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语用教学的“支点”

2018-08-27 03:16左文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竺可桢支点词语

左文婷

[摘 要]语文教学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找准语用教学的“支点”,让阅读课堂生成精彩。教师可以通过巧用关键词语,引领学生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巧用情境对话,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巧用方法指导,引领学生学会质疑。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教学;支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50-01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是阿基米德的名言。对于当前践行语用训练的阅读教学来说,同样也需要找准“支点”,以便“撬动”整个课堂的精彩。那么,“支点”在哪里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应结合具体课例,通过搭建语用训练“支点”来推促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支点一:巧用关键词语,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一般大多用在第二课时的导入过程中。但是直接复述课文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似乎有点难度。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搭建关键词语这一“支点”,采用先扶后放的形式,帮助学生压实语言表达训练。比如,针对《三袋麦子》这一课,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教师先出示板书,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找出关键词进行填空,即“小猪——吃光;小牛——保存;小猴——种地”;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概述课文内容。通过这种先扶后放的方式,不仅有效降低了概述课文的难度,而且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即“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支点二:巧用情境对话,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朗读是最好的方式。很多教师也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其中情境对话采用得较多,一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来也能推促他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情境对话仅仅是“复制”内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挚的情感体验。对此,最好的方式是找准情境对话的“支点”,尝试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引领学生在对话中体验文本的情感。如《第一朵杏花》这一课,教师先出示要求,即带有提示的填空。

时间:第二年的一天

人物:竺可桢、小孩子

[幕起:

小孩子:(窗外) 。

竺可桢:(上场) 。

小孩子: 。

竺可桢: 。

小孩子: 。

竺可桢: 。

竺可桢匆匆下场 幕落]

在表演环节,教师应重点指导不同人物在谈话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先行自读自悟,继而小组讨论,然后在表演中进行模拟。这里情境對话是前提,学习转述人物语言是途径,而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则是目标。

案例中,通过课本剧片段表演,找准了语用训练的“支点”,在推促语言训练展开的基础上,又在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课堂教学走向了精彩。

支点三:巧用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学则须疑。”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提问不难,难的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当前,不少教师虽重视学生的质疑,但大多缺乏深层次的方法指导,结果是为了质疑而质疑。对此,教师应找准质疑的“支点”,指导学生结合关键词语进行提问,并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比如,《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的教学。

读读下面的句子,根据画线的词语提问思考。

(1)“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2)“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第一句】

问题:为什么“没想到”母亲这么轻?

“我”琢磨:我母亲体重应该最少( ),那么在抱她时,应该( ),结果( )。我怎么没想到呢?

【第二句】

问题:“我”为什么“没想到”母亲的体重呢?

“我”琢磨: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 ),背上( ),肩上( )。这说明母亲( ),结果母亲的体重只有( )。唉,是母爱给了母亲力量。我怎么没想到呢?

案例中,通过“抓关键词语—结合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用自己的言语表达理解”这三步教学,在帮助学生质疑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思考与分析。

总之,同一文本固然存有很多语文知识点,但在具体落实中,还需要结合课标要求找准“支点”,从而推促语用教学的精彩生成。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竺可桢支点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一枚词语一门静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