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云山屯本寨村传统建筑营建特征

2018-08-24 08:36WANGYong
住宅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正房屯堡安顺

■ 王 永 WANG Yong

1 历史背景

安顺本寨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东南8km的黔滇古驿道的云山屯堡里,是云山屯堡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屯堡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寨隶属于七眼桥镇,位于贵阳与安顺之间,距贵阳市80km,距安顺市14km。此处有着发达的道路交通,包括滇黔公路、贵黄公路以及贵昆铁路等等。本寨大约在七眼桥镇南部4km左右的区域。

安顺的历史最早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牂牁和夜郎国的发源地。到了秦朝,在此设置郡县。从汉代开始,安顺与中原华夏文化开始发生密切的交流。到了元代这里开始形成集镇,已是“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层楼跨街,市集甚盛”[1]。至于明代,朱元璋调北南征,安顺是重要的屯军场所,尤其是“平坝—西秀区—镇宁”一线最多最密集。平定云贵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云贵地区,同时减轻朝廷的负担,采取了两大重要措施:一方面,将江浙地区的商人、工匠等人员大举向西南迁移,使其在云贵地区屯田自养,从而发展成现如今大面积的屯堡;另一方面,给予当地土酋丰厚的待遇,并且大力开发云贵地区,包括增设驿站、广修道路等等。

清王朝建立以后,于康熙十一年(1673年)将安顺军民府改为安顺府。废除卫所制,卫所军户也全都成为了民户,虽然身份都变成了平民,但是当地屯、堡等称谓一直流传了下来,当时的建筑风格、语言、服饰、礼仪、节庆等习俗也都流传至今[2]。

民国时期,云山屯堡建筑群属于云峰乡。直至1992年云峰乡撤销后,云山屯堡建筑群划归为七眼桥镇管辖,直至现今。

2 云山屯古建筑群及本寨概况

云山屯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包括云山屯和本寨两个自然村。云山屯古建筑群所包含的云山屯村和本寨村,是明代以后为屯堡戍边提供军需商贸服务而形成的古代村落,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其村落布局和功能也不尽相同[3]。

云山屯村落以山谷中的道路为骨干,将民居、商铺、寺庙和屯墙、屯门等建筑沿缓谷地势串联成片,利用山谷地形和石结构寨墙构成防御性体系,提高防卫能力。东、西寨墙设屯门和防卫点,为进出屯堡的前后关口。民居采用多种院落组合形式,村内的大小场坝上开设各类商铺,是商贸集中活动区域。

本寨村大概方位是坐北朝南,背后倚靠小丘陵,左有青龙山,右有一对姊妹顶山,前方有一条三岔河流经,占地近24.9hm2。由于整体的地形平缓,村落里的建筑形式整体偏向于城堡和碉楼,呈现出一种非开放性的格局,整体更加强调防御性。本寨建筑整体成封闭式合院形式,以屯墙和各建筑的山墙相连接作为外部防线,碉楼位居高处,占领制高点,村落入口是有大门作为进出的防线,巷道布局错综复杂,各户多设高墙射孔对着巷道和尽端,各户之间可以从内部相通,形成了极佳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格局。

1994年,安顺市人民政府将云山屯(含本寨)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云山屯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本寨很早就被评为文保单位,但长期以来限于经费欠缺,本寨文物建筑均未得到系统的修缮和保护,也未经过专业指导和修缮。而且由于住户增多、功能改变和居民生活改善需要,文物建筑被多次修补和改动,造成本寨村建筑的现状遭受较大破坏。

3 村落选址及形态特征

3.1 村落选址特征

安顺地处中国华南喀斯特地貌的中心部位,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成熟、最典型的、最集中的地带,这里山峰林立、怪石嶙峋、河谷环绕,地理位置极其特殊[4]。本寨作为其中重要的军屯,选址自然是经过慎重考虑。

本寨的选址按照中国传统风水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模式,背靠云鹫山,面朝三岔河,左右两边分别是姊妹顶山和青龙山。整体地势北高南低,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呈围合之势,村南还有大面积的耕田,环境优美宜人。本寨三面环山,这是天然的军事屏障,易守难攻,有效阻碍了入侵者的长驱直入,且本寨坐落在山谷之中,有着极强的隐蔽性。剩下的南面是三岔河,也是天然的屏障,极大地增强了本寨村的防御性,同时也是维系屯堡生活的重要资源。这样的地理优势,使本寨村进可攻、退可守,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水哲学、居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

本寨的选址最重要的两个原则就是农耕和防御,而满足这两个原则的基本条件,一是水源;二是地形平敞,有充足数目的田地以栽植农作物。除了这两点,还有几点优势使本寨的选址更加科学:①堡址地势险要;②和其他屯堡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云山屯、雷屯等屯堡,村落之间互相守望,以达到防御时可以快速的增援;③邻近交通大路,交通便捷。因此,“背山面水”既是风水学的需要,也是防御性和农耕的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本寨的选址自然是经得起推敲的。

3.2 村落形态特征

除了选址的独特性,本寨村落的整体布局也别具特色。本寨整体采用封闭、内向型的布局方式,内部空间复杂多变。内部道路将各个民居院落串联起来,并形成互相照应的防御系统,在遭遇攻击的时候可以及时的相互增援。同时,各院落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以通道相连,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院落防御模式。

虽然本寨整体是内向型的布局模式,但是在重要的交通节点还是留有广场,在村落遇到节日或者农闲时刻,可以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以加强村民之间的感情与团结(图1、2)。

4 单体营建特征

本寨村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以院落为单位布置,一个院落是一个基本组成单元。院落的平面布局主要是有三合院和四合院两种模式。每个院落基本上是由正房、左右厢房和门房组成,以1、2层的建筑为主,平面上有较为明显的中轴线,以石墙作为院落内外分界。正房一般处于正中靠后的位置,面阔一般在3间或5间,也有极少数达到7开间,正房坐落在台基之上,高于两侧的厢房和门房;左右两个厢房并不一定对称。院落外墙一般采用毛石堆砌而成,不加粉刷,材质裸露在外。屋面采用悬山屋顶,梁架上冷摊石板瓦,石板瓦就地取材,在屋面上铺成“冰裂纹”(菱形)。建筑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柱础、门楼、门窗等构件,雕刻内容独具特色,自成一派(图3)。该村落以前也有较为发达经济,也有店铺、药房和客栈等功能院落。村落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高耸入云的碉楼。碉楼高2~6层不等,一般位于正房和厢房连接的后墙右侧,体量一般是根据地势和经济条件来决定的,总体来说体量还是十分巨大的,碉楼外轮廓下宽上窄,每层有多个内宽外窄的箭窗以作瞭望防御之用。

院落多为三合院形式,由一正两厢组成,且有一前院。院落主入口位于南侧围墙,部分正房后侧有碉楼一座,由正房东次间进入。

4.1 正房

正房前出檐,面阔多为4间,高2层。正房结构采用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穿斗构架, 每榀屋架采用多为五柱九檩,明间分水檩下设大梁,其它檩下部分会设随梁,直径与檩条接近。椽板直接搭接在檩条上,都是选用的杉木,每榀屋架之间会随纵墙设置纵向穿枋,加强屋架联系并固定隔墙。

图1 本寨鸟瞰图

图2 本寨平面图

正房正面和背面外墙均为木质板壁墙,仅墙裙采用大块片石。西山墙为石砌。东山墙为木质板壁墙,仅墙裙采用大块片石。正房一二层内墙多为板壁墙,厚与外墙同,部分为编竹墙。

正房屋面满铺石板,屋面除檐部、近屋脊处和山面边缘处采用石板顺向铺设外,其它部位均为斜向铺设,屋脊采用5层石板平铺。

室内空间和功能方面,一层明间前部为正厅,正厅后为厨房;一层次间和尽间均为卧室或厨房等居住空间(图4)。二层均为卧室、起居空间。

图3 测绘院落现状照片

图4 测绘院落一层平面图

4.2 屋面做法

贵州是多山地区,有大量的山石,最初的石匠通过对整块山石的开凿,从而获取较为完整的大片石板,直接冷铺在椽板上,材料易于获得且廉价,也易于更换。正房和西厢房屋面就是采用这种石材,片石多为方形,颜色为宽400~500mm,冷铺于椽板上,自下而上斜铺,搭接长度约100mm。由于房屋的围护石墙过于厚重,极易产生呆板笨重之感,当地的匠人们采用悬山的屋面做法,以遮掩住厚重的石墙,屋面薄片式石板与墙体厚重的石块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衬托出一种轻盈的质感。建筑的屋檐也不做单独的处理,石板的棱角在屋面自然露出,形成连续的锯齿形的线条,自然美观且十分经济。另外,为满足顶层采光需要,屋面局部用单片玻璃代替片石,俗称“亮瓦”。部分建筑的屋脊使用小青瓦冷铺。

当地建筑举折不算明显,民居的举折不像官式建筑那样严谨。西厢房可以看到稍微明显一些的举折,贵州是多雨地区,为了加快排水,越靠近屋脊的部分坡度越陡。

5 结语

本寨村的整体布局即满足了防御性需求,又迎合了我国传统的风水观,整个村落隐居于山水之间,怡然自得。村落内的建筑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建造技术与当时云贵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猜你喜欢
正房屯堡安顺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屯堡社会与乡村振兴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安顺学院召开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昆明“一颗印”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寻味贵州——安顺
安顺屯堡地戏
屯堡人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