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言表达提升关键能力

2018-08-27 03:16陈志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核心素养

陈志

[摘 要]语言表达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聚焦文本体裁、表达顺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唤醒学生的语言智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得意又得言”。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言表达;文本体裁;表达顺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41-02

近年來,“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而语言表达正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关键能力之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从聚焦文本的语言形式入手。

一、聚焦文本体裁——抓住特点,让表达有味道

阅读教学,实质上就是在文体意识调控下的一种阅读行为。没有文体意识参与和调控的阅读,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根据年段步步推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让表达有它独特的味道。

比如,教学童话这一文体,可以通过与记叙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童话情节的特点,品味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感受它们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诗歌的教学则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它在行款上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情境美。

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是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教学时,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三个事例上。围绕这三个事例,他提了这样几个问题:“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最重要的过程为何只写了一句话?为什么要用三个事例?”以此引导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上。学生在自主探究与深层思考中轻松地把握了议论文在选材与表达的特点。

二、聚焦表达顺序——把握脉络,让表达有条理

关注文本的表达顺序,可以帮助学生从中习得如何有条理地、准确而清晰地表达自己见闻感受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高年段提出了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这一目标。在小学阶段,有许多叙事性作品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这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好好地利用“这一类”课文,举一反三,让学生习得方法,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哪吒闹海》一课,堪称关注语言表达的典范。薛老师将整堂课分四个板块:练习朗读、学习概述、学习讲述、学习转述。这四个板块紧紧围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开,螺旋上升。 “概述”板块,就是要教会了学生如何快速抓住文本的表达顺序进行表述。薛老师引导说:“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话:闹了又如何?请你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一下这个故事。”深入浅出的引导,为学生复述叙事性文章提供了一道“公式”。

写景类文章多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对景物进行描写。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文章开头只一句话“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交代了描写的背景,干净利落。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写了北大荒的景色:天空、小河、原野。最后呼应开头,赞美北大荒的秋天。整篇文章的结构清晰。其中的第四自然段也采用了总—分的方法:先点出原野热闹非凡,再通过对大豆、高粱、稻子、榛树叶子的描写具体表现了原野的热闹。这篇文章非常适合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范例。一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梳理,发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二是关注总—分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中心句以及它的作用。在指导学生写段落时,要让学生运用总—分式的写作顺序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写作,培养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能力。

三、关注遣词造句——锦上添花,让表达更丰盈

教材选编的文章大多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语言,在遣词造句上具有其精妙之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和赏析其语言表达的精妙,并能迁移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表达中。

如,《荷花》一课中,一个“冒”字表现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引导学生通过换词的方法来体会“冒”字的巧妙。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教法更是让学生体会到“冒”字的表达艺术。

师: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长、钻、伸、露、探、冲。

师: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出来。

生: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请大家按照下面的要求,想象写一句话。(出示)

我是一朵 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 。

(全班交流)

生1: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啊!

生2: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出来!

王崧舟老师先让学生换词初步体会“冒”字的准确;接着,让学生描述怎样长出来才叫“冒”,感受到 “冒”字蕴含的丰富感情色彩;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朵荷花,用移情再次体会“冒”中的感情、“冒”中的故事;最后,通过总结“冒”字运用的精妙,并通过激情四射的语言渲染,带领学生将“冒”字的妙用感悟透彻,让学生在对文字的咀嚼中学习运用语言。

四、关注修辞手法——活色生香,让表达更生动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为作品增色。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修辞手法,感受它给语言带来的微妙变化,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拉萨的天空》第一自然段时,同时出示了“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与课文原句“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进行对比,问学生喜欢哪一句。学生都认为原文更好,因为能让读者想象到拉萨天空是怎样的湛蓝和透亮。接着,教师又出示了拉萨湛蓝的天空与晶莹透亮的蓝宝石两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比。在直观的对比下,学生发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一样的湛蓝、一样的纯净、一样的透亮。两次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恰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让句子更加形象,令他人更容易也更乐于接受所要表达的内容。

语言表达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也是与人沟通交流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唤醒学生的语言智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让我们多聚焦言语形式,多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核心素养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