,也就是历史建筑和环境的原貌未能留存下记录,或者当代城市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发生变化,不适合再按原貌进行重新建设,于是兼顾历史和当代因素进行意向性地重建,与历史原貌并不相同,但文脉犹存。比如杭州重建雷峰塔时,其真容已不得而知,于是按照吴越国时期的建筑风格,结合后代对雷峰塔的文字描述,进行意向性的重建。又如上海方塔园,就是围绕在“与古为新”精神立意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园林[4]。园中除了保护好宋代的方塔外,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和特点,用轻钢结构创新出兼有历史和时代感的园林建筑(图2、3)。

2 城市文化空间生成的方法

通过上述城市文化空间相关概念的梳理,可以形成7种城市文化空间生成的方法,即:原址保护法、原址原样重建法、原址意向重建法、新址保护法、新址原样重建法、新址意向重建法、新建法[5]。

2.1 原址保护法

图2 上海方塔园北门

图3 方塔园北门钢结构细部

图4 修文阳明洞

原址保护法是指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建筑和环境或有价值的遗址基本完好,在原址进行保护和修缮。该方法是处理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首选办法。在保护好历史遗产的前提下,有机拓展,让城市文化空间充满当代的活力,成为塑造特色文化之城的源泉。比如,贵州修文阳明洞是王阳明名人文化的核心载体,这个喀斯特洞穴基本完好,实行严格保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便于市民和游客体验王阳明文化(图4)。又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在灾后重建时,由于其老县城地处深切河谷之中,再次发生地震原生和次生灾害的危险极大,所以各个领域的专家综合判断后,决定放弃老县城,异地重建新县城。这也是整个汶川地震灾区中唯一放弃老城另建新城的城市。被放弃的老城虽然是一片废墟,但它具有三种价值:一是受灾群众缅怀和纪念的人文价值;二是地震科普教育的科学价值;三是体验地震灾难,感受珍视生命和人性关怀的体验价值。因此,对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进行了整体性的遗址保护。同济大学项目组系统调查遗址,对缅怀纪念点、地震科普点做了分类,除了完整的保护各类遗址遗迹外,还对所有纳入参观线路的受损建筑和环境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结构加固(图5)。

2.2 原址原样重建法

原址原样重建法是指城市文化空间中的主要建筑和环境已经损毁,在原址上按照历史上的原貌予以重建。比如,杭州武松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破四旧时砸毁,西湖北线改造时,在原址上按照历史照片的原样进行了重建。武松墓上题刻的匾额“嵚奇瑰伟”,以及牌坊和墓碑上所有石刻纹饰都按老照片上的图形原样进行精心雕刻(图6)。又如吴山脚下的杭州鼓楼,依山而建,也是纵贯杭城南北向古街上的标志性建筑。明代嘉靖年间的鼓楼直到建国后才被拆除,因而留有珍贵的影像资料。2002 年,按照明代建筑和城墙原貌予以重建。在新城墙建筑的底部则仔细保护了原有城墙的基础,并设置展厅展示重建工程中挖掘出来的历史文物。

从以上案例也可以看出,有时在原址上有留存的建筑基础等遗迹。我们在运用原址原样重建法时,同时应该保护好这些遗迹,使文物保护和文化空间的重塑得以兼顾。

2.3 原址意向重建法

图5 北川老县城遗址博物馆

原址意向重建法是指城市文化空间中的主要建筑和环境已经损毁,在原址上重建时,由于周边环境和一些当代的需要,不宜再按照历史上的原貌进行重建,而是要延续历史文脉,意向性地承载城市文化。比如,上海的古城墙在近代已经完全拆除,在呈圆环状的城墙空间位置上形成了一圈马路。于2002年建成的上海古城公园就位于上海老城范围内,用地毗邻古城墙的原址。作为上海古城文化空间,当然要体现上海古城的元素。据考证,在基地范围内曾经有护城河、古城墙、城门,城墙上还有一座丹凤阁,可以俯瞰黄浦江。最开始参与方案竞标的几家设计单位都提出了恢复一段古城墙,在上面重建丹凤阁的方案。但由于基地紧靠外滩历史风貌区,重建的古城墙与周边风貌不匹配。再者,上海楼宇密度很大,缺少开敞空间,好不容易通过付出巨大拆迁成本的拆房建绿方式腾出这块4hm2的土地,如果再重建古城墙和楼阁,会使得公共空间重新变得拥挤。因此,古城公园的设计运用了原址意向重建法,在护城河的位置形成景观水系,并将水边驳岸处理成城墙的形式,提醒人们这里是上海古城墙的所在;跨越水系的主路桥梁则处理成吊桥的形式,提示古代城门外有吊桥;同时,在公园中结合地形设计了一条弧形的坡道,最高处是3层楼高的空中平台,被命名为“丹凤阁”。于是,上海古城的护城河、吊桥、古城墙、丹凤阁都可以在园中找到身影,却又和历史风貌不同(图7)。当代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都在发生变化,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运用原址意向重建,以轻松的态度融入历史。

2.4 新址保护法

新址保护法是指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建筑和环境基本完好,但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迁移到新址进行保护和修缮,于是在新址生成源空间。比如,建于1883年的上海天妃宫,原来由主殿、戏台、走马楼等组成。1980年,由于毗邻的河南北路拓宽,无法避让历史建筑群,于是运用新址保护法,将天妃宫的主殿落架拆除,所有建筑构件编号后运送到当时正在建设的松江方塔园内修复后保护(图8)。又如上海音乐厅,其前身是建于1931年的南京大戏院,它见证了上海在中国音乐上的发展,是中外音乐交流的重要场所。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紧靠该建筑修建了延安路高架,又在其东南角的地下开通了地铁线,地上地下的交通噪音影响了这座对声音有着极高要求的建筑。于是运用新址保护法,将这座底面积1 250m2,重5 660t 的建筑整体移动了66.5m ,同时还提升了3.38m形成设备层。围绕移动后保护的建筑形成一座音乐公园,开展室内外的音乐演出(图9)。

图6 杭州武松墓

图7 上海古城公园

2.5 新址原样重建法

新址原样重建法是指城市文化空间中的主要建筑和环境已经损毁,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在原址上重建,需要另择新址,然后按照历史上的原貌予以重建,于是在新址生成文化空间。比如,中国石油馆是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中最热门的展馆之一,其主题“石油,延伸城市梦想”及4D电影《石油梦想》吸引游客平均排队8h以上进馆参观(图10)。世博会之后,世博园区内的石油馆被拆除,建设滨江商业办公区。石油城大庆市运用新址原样重建法,将世博会石油馆在其中心城区的新址原样重建,承接世博创意,使其石油产业文化锦上添花。

运用新址原样重建的方法,有的时候是因为无法在原址上重建,所以被动地选择新址重建;有的时候则是因为要发挥重要文化载体的影响力,异地引入后在新址进行重建。所以,选择不同文化空间生成的方法,既有保护历史遗产的目标取向,又有推动城市特色发展的目标取向,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2.6 新址意向重建法

新址意向重建法是指城市文化空间中的主要建筑和环境已经损毁,但由于某种原因,既不能在原址上重建,也不宜再按照历史上的原貌予以重建,于是选择新址意向性地承载城市文化。比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于2007年重建了应天书院。应天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由于商丘地区多次受到洪水侵袭,泥沙沉积使地面大大抬高,历史上应天书院的位置只能从古籍中知道是在城南,具体位置无法考证。因此,只能结合城南公园绿地建设的用地情况,在景观湖畔择环境优美之地作为新址,再根据史料,按照历史上的布局和宋式建筑风格进行意向重建——影壁、牌楼、南大门、讲堂、明伦堂、藏书楼、崇圣殿、魁星楼,由南至北依次构建起整座书院。在我国诸多的名楼名台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结合城市最新发展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新址,再以古代建筑风格意向性重建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尺度较小,重建时为了取得更高的视点和当代城市尺度下的体量感,一般都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木,增加建筑的尺度,如江西南昌赣江旁的滕王阁、山西永济县的鹳雀楼(图11)等,均是如此。

图8 上海天妃宫

图9 上海音乐厅

图10 上海世博会石油馆

在运用新址意向重建方法时,一类是因为历史建筑和设施难以确定原址,只能在接近原址区域选择新址,根据城市新的用地、交通、视觉景观等条件,进行意向性重建;另一类是主动选择新址建设,将一些历史资源运用到新城区去,在文化上助力新城区形成标志性区域。

2.7 新建法

新建法就是在当代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融入城市文化而形成的城市文化空间。比如,河北任县有大陆泽水文化,于是打造了一系列城市水文化空间,既利用河流、雨水花园等自然水来体现净水文化和海绵城市文化,又用水位柱、喷雾灌溉、喷泉雕塑等人工水来体现地下水文化、中水文化等。又如江西德安县为了纪念万家岭大捷,选址建设纪念园。该战役的原址在德安县城西部的山区内,其战场遗址和中日指挥部旧址都受严格保护,作为纪念和旅游参观点。为了提高利用率和宣传效应,运用新建源空间的方法,在已经开通高铁的德安县城内选择新址建设。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时,万家岭大捷纪念园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图12)。

3 结语

文化是城市的魂与韵,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所谓“文城一体”,一方面,是在城市发展中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户外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是重视文化融入公共空间,让市民和旅游者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对城市特色文化空间生成方法的总结和应用,将有助于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把城市文化高品质融入城市空间,让市民和游客体验城市独特的魅力。在城市层面,星罗棋布的城市文化空间可以十指成拳,凸显城市的个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图11 永济鹳雀楼

图12 德安万家岭大捷纪念园

猜你喜欢
原址新址空间
南府原址新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提前开业
东坡赤壁诗社新址有感
2017年第四批农药企业原址更名备案名单
《中国工程咨询》编辑部迁入新址办公
《水上消防》编辑部迁移新址
2013年第一批农药企业原址更名名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