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情感路径,迈向经典文本

2018-08-27 03:16张冬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张冬琴

[摘 要]对于“文包诗”的教学,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词人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从而真正走进经典文本、解构文本价值。在《但愿人长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回忆,感受“心绪不宁”中的手足情深;通过联想衬托,感知“埋怨”中的寂寥无奈;展开诗文对照,感知“宽慰”中的乐观情怀

[关键词]文包诗;情感路径;教学核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63-01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一篇典型的“文包诗”,主要描述了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之夜睹月思人,创作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心路历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对词人苏轼内心的体察,依循着“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心理变化轨迹,将词作所展现的人物情怀客观而深刻地表现出来。阅读教学可以尝试以苏轼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引领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洞察人物心理,更好地理解经典诗篇的内在意蕴。

一、对比回忆,感受“心绪不宁”中的手足情深

每年的中秋佳节,正是人们团圆赏月之时,但被朝廷派往密州为官的苏轼,却无法与家人团聚。一时之下的惆怅,不免令人心生感慨,苏轼开始“心绪不宁”。作者在描写这一心理状态时,一方面以苏轼与其他人的境况作对比,突出苏轼的形单影只;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苏轼与弟弟朝夕相处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手足情深。

教师顺应作者的创作思路,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紧扣“品尝瓜果”“观赏明月”的场景,感受人们在传统佳节享天伦之乐的温馨与幸福,并抓住“思念弟弟”想象苏轼孤苦伶仃、独自望月的寂寥;其次,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中秋佳节,人们还可能在

,而苏轼却 ”的句式,引导学生选择最典型的画面进行对比,感受苏轼“心绪不宁”背后的情感意蕴。而面对苏轼与弟弟朝夕相处的过程,教师先是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所传递的情感信息,紧扣“一起……一起……”“整天……”等关键词语,感受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想象,补充再现兄弟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时的细节,感受他们少年时代相处时的欢声笑语……

二、联想衬托,感知“埋怨”中的寂寥无奈

月亮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独具魅力的景物,成为很多诗人抒发对家乡、亲友思念之情的重要意象。苏轼原本就“心绪不宁”的内心,在感受到如水月色之后,就更加难以平静。由于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越发强烈,苏轼开始“怨天尤人”,对着月亮埋怨起来。

教学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先从月亮入手,引领学生想象“银光洒在窗前”的景象,创设真切可感的鲜活情境;随后,引领学生深入细读苏轼埋怨的语句,并圈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无情”“为什么”“偏偏”等词语感受苏轼内心的纠结与矛盾,并通过朗读指导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展开联想:在苏轼与弟弟相处的时光里,他们可能是怎样一起度过中秋节的?学生想象出来的画面很是温馨:他们一起赏月对诗、一起饮酒作乐、一起沐浴着如水的月色嬉闹……可现在,苏轼只能对着酒杯静静发呆。至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洞察:苏轼难道真的是要埋怨月亮嗎?在埋怨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有了对语言的揣摩和过往生活的回忆,学生逐步意识到这埋怨其实正是苏轼对弟弟过于思念而又无法实现后的无奈之举。最后,教师通过配乐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语段,体悟苏轼内心的真实世界。

三、诗文对照,感知宽慰中的乐观情怀

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内心变化的体现。如果苏轼的情感始终停留在“心绪不宁”和“埋怨”的层面而不能自拔,那他也就无法创作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正是在“埋怨”的无奈之下,苏轼“转念一想”,使得情感的认知发生了质的转变,也成就了词作最后的千古名句。

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仍旧先从描写苏轼内心情感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发现这一语段中有着众多的反义词,如“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词语其实正是苏轼的人生遭遇,尤其是与弟弟相处经历的真实写照;紧接着,教师抓住“但愿”“虽然”“也能”等核心词语,感受人物内心由之前的无奈郁闷逐步转向敞亮宽慰的变化历程;在这样的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认真研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最后一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师组织学生尝试自主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将其与苏轼“转念一想”的内容有机对照,在词文对照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这些古诗的大意,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了词作,实现了借文解诗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文本是作者自身价值倾向和情感资源的投注焦点。因此,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才是真正走进经典文本、解构文本价值的重要方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