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教育策略探讨

2018-08-30 20:16罗伟斌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因素

罗伟斌

【摘 要】德育教育对中学生发展的至关重要。学校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尽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的因素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的策略有:应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因素;策略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和矛盾性,使得思想观念取向呈现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知行不一的现象明显,其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崇尚金钱与物质,行为方式往往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而不受大脑的支配与调控。以上现象无一不说明我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仍然存在误区,如何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成为大家探讨的课题。

二、影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与心理上的发展达不到协调平衡,会表现出异于从前的矛盾感。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不愿接受道德方面的教育,一方面,他们认为德育教育中的道理是“虚”的,他们更有自己的更好想的法。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形式,他们不愿意花时间来听别人叙述这样的“陈词滥调”,产生了一定的抗拒。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在家庭结构上。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若家庭中有父母离异或再婚,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甚大,有些学生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关怀,这样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其次,表现在家长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倘若父母待人友善,为人谦和,那么孩子的品性也将优雅得当;倘若父母待人冷漠,为人自私,那么孩子的思想里不免缺少热情与关怀。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幽雅的校园、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教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若教师的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学生也深受其益。相反,若教师行为失范,学生则必受其害。不仅如此,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这不仅淡化了新的知识理念,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种社会联系,社会因素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风气的感染,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当前,社会不良现象比比皆是: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这些对中学生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困惑。

三、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中学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拔阶段,在这个时期固然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知识,但这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与能力。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特有的心理,在面对事物的时候总会产生莫名的矛盾感,或闭锁或开放,或勇敢或怯懦,或高傲或自卑,这便要求他们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平日里,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感染、熏陶,丰富感情,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

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学校内部,德育教育就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家长与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配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和社区也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学生家庭进行指导,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学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方法。

1.完善教师品德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的事业决定着我国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自身的品德素質,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一生的使命。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应当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当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教材内容要求时,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活动,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力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

3.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言传”,用语言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今,教育的教学方式在改变,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通过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如此,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预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胜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6).

[2]张新颖.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22.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中学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