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了学位来救国,明朝皇帝有“创意”

2018-08-24 01:44凌晨先生
百家讲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国子监崇祯创意

凌晨先生

朱元璋虽是布衣出身,无文凭缺学位,却很重视教育。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全国尚未统一,朱元璋便在应天府(今南京)的集庆路附近开办了明朝第一所国立重点大学——国子学;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又及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乡试。洪武十五年三月,国子学改称“国子监”。朱棣夺位后,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于是明朝有了两所国立重点大学,即南京国子监(南雍)和北京国子监(北雍)。

国子监是出贤人的地方,招生指标是不应该成为商品的。但随着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朝廷急于搞钱,便开始乱收费:凡想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者马匹等。

官倒乌纱帽,在古代屡见不鲜,但像明朝这样官倒招生指标的,可以说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国子监的学生,本来就因为出身和入学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举监、贡监、荫监、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叫法又多了一种——例监,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的学生的专有称呼。

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现在景泰元年(1450年),力主實施的竟然是明代宗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当了“代理皇帝”。但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却入不敷出,搞钱成了朱祁钰的当务之急。臣僚给朱祁钰开出的妙方之一是——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这个口子一开,包括重新坐上龙椅的朱祁镇在内,后来的皇帝差不多都干过,国库一没钱,边防粮饷一没着落,地方一闹饥荒,就会这样干。成化二年(1466年),南京及周边大闹饥荒,当地主政官员便上书北京,要卖南雍的招生指标创收。

行将灭国前一年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朝廷也卖过招生指标。提出这一将国子监入学资格商品化建议的,是中书合人陈龙正,他的上书得到了崇祯的赞许。崇祯十七年,崇祯干脆让陈龙正当了南雍的校长。

由于是官倒,明朝的招生指标交易很透明,实行全国统一价——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成化年间,则稳定在100石米。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优惠价,明英宗年间,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

如同买官卖官不绝一样,古代历朝历代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均卖过入学名额和资格。到了清朝,倒卖招生指标则成为一种制度,书面语言称为“捐学”,教育乱收费比明朝还厉害。

猜你喜欢
国子监崇祯创意
参观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