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历史建筑的价值与针对性保护利用

2018-08-24 08:36蔡建忠CAIJianzhong
住宅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史料利用价值

■ 蔡建忠 CAI Jianzhong

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对于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已达成广泛共识;然而,对于优秀历史建筑,到底是保护还是利用,抑或是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却始终是争论焦点。

保护与利用历史建筑,需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其本身所承载的各种价值。作为优秀历史建筑,最宝贵的就是其史料价值。当然,优秀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体系复杂多样,除史料价值之外,挖掘利用文化情感价值、使用价值等也至关重要。基于不同价值维度考虑,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可能存在一些矛盾,但史料原真性的保存与其他价值的开发利用并不完全对立,二者均应服务于社会综合效益。那么,在城市更新发展要求下,如何最大化保护、发挥、传承优秀历史建筑的价值,使之更长久地服务社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立足当下,以尊重过去、兼顾未来为原则,以时间为视角,讨论优秀历史建筑对于继承过往、服务当代、流传后世的价值。同时,围绕这些价值,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探讨,以期为良好并长久地保护、发挥与传承其价值提供一些思路。

1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概况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成果突出。截止2018年,上海已公布了5批共计1 058处优秀历史建筑(表1)。

随着保护意识的提升,上海在政策层面也不断加强完善,以求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对历史建筑实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根据2017年11月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的若干意见》,城市建设工作由原来以“拆”为主的“拆、改、留”正式转变为以“留”为主的“留、改、拆”;同时,针对新阶段对旧区的改造任务,强调以保留保护为主开展工作,运用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传承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表1 上海已公布的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数量

2 优秀历史建筑时间维度价值及保护利用重点

优秀历史建筑通常见证或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涉及著名历史人物。对于过去,优秀历史建筑如同一部史书,具有丰富而重要的史料及文化情感价值;对于当代,优秀历史建筑又有着再生使用价值,对推进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优化、城市有机更新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未来,优秀历史建筑在当代的保护利用,也是对此阶段建筑发展的记录痕迹,为后世留下当代社会的建筑历史记忆与建筑修复技术。

2.1 传承过去:采用“修旧如旧”“修旧如故”等原则,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史料价值原真性和可读性,长久地传承文化情感价值

优秀历史建筑在对过去的传承上,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史料价值,即作为史料记录过去并供后人了解、研究、传承历史的价值;二是文化情感价值,即基于历史所衍生出的认同感。基于这两方面价值,为全面真实地传承历史,优秀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可读性极为重要。

为保持史料价值原真性,维护历史文化风貌,传承文化情感价值,常采用“修旧如旧”“修旧如故”等手段。“修旧如旧”是尽可能保护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历史痕迹,保护直到当下建筑整个存在历史中的全部信息。“修旧如故”则是通过整修,把建筑状况尽可能复原到最初修建时的状况。在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对具体修缮原则的定位,不仅需要考虑修缮目的,也需根据建筑遗产的肌体材料进行判断。通常可把肌体材料分成非永久性建材和永久性建材进行不同考虑。

(1)对于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在选择修缮手段时,可酌情考虑“修旧如新”或“修旧如旧”。无论是维持旧态以表现岁月痕迹,还是“修旧如新”,重现过往的辉煌,都存在合理性。对于本身不具有特别价值的非永久性建筑材料,在考虑美观的情况下,可“修旧如新”。例如,一些木建筑上为预防破坏而绘制的彩画,所用涂料易损,为保持美观性需较频繁地更新,对其进行“修旧如新”式的粉刷则无可厚非。对于一些颜色比较深的抹灰墙面,“修旧如旧”通常更为适宜。对如水泥砂浆墙面等不带粉刷的半永久性建筑材料,“修旧如旧”对历史文化美感的展示更为突出,表现力更为强烈。总的来看,考虑真实反映历史进程并营造具有历史感的美学体验,“修旧如旧”往往比“修旧如新”更具有逻辑说服力。

(2)对于永久性建筑材料,处理方式的可选择性较少。砖、石等永久性建筑材料上的老旧历史痕迹是优秀历史建筑极为宝贵的特点,且该类材料因建筑老化带来的安全与使用上的隐患较少,进行“修旧如旧”的处理得到广泛认同。耗费大量资金或人力将永久性建材修饰一新,不但浪费,而且也破坏了历史文化风貌。但类似行为在我国仍有发生。例如,上海过去为了迎接一些重大庆典活动,曾对重要马路沿街的历史建筑粉刷一新,就是对史料的原真性与可读性、历史文化氛围的破坏。

2.2 服务当下:平衡保护利用,最大化发挥优秀历史建筑当代使用价值,推进城市功能结构有机更新

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服务当下或将来的社会需求。如果没有人的使用,建筑的价值则无从谈起。若被作为博物馆进行保护,将成为缺乏物质功能的古董,甚至会被视为沉重的政府负担和城市建设障碍。这样不仅不利于长久的保护,更限制了对建筑本身价值的利用。因此,在严格遵守保持原状的前提下,需结合实践灵活妥协,通过合理的改造再利用,实现优秀历史建筑当代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伴随城市整体规划格局的演进,城区大量建筑原有功能不符合全新的规划要求,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看,对结构良好、价值较高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既避免了因全部拆除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危害,也保存了城市记忆与文化脉络,是一条高效、有机的城市功能调整与发展建设途径。从优秀历史建筑本身来看,根据城市更新要求进行适当的功能转变,使之提供建筑基本的物质功能,对建筑的保护工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上海外滩众多楼宇自1994年以来的功能置换,就是以优秀历史建筑再利用为核心进行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成功举措。

国际宪章对城市规划发展建设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也进行了一系列论述。1976年,《内罗毕建议》把更新与再生确定为历史建筑保护内涵之一。1987年,《华盛顿宪章》提出,区域整体发展政策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建筑保护,这意味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开始密切关联。

优秀历史建筑因设计年代久远,建筑功能已难以完全满足当下的使用需求,具体的保护利用工作,可按有无内部建筑功能使用价值分类考虑。对没有内部功能使用价值的,可严格保持原状,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如雅典卫城。对具有内部功能使用价值的,可在尊重保持原状的原则下,略做变通,使之能为当代所用,如外滩18号等大楼。另外,对于具有内部功能使用价值的优秀历史建筑,实践中需增设必要的功能,包括空调、消防、安检等现代设施,既满足当代的使用需求,又可增强大楼的安全性。例如,在外滩老大楼的改造中,加装了空调、喷淋系统。严格来说,增设这些功能不符合文物保护要求。但如果教条地执行文物保护原则,这些建筑则无法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导致建筑空置,大大降低其在当代的使用价值。

要注意的是,对优秀历史建筑当代使用的价值挖掘,不单是对建筑功能的狭义使用,还要延展到对建筑的文化、情感等的使用。当代保护利用工作,需综合考虑建筑广义层面各方面使用价值。

2.3 造福未来:重视可识别性,使用适宜的修缮材料,为后世留下建筑发展的时代痕迹,反映当代修缮理念、技术、材料和工艺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不仅要考虑对历史痕迹的保护与重现,也要重视当下保护利用工作本身对未来的价值。对于未来,优秀历史建筑当下发生的故事也是一段历史,当下的保护利用也将成为后世研究的对象。因此,需加强对建筑保护利用的过程记录及痕迹保留,保障建筑演进历程可读,为后世研究留下当代的保护利用痕迹和信息,反映当代修缮理念、技术、材料和工艺等。

建筑材料是影响建筑肌体表述和建筑结构的重要因素,为保证优秀历史建筑修缮的可识别性,建筑修复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考虑到可识别性,以优秀历史建筑为核心进行的修补或新建,应尽量使用当代建材(玻璃、金属等)加以区别。金属本身纤细、通透,和旧肌体既可以形成反差,又可以自然融合,同时也容易反映当代建材、技术和美学特征。除金属外,玻璃也是良好保持修复可识别性的优选材料之一。在反应当代建筑美学特点上,玻璃具有突出的表现,能良好地帮助表达新与旧的反差。同时,玻璃本身的实体感与厚重感弱,其通透的质地有利于清楚地展示表现旧肌体。上海新天地、成都太古里等经典案例,都利用了玻璃元素,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修复技术与建筑艺术,也与老建筑形成差异化对比,保障了当代修复可识别。

3 结语

面对优秀历史建筑,我们需怀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之心、对先辈前人的敬畏之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之感,审慎、客观地加以保护和利用。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因保护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一切针对优秀历史建筑的工作,要遵循保护与利用并行的原则,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促进保护,从而更好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造福后世。在具体的保护利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兼顾保护与利用、开发与传承,加强技术创新和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同时,留住城市文脉与记忆。

猜你喜欢
史料利用价值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史料二则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