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中花意象的审美意识比较

2018-08-29 10:17韩丽
中文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意象

摘 要:花作为一种自然植物,古往今来被人们赋予太多的意象。本文通过对中日文化中花的意象分析比较,展现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不同,对形成此差异的原因进行了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花文化 审美意识 意象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6-0-01

从古到今天,中日两国对于花卉都怀有特殊的感情。成为文人们争相吟咏的主题。花被看作美的象征,阅花,品味成了两国人民生活中负有情趣的事情,也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也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透过花,我们可以了解观赏者的欣赏心理。而在另外一个方面,纵观中日两个民族对花的喜爱和不同理解,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显示出两个民族文化不同的审美差异。下面就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花和日本文化中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审美意识差异。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花的审美意识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花文化,是一個对于花很早就有论述的国家,花深深的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早在先秦时期就的中国第一部现实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多大达一百多种的,以花喻人,借花述情,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陱渊明品评菊花的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宋代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等等,数不胜数。

牡丹做为中国的国花,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隋朝时,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端妍富丽,美艳绝伦,被誉为“百花之王”。唐代诗人舒元舆《牡丹赋》:“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 追述了唐代洛阳牡丹的起源、来历、描绘了牡丹的千姿百态,唐文宗一日绕栏微吟,曾为之泣下。古人对它有很多描绘和寄托。李白“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无不体现对它的喜爱。牡丹有着丰富的文化意韵,首先表现为富贵吉祥。唐代时牡丹就被视为富贵奢华之物 ,成为各种吉祥图案的题材。其二因其有生命旺盛、情感热烈、青春浪漫的意象和境界,成为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的盛世之景的象征。又因其花朵硕大,鲜艳华丽,非常大气,具有恢弘的气势让国人钟爱。可以说牡丹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

花格寄托于人格,桃花,这种美丽的花朵,也让众多的文人名士挥笔撒墨。曹植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北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美丽面貌自然不用多说,从来就有众多的情感意向展现诗人的心境。如表现隐逸之情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隐逸意象的杰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李白《桃源》 “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 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表现悲情的,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晚唐韩偓的《新秋》:“桃花脸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对于表现薄命之意象,李渔在《闲情偶寄》:“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李煜《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几多可叹;脍炙人口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桃花行》,有《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试看春残花渐落,……花落人亡两不知!” 表现出作者对林黛玉在生存焦虑背后对生命的独特感知,是其自我生命理念的展现和写照。这些无不表达了文人对于桃花的感悟。

二、在日本文学作品中花文化的多元化审美意识

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花文化历史的国家,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花是一种有灵性的植物。花文化在日本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将花作为作品中的意向,来表达和寄托作者的情感。

日本享有“樱花之国”的美誉,樱花被尊称为日本的国花。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 不仅是因为它的绚烂妩媚,更重要的是它历经短暂美好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严冬过后,樱花通常作为报春使者带来春天的气息,而它的生命短暂,哪怕凋落,也要不污不染,干脆利落,活着,就该像樱花一般绚烂,就算面临死亡,也该毫不犹豫地离去。这不仅体现了日本人崇尚的物哀思想,把自己的情绪与花草的生长过程相结合,所以常常用樱花来比喻人生苦短,只争朝夕,因而赏花惜花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如在《源氏物语》中体现了樱花文化的物哀之美,只有7天的短暂的花期,在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由感而发的心叹自然万物虚幻无常,这种审美意识渗透到日本民族的各个生活领域。樱花文化则对此做了最好的诠释。

菊花,因其特有的华丽、闲寂的风韵深得日本皇室贵族的喜爱,而将其尊奉为宫廷和贵族的象征,成为日本的皇室之花。它是16瓣的八重菊,而日本的皇族的菊花徽章,则是 14 瓣的里菊图案。美国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专门对菊花做了深入的分析,在书中将代表日本人温和、优雅性格的菊花与代表日本人武力的刀进行论述,剖析了日本人的复杂双重性性格。刀和花是两种不同的物象,但同时出现在一个民族身上,也暗示了这个地处海岛之国的危机感。

而做为另一种花桔梗花,则是很有性格的,每一朵桔梗花都是有棱角的。它也有许多的象征寓意,很多民族都与它有渊源。如在朝鲜有这样的传说, 说是一个叫做道拉基的女子, 家中贫困,因此欠了地主很多债,地主妒她貌美, 派人强行拉她去抵债。她的男友知道了此事,一怒之下杀死了凶恶的地主, 因此被捕入狱,而道拉基最终含恨而死。后来人们将她埋在了男友砍柴必经的山上。春天的时候, 道拉基的坟上开出了一朵蓝紫色的桔花, 引得砍柴的青年纷纷驻足,人们把那朵桔梗花叫“道基”。 多么幽怨的一个传说,作者巧妙地把这种幽怨嫁接在了桔梗花上, 于是, 两者便形神合一了。在日本也有这样的小说作品,连城三纪彦是日本著名的本格派推理作家,他的《一朵桔梗花》被誉为“史上文笔最好的日本推理小说”,他认为桔梗的花语有双层的含义——永恒和无望的爱。桔梗花开代表幸福再度降临. 幸运的人能抓住幸福,而抓不住的人也注定不幸。故事所呈现出凄美、悲伤、哀婉的情景和氛围,引发了对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的思考。将日本花文化对文学作品及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响,完美的展现在作品中。

三、探析中日花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国家,在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由史记录的,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两国来往频繁密切,汉文化对岛国有着深入的影响,中国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灿烂文化,盛世之时万国来朝。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彰显大气,李白曾言“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表达了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之心。 “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所以牡丹成为繁荣昌盛的物象象征,成为老百姓的吉祥物。

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自然资源匮乏,发展受限。也只能看到规模狭小的建筑,人们居住的地方也受限制。加之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危机感很重,因此很注意短暂生命里的精彩片刻,在审美意识中也积淀了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对樱花情有独钟也有不奇怪了。对菊花孤傲高洁,顽强不屈,直面霜寒,绽放生命之闲静,也就能理解了,可见日本花文化中物哀思想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佟君.日本花道及其文化内涵[J].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陶思炎.牡丹·梅花·菊花—中国名花祥物摭谈[J].民族艺术,2008.

[3]李晓东.试析中日花文化之异同[J].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潘亚萍.从日本花文化透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0-22.

[5]佚名.花祭:1981年《一朵桔梗花》[J].岁月.推理 (下半月)》,2015(4)

作者简介:韩丽(1977-)女,贵阳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