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术后弥漫性腹膜后血肿1例报道

2018-08-25 03:13张鑫温勇杜炎鑫王羽丰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活动性椎间腹膜

张鑫,温勇,杜炎鑫,王羽丰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3;2.广东省中医院骨一科,广东 广州 510120)

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病人满意度高。血肿形成是PELD术后罕见的并发症,目前国内外关于血肿形成的报道大多行保守治疗,本文报道1例高龄腰椎神经根管狭窄患者行PELD手术,术后发生弥漫性腹膜后血肿并行二次血肿清除术。

1 病例资料

89岁女性患者,于2018年1月因“腰痛伴右下肢痹痛3年余,加重1周”入院,腰痛伴右下肢放射性痹痛,以大腿后侧、小腿外侧为主,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可稍缓解,不耐久坐久立久行,无夜间静息痛,无会阴区麻木。专科情况:腰椎轻度向右侧弯,腰部活动受限,腰部肌肉紧张,L4~5、L5S1棘突间隙及右侧椎旁压痛(+),叩击痛(+)。右侧直腿抬高试验50°(+),加强试验(+);右侧股四头肌肌力4+级,拇背伸肌力4+级,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弱,右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日本骨科协会评分16分,视觉模拟评分7分。辅助检查:血红蛋白114 g/L,腰部骨密度T值为-3.1,髋部骨密度T值为-4.0,提示骨质疏松。凝血、离子、血沉、C反应蛋白、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腰椎CT和MRI提示L4~5椎间盘突出伴钙化(旁中央型),继发椎管狭窄;L1~3、L5S1椎间盘膨出并突出(后正中型)。结合腰椎影像学及查体,诊断:a)腰椎椎管狭窄;b)腰椎间盘突出;c)脊柱侧弯;d)骨质疏松。考虑患者高龄且腰椎多节段狭窄,现责任节段为L4~5。与患者家属沟通后,于2018年1月16在局麻下行L4~5经皮侧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根管狭窄扩大成形术,术中穿刺减压。术程顺利,术后拔管后出现伤口活动性出血,给予压迫5 min后缝合,缝合后未见活动性出血。术后返回病房后患者诉术口疼痛、活动受限,转身时为甚,伴右大腿前内侧剧烈疼痛,并逐渐出现腹胀,无腹痛。查体:全腹平软,右下腹轻压痛,反跳痛(±),右侧直腿抬高试验20°(+),右下肢肌力5级,右大腿前内侧皮肤感觉麻木。予以多头腹带加压包扎。急查腰椎CT及MRI示L4~5右侧附件区及右侧腰大肌形态及信号改变,提示血肿。动态复查全腹CT及血常规,术后第2天复查CT示右侧腹膜后、右肾及右侧腰大肌周围升结肠旁沟血肿(见图1),血红蛋白下降至76 g/L(见图2)。。经全科室讨论后于2018年1月17日送手术室行腰椎手术后血肿清除术。全麻后,原通道进入,镜下止血视野欠佳,改微创管道椎旁肌入路,探查见L4神经根伴行根动脉于背侧破裂,活动性出血(见图3)。术中输红细胞悬液4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术后输注冷沉淀10 U。术后复查血红蛋白97 g/L。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腹胀腹痛较前减轻,仍有右大腿前内侧疼痛,双下肢肌力对称正常。术后3周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前复查血红蛋白106 g/L。

2 讨 论

随着椎间孔镜技术的进步、理念的革新、器械的精细化,部分腰椎管狭窄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来解决。在微创手术开展的同时,其并发症的报道也逐年增加。2012年李长青等[1]报道关于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感染、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血肿形成、腹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之后关于PELD的罕见并发症的报道[2-4]也越来越多。但术后大面积血肿的形成的报道较少,2009年Ahn等[5]和Kim等[6]分别报道腹膜后血肿4例和腰大肌血肿1例,2例行开放手术;2018年钟军等[7]报道腹膜后血肿1例并行二次开放手术;本例患者为高龄女性行内镜下椎间盘摘除+神经根管减压术,术后弥漫性腹膜后血肿形成,带来二次的创伤,血肿压迫造成持续性疼痛,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血肿形成的原因:a)从解剖上看,安全三角区域并非绝对安全,神经走行变异、小关节突的增生,都会使三角工作区缩小,此外三角区内尚有腰动脉和椎间静脉等血管结构经过,是腰椎动、静脉分支、汇合的集中区域,该区域动脉与关节突关节、横突处同源。腰动脉多于椎间孔处分为横突前动脉、脊支和背侧支。同一节段腰动脉前支与腰神经前支伴行,术中探查也证实这点,腰动脉脊支紧贴椎弓根下缘进入椎管,在穿刺置管不当时也容易损伤。b)从个体差异来看,有研究发现[8]L5节段动脉解剖变异大,主支与分支血管走行时有异常,加上高龄女性,肌肉相对松弛,局麻操作下未能有效配合,易造成血管牵拉移位。c)从术中操作来看,关闭伤口前未能充分止血是首要,术后虽压迫止血,但缺乏有效的肌肉筋膜组织主动收缩止血。

图1 术后影像学资料示右侧腹膜后、右肾及右侧腰大肌周围升结肠旁沟血肿

图2 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的变化

a 术中照 b 示意图

注:箭头1示出血点,与L4神经根伴行;箭头2示椎间孔成形后情况

图3 术中探查见L4神经根伴行根动脉于背侧破裂,活动性出血

血肿的预防与处理:a)术前在MRI上测量出口根与下位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距离,可有效避免神经根的损伤并初步判断血管的位置,确定减压范围;b)术中穿刺时关节突关节的后缘顶点是较为理想的标志性结构,穿刺针应由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腹侧滑至椎体后上缘,可有效避免重要组织的损伤;c)椎间孔扩大成形很关键,需在有限的空间内选择性的对狭窄的部位进行有效有限减压,既可缩短手术时间,又可减小手术创伤;d)术中镜下止血非常重要,关闭伤口前反复探查有无活动性出血点,必要时可镜下使用止血材料。血肿发生后应当动态复查血常规与CT或MRI,观察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血肿范围的变化,同时多重腹带加压包扎止血。Yong等[9]曾建议内镜下出血超过500 mL,应当积极行开放手术治疗。目前认为手术指征包括:a)弥漫型腹膜后血肿,对腹腔脏器产生压迫;b)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考虑存在活动性出血;c)血肿压迫神经根,出现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镜下止血可作为首选,原通道进入,寻找出血点,射频止血,当镜下术野不清楚,无法操作时,应当及时进行开放手术。

总之,椎间孔镜术后血肿虽罕见,但一旦发生,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手术费用、加大手术创伤,临床医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猜你喜欢
活动性椎间腹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