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课堂中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坚守

2018-08-27 03:16谭影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吟诵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谭影华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实施,各种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产生。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不仅要创新学习方式,而且要坚守理解感悟、自然吟诵、方法习得的传统经验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方法;理解感悟;吟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40-0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各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不断涌现。阅读教学中,教师创新的热情高涨。但是,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那些历经数千年证明有效的传统做法也必须要“坚守”。

一、重理解感悟

理解是学习的基础。自古读书为求真,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孔子),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这些是古人对理解的强调。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是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对文本进行断章取义式的胡乱肢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有层次的。首先,教师要领会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解读文本;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最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对话。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夜书所见》,首先,教师应了解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创作的背景;其次,要解读这首诗,知道这是作者因静夜感秋而写下的一首思乡小诗;其三,了解单元教学主题,体会秋天的风景,感受秋天的美好。这样,《夜书所见》描写了秋天的什么景物,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重点了。

只有关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个维度的阅读教学,才能正确地解读文本,這样的阅读教学才更有效。

二、重自然吟诵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吟诵 ”是第一大法。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正体现古人对吟诵这种学习方法的重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而有感情的朗读呢?首先,让学生将文本读通顺、读流畅。书不读熟不开讲。再者,从“情”字下功夫。“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毛诗·大序》),学言(书面语言)必先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理解,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这样的朗读就是“情发于心,传于声”的自然朗读。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步,布置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并将课文读通、读顺。第二步,让学生带着想象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后思考:“围绕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几件事?表达了什么感情?从哪些句子中看出?”第三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交流读书体会,相机引导体会语言的特点、作者的感情。第四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体会,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最后,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样的诵读是在充分悟情的基础上进行的。汉字的声韵之美、文段的韵律之美,都随着情感朗读体现出来,达到心声相通、以声传情的境界。

三、重方法习得

传统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从阅读中习得方法。“学而时习之”(《论语》)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元·程端礼)等都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何学习运用语言之法呢?现在,我们强调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从文本中习得方法,再用这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一课,怎样让学生习得运用语言的方法呢?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会语言之美后,我设计了以下仿写环节。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它还把颜色给了谁?请你继续往下写吧。

这一环节关注了语段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带着想象去读,读出秋天的美,知道秋天美在“五彩缤纷”;然后再进行仿写。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模仿语段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对秋天的喜爱。就这样,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了。

当下,我们谈课改,谈创新,但也要守住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坚守语文教学的固有法宝,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守住传统经验的根,又开出创新的花朵。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吟诵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吟诵,拥抱经典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韵兮境兮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