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人理论”下的中韩新闻编译探析

2018-08-30 11:07
山西青年 2018年17期
关键词:回帖使用者译者

高 天

(大连外国语大学韩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在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际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译者自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会影响信息的翻译结果[1]。这就需要译者在译文过程中实现语言的适当切换,而语言的切换本就离不开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在之前的文献中,大致分析角度有三种,分别从传者,受者,传播过程分析。当中无论是从传者还是受者,都与他们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而传播过程,也无论是方式还是媒介等的不同也都是与该国的文化底蕴有关[2]。之前的文献直接在译者角度分析的很少,所以我们准备从译者的角度,分析其作为“把关者”在把关过程中所体现的跨文化因素

一、“把关人”理论概念分析

“把关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价值的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在这个“把关”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极少数。

二、“把关人”理论在国际新闻编译过程中的适用性

新闻传播系统中的职业“把关人”可以进入信息源的核心[4],可以接触到一般受众无法接触到的信息。而影响信息过滤的因素除了报道媒体的自我定位和各种社会制约力量。在新闻正式进入大众信息流通渠道之前,会经过采访,写作,编辑的步骤,作为一篇国际新闻,还会有编译的过程。国际新闻的传播具有信息传播和翻译的双重性,而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国际新闻传播的编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本转换行为。因此,编译者兼新闻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双重身份在新闻编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为“把关人”之一的身份也不容置疑。

三、文本分析

从“把关人”理论角度,结合某知名新闻媒体编译后部分新闻材料的分析,对编译者在新闻编译过程中的受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编译新闻不是一个单纯的文本处理过程,而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刘其中(2004)在《新闻编译教程》中将新闻翻译的方法分为全译、摘译和编译三类,而编译的核心方法是对源语文本进行的添加、删除和调整,同时还指出在编译过程中需要保留源语新闻中心思想、观点和主要信息。而在“把关”过程中,把关人也会受到受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影响。以韩联社2018年4月的中韩新闻翻译文本作为考察个案,对中韩新闻编译的把关过程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一)源文本

(二)编译文本

在网舆操纵案不断发酵的情况下,韩国最大门户网NAVER25日发表网络跟帖限制措施,此次限制措施从今日起实行。首先,用户对文章留言发表“赞或反对”的次数将被限制在每个用户名24小时内50次,且间隔10秒才能重新点击,此前对点“赞或反对“并无次数限制。其次,同一用户对同一篇文章最多发表3条留言,且须保持60秒的间隔,此前每篇文章每日跟帖数的最高限额为20条。另外,最快将于5月中旬适用实行有关留言的排序标准。NAVER方面表示,为了彻底解决新闻报道留言问题,将从原有的所有用户浏览相同信息的结构,转换为不同用户浏览不同信息以及用户可以任选信息的结构。NAVER还将利用人工智能掌握用户登录方式并要求追加认证、通过云服务器加强网络安全。

(三)翻译文本

最近关于因网舆操纵案而暴露的回帖造假相关事件,NAVER在25日发表了将实行回帖推荐限定的设置以及包括增加时间间隔的内容的相关政策改编案。

首先,使用者在回帖时发表“赞或反对”时1个账户在24小时之内只能点赞50次。到目前为止,对“赞和反对”的次数没有过限制。并且,即使取消“赞或反对”,评论的次数也会被包括在内。像以前一样,一个帖子只能留言一次。

连续回帖的时候,时间间隔也由10秒增加到了60秒,点击“赞与反对”也要间隔10秒。一个账户对同一篇帖子最多发表3条留言。在此之前,一天之内发帖限数为每篇文章20个。对于回帖的排序基准,NAVER表示针对基本性的价值和问题的修正案正在讨论中,预计将于5月中旬实施。除此之外公司还透露,同时还会对强化留言发布者的真实性以及设置匿名功能,社交账号的留言回复以及“赞与反对”的限定等网络安全问题进行检讨。

NAVER为了彻底解决新闻回帖的问题,将从原来的全部的使用者可以看到相同的信息结构转换为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结构,并且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改变信息结构。新的回帖政策从即日起开始适用,但NAVER没有提到对于点击新闻后网站里的外部链接转换内容。与这种政策修正不同,NAVER将会采取人工智能基础要求追加认证使用者的登陆方式,通过云设备屏蔽访问以及屏蔽疑机器操纵的账号等技术性手段。

(四)个人的“把关”因素

编译的核心方法是对源语文本进行的添加、删除和调整。在对比笔者自己的翻译文本和编译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翻译文本会有语言不通,文理不通的现象。在经过编译后使得文本主题突出,层次鲜明。例如,在翻译文本中,“该措施从今日开始实行”之一文本是和原文本一样在最后一段才出现,在编译文本中这句话却被放在了第一段里。编译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对原文本进行了段落整理,将重要信息放在导语的部分,使文章简洁明了,突出了实质性信息。再如,在翻译文本中对跟贴限制的措施都有很详细的说明,例如“即使取消‘赞与反对’,评论的次数也会被包括在内。”韩语段落比较长,在编译过程中对正文段落进行重新排列或者直接删减,以凸显重要信心并更符合中文的逻辑顺序。

新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存在语言、文化、社会情境等差异,目的语读者对部分信息了解程度有限,可能构成信息阅读与传播障碍,因此,对某些信息进行适度解释成为新闻翻译的必然要求。例如,编译文本在“NAVER”一词前加上了“韩国最大门户网”的说明,这就扩大了对该词不熟悉的读者的认知。

(五)外在环境的“把关”因素

在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等的不同,新闻编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本转换过程。翻译人员在读懂源语文本如果不考虑语言之间的差异,也不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的话,即使读懂了,翻译出来的文字,也有可能会让读者产生文化差异之下的误解。译者在追求翻译作品准确的前提下,还要结合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文本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更加符合本国人民的理解方式。例如,在翻译文本中,直接翻译后的文本为“但NAVER没有提到对于点击新闻网站里的外部链接转换内容。与这种修正案不同,NAVER将会采取人工智能基础要求追加认证使用者的登陆方式,通过云设备屏蔽访问以及屏蔽疑似机器操纵的账号等技术性手段。”汉语,韩语在句子语序、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在语序上有很大的区别。在这种差异下,如果译者对他国新闻进行简单的直译,就会导致翻译作品结构混乱,句子成分残缺、赘余甚至出现语病。所以在编译文本中编译人员就对文本进行了删减修改,使文本更符合读者的认知语境。

除此之外,新闻也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进行编译选择。而且同时也会受到自己本身报刊的定位影响。

四、结语

新闻编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新闻采集者,翻译人员,编译人员都在进行着“把关行为”。基于这样的要求和责任,新闻“把关者”应该更加强自己的个人素质,提高译本的可接受性。

猜你喜欢
回帖使用者译者
谜语故事三则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抓拍神器
善意回帖:韩国教授的民间努力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