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古城空间格局研究

2018-08-24 08:36奉朝洋FENGZhaoyangYANGMei张伏虎ZHANGFuhu
住宅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窑洞民居古城

■ 奉朝洋 FENG Zhaoyang 杨 眉 YANG Mei 张伏虎 ZHANG Fuhu

吴堡古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东临黄河,与山西柳林军渡镇隔河相望,南接南坛峁,西临大桥沟,海拔高793m(图1)。

古城依山而建,南北长400m,东西宽270m,面积约10hm2,平面呈不规则长圆形,距离新县城2.5km。本文通过Google Earth Pro的全球卫星定位、卫星遥感实时获取古镇高清图像,对吴堡古城进行历史、地理环境和空间形态的比较分析,从中探讨空间格局特点及保护策略(图2、3)。

1 古城历史沿革

吴堡古城作为军事根据地始建于五代时期北汉政权,称吴堡寨,北宋亦为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治于此。元代至民国,这里都是吴堡县城。古城由石头筑成,保存原本完整,但在20世纪40年代侵华战争中,日军隔河炮击古城,多数保护建筑遭毁,城墙也残缺不全[1]。城内土壤为黄色黏土,下为基岩。因战争破坏、交通不便及水资源的枯竭,1945年移县治于宋川镇,古城降级为行政村,名古城村。21世纪初,当地政府对古城西门、南门及城墙局部进行了加固、维修。2006年,吴堡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古城因行政中心的转移日趋萧条,现居民仅余数户,濒临消失。

2 古城选址与景观环境

通过Google Earth Pro搜索古镇名称获得古镇定位,继而获取古镇遥感卫星图像,经过鼠标调整角度后可以直接看到古镇周边的三维地形现状,打开不同的图层,还可以了解周边的地形、道路、地名及建筑等。经过以上步骤,可得到古镇三维地形图像。从影像中清晰可见,古城邑枕黄河,坐北朝南,吕梁山脉群山起伏,景色雄奇壮丽。正如民国《延绥览胜》记载:“县城居山绝顶,周临岩壁,形势险阻,万夫难攻。”吴堡古城坐落的黄河天险石山高约150m,地形险要,黄河绕城东南急速流过。虽规模颇隘,而亦足称“金汤之固”,被古人誉为“铜吴堡”(图4、5)。吴堡古城最早是作为军事根据地,故选址首先考虑战争军事防御因素[2]。

图1 吴堡在陕西省的位置图

图2 吴堡新县城与古城的位置关系图

图3 2018.4.27古城影像图

也正是因为古镇地形险要,传统的实地考察方法耗时耗力,还缺乏整体观,难以看到考察区域范围全局,并且测量数据方式繁琐,然而通过Google Earth Pro可以轻松在电脑上就能完成格局观测,最重要的是实测数据更准确,实测方法更高效。通过Google Earth Pro视窗中视角切换、倾斜和旋转等工具,可以直观看到区域环境,如同身临其境。

3 街巷格局与风貌特色

图4 远眺古城

图5 清道光年间吴堡古城平面图

从卫星影像中可以看到,作为军事防御寨堡,吴堡古城在平面形态特征上突出反映了军事防御工程特色[3]。古城墙设东、西、南、北四门,建有门楼,今门楼皆毁,但城门洞完整而坚固,是典型的宋代陕北军事城堡城门形制。通过实地考察可见,城门所嵌石刻题额为清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所题,现仅存西门“明溪”、南门“重巽”、北门“望泽”三块(图6)。南门设有瓮城,内设关帝庙。城墙内部由黄土夯筑,外砌条石,城垣残高1.6~11.2m。

将原始卫星图形调整为黑白底图,能更清晰明了地看出古镇空间肌理,其中显眼的白色线条就是古镇中的街巷。城墙勾勒出了古城的平面轮廓,南北大街、东西大街组成的十字型街道则形成空间轴线,这两条纵横轴线控制着古城建筑的排列走向。南北大街建成于明洪武初年,长约400m,宽2m,两侧排列着数十处明朝时留下的石拱窑式商业店铺,狭窄的街巷由石块铺就而成。主路两侧伸出许多分支,形成支路(图7、8)。

古县衙作为古城中最重要的建筑置于东北部制高点,俯瞰全城。古县衙分南北两部分,北院是当年前后大堂和六房衙署,南院是衙役居所和牢房,虽枯木丛生,但平面布局及建筑形制仍可辨出。庙宇祠堂在封建礼制社会也占有重要地位。文庙位于县衙西边,地势略低于县衙,居古城正中心。其他庙宇建筑如城隍庙、娘娘庙、衙神庙等也置于北部县衙周边的高地(图9)。行政建筑和庙祠建筑形成了古城空间轴线的重要节点,统摄古城格局。其他建筑如商业、居住等,按照等级、重要性顺地势从高到低,由北向南逐级修建,可见古城等级制度森严[4]。

图6 南城门“重巽”

4 民居院落与建筑特色

图7 吴堡古城卫星影像图

图8 北大街古时商铺

图9 娘娘庙旧址

图10 王遇时四合院

图11 Panoramio照片图层

调整Google Earth Pro卫星图像至顶视图角度,让图像更接近于平面地图,有利于观察古镇的总体空间格局以及民居院落空间特点。从顶视图看,院落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组织有序,有单排院、三合院、四合院、组合式院落等形式(图10)。打开Google Earth Pro照片中的Panoramio图层,可以看到视图区域范围内各个地方的照片(图11),这个图层目前多覆盖于没有街景模式的非城市地区,通过照片形式弥补二维平面的不足,表现空间特点。Panoramio照片会直接显示在遥感图像的对应地点上,对于研究偏远的古村镇区域来说非常实用。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民居院落方正,窑脸饱满圆润,多饰以传统装饰元素,使得整个院落层次富于变化。典型黄土高原窑洞四合院落由正窑、厢窑、院子、倒座、大门等组成,多进的组合院落中还增设了厅窑、转扇和二道门,这些要素共同构成陕北特色的四合院窑洞民居。吴堡古城中,石头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城墙、城门、民居建筑、院墙皆由石头筑成。这座石头城里还有着漫山遍野的枣树,空气中也弥漫着枣的香气,玛瑙般的红枣给沉静的古城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县衙、文庙等标志性建筑凝聚着特定时期的古城文化,但在抗日战争中也成为日军炮火袭击的目标,故大部分已毁。现存窑洞建筑院落42个,由220孔石砌窑洞组成。其中居住建筑窑洞152孔,庙祠建筑窑洞19孔,行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窑洞16孔。多数窑洞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结构、门窗、挑檐等依然能看出最初形制。独立式石拱窑是吴堡古城窑洞的主要形式,窑体不借助崖壁做支撑,而是用石块砌成基础,窑顶多为砖木硬山式阁楼,阁楼可做其他生活用途。挑檐形式多样,有条石托木挑檐、叠石叠砖挑檐、雨篷式挑檐回廊、石板挑檐等。窑洞独特的拱券结构造就了拱形门连窗,窗棂由木结构组成,满拱大窗装饰讲究,纹样繁多。宅门也很有特点,常见木砖结构的两坡硬山独立式随墙大门和门洞式石拱窑大门(图12)。民居雕饰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主要位于窑脸、斗拱、穿廊抱厦等部位[5](图13、14)。

图12 民居大门

5 古城保护策略

吴堡古城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古城中的石拱窑建筑群对于研究地域民居聚落具有宝贵价值。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保护策略:①保护古城整体山水格局与景观环境。古城“一山两水”及山体的整体形态、自然地貌和植被绿化应整体保护,避免人为改造与破坏。②保护古城街巷格局。保护城墙轮廓,强化原有轴线,保护界面空间与原有格局特征。③遗址建筑禁止重建,建议原地封存,利用地面标示进行文化展示。④保护现存完好标志性建筑,修缮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整饬不协调的建筑。整理出部分院落,吸引部分居民回迁旧居,政府给予必要的资助、支持,免遭人为沦落而消亡,满足考古科研、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需求。

图13 李家祠堂砖雕额枋

6 Google Earth Pro在古村镇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Google Earth Pro为古村镇空间格局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首先,软件操作方便高效,工具栏对应图标都可以一键操作,卫星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其分辨率最高可达0.61m;其次,通过即时搜索能全局性地看到古镇完整图像和周边地理环境,拉取纵向时间轴还能截取不同时期影像,进行时空分异比对,这点完全突破了传统实地勘测方法的局限性;此外,Panoramio图层还能直接点对点地看到现场照片,极大优化了传统徒步考察方式。Google Earth Pro在景观学相关专业的应用潜质显而易见,也必然会在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领域实现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7 结语

千年军事堡寨的历史赋予了古城独有的气质,这种特殊性与陕北文化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吴堡古城。保护与传承这些历史文化载体,就是保持黄土地鲜活的文化生命力。本文旨在运用Google Earth Pro高效全面地了解吴堡古城,以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希望本文能为陕北地区古城、民居研究发展助益,让更多的古城文化得到关注与重视。

图14 王久清四合院大门上砖雕

猜你喜欢
窑洞民居古城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通海古城缀记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陕北窑洞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