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校者对差错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培养

2018-09-03 07:04刘莹
出版广角 2018年14期
关键词:编校书稿差错

【摘 要】 编校人员要胜任编校工作,除了在高度的责任心和基本职业技能的支撑下尽力履行职业操守,一些易被忽视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编校人员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先天拥有的,更需要后天辅以训练、强化和保持,编校人员应该在编校实践中有意地培养这种能力。

【关 键 词】心理学视角;编校工作;条件反射;训练强化

【作者单位】刘莹,东北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4.015

编校后的稿件中,时常遗留硬伤的现象令人沮丧,也让编校者很有压力。这种情况的症结何在?除了编校者责任心不强、学识不广和经验不足等公认的原因,还存在不为编校者熟悉的因素。笔者认为,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因为这种能力可以帮助编校者轻易地辨别差错,这是一种不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本能反应,具有自然属性。

笔者多年从事编校培训工作的经历表明,将一些差错的遗漏归为未对其形成条件反射之列更恰当。比如,笔者在复审某部书稿过程中,见到“平均响应时间为202.3小时,约为68.4天”内容时,不禁感叹,为什么这种连小学生都很容易辨别出来的差错,却从具有高等学历的编校者眼皮底下溜掉了。追究原因,笔者发现是初审者读到这里时就没有把前一句设置的条件及由其得出的表述结果联系起来,即未对其中存在的差错形成条件反射。

一、对条件反射的感性认识

心理学理论认为,条件反射是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编校者而言,能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就是第六感观能力强。这种能力可以使编校者对差错存在规律及出现方式有很强的理解,可以轻易地把差错找出来。据此可以说,能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是责任心、经验和学识之外辨别差错的本领,其在编校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为了说明如何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笔者精选三种类型案例,并逐一剖析。

例1:宫颈纳氏囊肿并非是肿瘤[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4页)对“并非”的解释是:“并不是:他这样做~发自内心。”“并非”为动词。若将其代入例1,则变成“宫颈纳氏囊肿并不是是肿瘤”,句义含混不清,令人不知所云。

例2:M公司还欠我18万元运输款。

该句中的“还”字是多音字,如果不注明是取“huán”含义还是取“hái”含义,那么,例2就是歧义句。因为,“还”字取“huán”含义是M公司的收条,取“hái”含义是M公司的欠条。所以,编校者必须联系语境来进行妥善的调整,比如,M公司归还了欠我的18万元运输款,或者M公司仍然欠我18万元运输款。

例3:李闯. 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D].辽宁大学,2016.

在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中,学位论文类的著录格式为“主要责任者. 题名信息[D].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据此,编校者应该很快能发现例3中出版者前缺少其所在地的城市名称,所以,应该在“辽宁大学”前冠以“沈阳”二字。

二、对条件反射的理性思考

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类型,反射可以分为两种信号系统反射:以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反射,比如,人吃到梅子流口水;以词语为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反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能,比如,谈梅生津。文章所讨论的条件反射指第二信号系统反射。

1.通过辨识明显性差错形成条件反射

出版单位目前都是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者中遴选年轻的编校者,他们虽然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当的学习本领,但出版理论的实践应用经验不足。巴甫洛夫曾说,“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和知识”。在初步业务培训过程中,首先,培训老师应引领编校者迅速转换角色,从学生时代学习知识转变为纠正书稿中的各种差错;其次,在手写时代,原稿中经常出现错字,但在电子书稿中,由于电脑的标准字库中不可能有错字,现在电子书稿中的错字,是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字未被用对地方。在此前提下,培训老师要适时地通过模拟实战训练使编校者体会书稿中会经常出现的明显性差错,比如,进人—进入,自已—自己,期未—期末,索绕—萦绕,毫州—亳州,神祗—神祇,基础土—基础上,出版杜—出版社等。编校人员不能以汉字为基本编校单位,而应以构成汉字的笔画为最小拆分单元,并且联系上下文内容,才能辨识是否存在差错。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发现明显性差错来找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的感觉,这可算作实践的初级阶段,以便为后续强化训练创造形成反射的条件。

2. 通过辨识隐含性差错强化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能够熟练地挑拣出明显性差错后,紧接着培训老师应该培养编校者从多个视角辨识书稿中的隐含性差错,以使编校者通过辨识明显性差错初步形成的条件反射能力得到巩固和强化。

(1)从相似性、差异性视角开展强化训练。为巩固消化例1存在的語法性差错,笔者通过以下两例对差错的认知加以巩固和强化。

例4:中国最急切需要的战机绝非是歼20,而是这个机型[2]。

许多语言专家建议,应该更加重视语言的相似性。在Robbinson看来,“人们如何感知他人是受所感知到的相似程度影响的”。“绝非”的意思为“绝对不是”。因此,“绝非”中“非”字的意思同“并非”中“非”字的意思。仿照例1,我们应将例4修改为“中国最急切需要的战机绝非歼20,而是这个机型”。

例5: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3]。

弄清楚语言的差异性很重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73页)对“无非”的解释是:“只;不外乎是(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院子里种的~是凤仙花和鸡冠花”。该词为副词。“无非”中的“非”不能仿照例1所示“并非”中的“非”,“无非”二字不能拆开来理解为“无不是”,“无非是”等于“只是”。例5摘自叶圣陶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刚好与笔者撰写本文的主旨相契合。

编校人员在了解相似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性,以便在工作中混淆这些错误。

(2)从不同语境并列视角开展强化训练。为帮助解读例2存在的逻辑性差错,笔者从稿件中摘取了以下两例加以巩固和强化。

例6:严禁携带易燃品、易爆品、危险品上车。

“易燃品”“易爆品”都是“危险品”的种概念。例6将属种关系并列,混淆了概念的层次,破坏了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例7:洪武至孝宗的近140年间……

翻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785页),我们发现洪武位居第2列(表示年号),而孝宗位居第5列(表示庙号),年号与庙号处于不同的语境,完全没有办法设定衡量标准。不同语境并列实则是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是一种滑稽的戏说。

(3)从普遍性、特殊性视角开展强化训练。为加深理解例3存在的知识性差错,笔者通过以下两例加以巩固和强化。

例8:郑希付,刘学兰,罗品超. 社区心理咨询与研究[M].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标明出版地原本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书稿中经常出现各种差池。比如,例8将出版地写成出版者所在省份,实际上,出版地应该为出版者所在地的城市名称,暨南大学出版社位居广州。

例9:邹梦贤. 家庭教育权及其保障问题研究[D]. 南京:江苏大学,2017.

在我国,一般以省份名字命名的大学都位于省会所在地,比如,辽宁大学设在沈阳,四川大学设在成都等,但是也并不完全如此,比如,河北大学不设在石家庄,而位于保定;河南大学不设在郑州,而位于开封;江苏大学(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不设在南京,而位于镇江等。可见,例9是给出版者搬家了。

编校人员在掌握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剔除有特殊性的个案可以达到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 通过辨识专业性差错保持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是否重复发生。辨别明显性差错和隐含性差错都属于编辑基本技能,除此之外,编校者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在编辑专业技能上下功夫。笔者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某年轻编辑在加工一部书稿时,将文中的“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调整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原院长”。该稿的复审者深中肯綮地将其修改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原院长”。笔者在终审该书稿时更是活学活用地把被遗漏的“各国驻伪满洲国使馆”更正为“各国驻伪满洲国‘使馆”。以此实例为借鉴,在常规业务学习中,出版机构要趁热打铁地组织编校者重温《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使他们对其中的“不直接使用台湾当局以所谓‘国家‘中央‘全国名义设立的官方机构名称……特殊情况报道中不得不直接称呼上述机构时,必须加引号”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三、培养对差错的条件反射能力

条件反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并且每个编校者的感知程度不同。但是,通过学习、归纳和实践,无论编校者的天资如何,或多或少地都会提高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

其一是宽泛地涉猎。编辑工作“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4]。编辑要注重在学习之中有工作,在工作之中有学习,使二者紧密地交融。编校人员要向导师学习,学习前辈缜密的思维模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向新人学习,学习他们娴熟地运用现代化工具的本领;要向作者学习,学习名家治学的严肃态度和钻研精神;要向书稿学习,“即便审读书稿,那也是在读未成书之前的书”[5],其中蕴含着渊博的知识。编校者不一定要争当某领域的专家,但至少应该成为编校杂家。

其二是动态地归纳。稿件中存在的差错是难以枚举的,但差错类型是有限的。编校者若能将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相同性质的差错堆砌在一起,经过全方位的比较或联系,便有可能归纳成一类差错,用以发现同类型的更多差错。比如,笔者以剖析“造成人际之间的不公平……”“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等为切入点,在全社范围内开展了“贡献书稿中叠床架屋词语”活动,最后征集到“广大莘莘学子”“全体同学们”“每小时时速”“一致公认”“报刊杂志”“年轻少妇”“迅速蹿红”“提前预订”“初具雏形”“目前现状”“简要概述”“身边周围”“近一倍多”“付诸于”“涉及到”“看作是”等[6],以此引领编校者实现帕累托原则——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把经历转化成经验,把磨砺升华为阅历。

其三是反复地实践。约吉·贝拉说过,“在理论中,理论和实践没有区别,而在实践中却并非这样”[7]。例如,入社仅7个月的某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校对一部英语书稿过程中,当在伴随自己多年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中参考单词mortgage时,立马感觉其解释部分“(向银行等)低押(房地产)”中的“低押”实为“抵押”之误。经与出版者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大学出版社求证,出版社十分中肯地表示再版时一定加以改正。这名编校人员从进门时对编校工作一无所知,到半载后捎带着便看出比较权威工具书中的差错,可见主观上的自觉实践与努力消化是编校人员工作提升很重要的因素。

总而言之,与任何事情由发生到发展,最后达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一样,对差错形成条件反射也经历了刺激——反应——强化——保持的过程。毛泽东曾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 。条件反射能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编校者必须在先天拥有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来不断扩充知识视域,在编校实践中对这些差错点全方位地加以强化,最终必定能提升识别差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宫颈纳氏囊肿并非是肿瘤[EB/OL] . (2010-08-30)[2018-07-09] . http://www. xywy. com/nx/fcke/fuke/nxtk/xltk/20100830/693146. html.

[2]中国最急切需要的战机绝非是歼20,而是这个机型[EB/OL]. (2018-07-06)[2018-07-09] . https://www. sohu. com/a/239662298_100173956.

[3]孫晓.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J]. 教育家,2015(12):74-75.

[4]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杨牧之. 我对编辑文化修养的认识[J]. 编辑学刊,2010(6):39-45.

[6]刘莹. 新时代培训编辑新人的六种方法[J]. 青年记者,2018(5下):21-22.

[7][美]迈克尔·邦吉·斯坦尼尔. 忙到点子上[M]. 马钰,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105.

猜你喜欢
编校书稿差错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编校手册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