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赏析

2018-08-24 10:52宋元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先生寫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在文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澄明朗的理想社会景象,又被后世人称之为“世外桃源”。千百年来,为了寻找这个没有战乱纷争的理想沃土,多少乐天知命之士苦苦追寻,魂断桃园。从整体上来看,《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武陵人的行踪进行叙事,脉络非常清晰,语言文字描写生动传神,主题深刻而含蓄,是一篇难得的千古美文,值得我们去理解与赏析。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桃花源记》的艺术创造力以民主性为核心思想,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桃花源记》主要以武陵人的行踪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文章开头为我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等,这些元素充分表现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说明捕鱼是他的职业,他对周围的山川地势应该非常熟悉,但是这次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出当时人民生活的窘迫,渔人只有多捕鱼来养活自己的家人,也暗示了故事的虚幻性。“忽逢桃花林”显示出了渔人在捕鱼时非常专注,猛然抬头,发现一片美丽的桃花林,把桃花林描写的虚幻离奇,使渔人尽情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之中,这才使渔人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作者也通过桃花林的没折射出显示的萧瑟、凄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憎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但是对于渔人来说,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也是他所向往的,对于桃花源人的叮嘱,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处处志之”,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标记,重返桃花源,不仅是渔人这样想,就连南阳太守听说渔人的经历时,都要派人跟随渔人前往寻找桃花源,高尚之士刘子骥在听说渔人的事迹时,也“欣然规往”,这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多么的令人失望,各个阶层的人民都能够能够摆脱现实社会的苦难,寻找到一片纯净乐土。但是到了最后却无一人能够找到这片理想国度,给我们留下了深长的回味。

《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宋元民,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渔人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再造“桃花源”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隐匿的桃花源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