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MTC”的高校创客教育新生态探索与实践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8-09-04 06:39王玉亮温卫敏孔令十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创客应用型

王玉亮,温卫敏,孔令十

应用型本科高校一般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在国家大力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大背景下,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单一的应用型转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旨在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技能及转化能力[1]。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有一定区别,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3]。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在创客运动的推动下,探索并实践了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客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创客教育为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

相对普通本科、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内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具有特定的设置,其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适应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不能照抄照搬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普通本科高校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注重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培养从事学科领域中理论基础研究、开发与创新的工作者,将创新研究或开发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简称为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定位基本是培养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地方性、应用型等特点,人才培养强调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偏重实践教学,凸显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上主要按照学科门类划分,重视专业基础性理论教学,其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较完善,课程间衔接紧密,成阶梯性,多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标准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4],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关,开设的专业着眼于满足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专业更替随地方需求而变,体现出地方性、应用型和可变性的特点。

此外,普通本科高校在教学形态、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考核和质量评价等方面也有不同,由此可见,普通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不能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都体现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为专业的技术人才,是面向生产一线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专业的设置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定,密切关注地方企业一线生产人才需求;在课程设计方面侧重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技艺和经验的传授,实践教学课时一般高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注重实际生产操作和仪器设备的应用,应熟悉生产操作流程和环节;其实践教学体现现实性、真实性和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素养教育,所授理论知识体现为基础性、经验性和工程化,强调理论知识够用性和实用性。而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更深入的知识理论体系、更灵活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高职高专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不能采用相同的教育模式。

(三)创客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政府、企业、行业及高校大力创建众创空间,为创客(Maker 或Hacker)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服务平台,创客运动得到蓬勃发展,创客运动将探索创新、操作实践、开放分享等理念形成创客文化,影响并推动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别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借鉴和思路[5]。同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包括创客教育在内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6]。

面向高校的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创客教育是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通过团队共享、协作和创造,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创客精神为导向的教育形态[7]。创客教育源于兴趣,勤于发现,勇于探索,忠于实践,乐于分享,终于实现,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实践者,培养过程侧重实践育人和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掘创客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目标性,这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谋而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客教育由于培养的目标、对象、任务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因此,其创客教育的组织、管理,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具有一定的特征。

二、基于“LMTC”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客教育新生态

创客教育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之路,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LMTC”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客教育新生态(如图1所示),从创客教育的组织领导(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教学管理(Teaching Management)、师资队伍(Teaching Staff)、课程体系(Curriculum System)建设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初步形成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客教育新生态。

图1 基于“LMTC”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客教育新生态

其中,组织领导(L层)为创客教育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障了资源的调配,促使创客教育新生态的形成;教学管理(M层)为创客教育提高了基础保障,在制度、质量管理等方面保障了创客教学的顺利实施;师资(T 层)为创客教育提供了成长的护翼,为其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教学体系(C层)为创客教育的核心,保障了教学模式的定位和课程设计风格。基于“LMTC”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客教育设计,开创了从组织领导到具体课程体系实施全新的创客教育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的结合,创客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形成了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客教育新生态。

(一)组织领导新生态(L 层)

创客教育是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试金石,要建立创客教育新生态,必须营造创客教育组织领导的大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创客教育新生态的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构设置一般以二级管理为主,两级组织领导必须深刻意识到创客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的强化认识,深入研究,广泛宣传,组织动员,认真落实,校院两级领导应建立创客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层次负责政策决策,资源协调;二级学院应建立党政领导负责制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在创客教育宣传、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形成创客教育浓厚的“创”与“育”氛围。

2.组建专门的创客教育直接管理部门。如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建立学校机关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创客教育直接管理部门负责学校创客教育组织、管理和评价,可协调二级学院和相关机关部门开展创客教育管理,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落实学校创客教育政策,开展创客教学活动,组织申报创客教育教学、科研项目,不断提升创客教育的质量等。

3.强抓政策落实。克服多部门协调机制中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现象;要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加强创客教育领导小组对各部门统一领导;共同协商和解决创客教育政策落实、基础保障、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激励机制等问题;建立周期性汇报总结制。形成创客教育政策落实到位,制度管理执行有力,组织宣传到人,部门协调通畅的组织领导新生态。

通过建立校院两级的组织领导小组,有利于保障创客教育政策的决策和落实,有利于统筹资源,确保创客教育在人员、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为创客教育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全校组织领导层面上创客教育新生态的形成。

(二)教学管理新生态(M层)

创客教育教学管理主要从教学制度、教学保障和质量管控上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保障。不断建立和完善创客教育相关管理制度,激励并约束创客教育参与主体(教师,学生创客,管理者),充分考虑到相关参与主体的关系,规范创客教育实施过程,确保创客教育的有序开展。

创客教育的教学保障主要包括:

1.资金保障。学校要建立创客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教学场地的改造、设备购置、项目立项、指导奖励、成果转化等,建立弹性的创客资金管理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校企合作的创客教育基金。

2.场地和设备保障。利用创客空间、创客实验室、众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开展创客教育,确保基本的教学场地,软硬件设备、工具和零配件配置到位,完善创客教育场地的开放管理,建立线上线下的预约、查询、仿真实验管理平台。

加强创客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跟踪创客课程设计实施效果,评价是否达到预先设置的培养目标,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优化设计。

(三)师资团队新生态(T 层)

创客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创客指导老师,创客指导老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和操作能力,而且要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吸引广大老师从事创客教育指导,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包括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逐步形成创客教育师资团队新生态(如图2所示)。

图2 创客教育师资团队新生态

1.师资选拔新生态。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一般包括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其中心理辅导员人数较少,专职辅导员在专业技术上不如专业教师,所以创客指导老师的选拔应从专业教师团体中选拔,学校应制定创客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明确选拔条件、选拔流程、岗位要求、服务期限等,形成争做创客指导老师的新氛围、新生态。

2.师资培养新生态。选拔后的教师要经过创新思维培训、创业指导培训、创客工具使用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和参与创客团队体验培训。学校可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培训过程注重教师必须要具备创客的思维,先自己变成创客,亲身体验什么是创客,如何做好一名创客。

3.师资考核新生态。创客教育的师资考核不同于传统专业教学。考核内容新生态体现在创客成果的转化率、创业率、获得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和等级、学科竞赛获奖率和获奖等级等,并按照制度进行量化计算。

4.师资激励新生态。建立创客教育师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创客教育的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创客指导教师特殊工作量计算办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创客教育奖励基金。学校应在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中对创客指导教师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解决创客指导教师关切问题,初步形成创客教师激励新生态。

(四)教学体系新生态(C 层)

1.教学模式新生态。创客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改变传统本科教学的模式,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来说,由单一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创客教育模式让学生以“创客”的方式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创客模式培养崇尚创新、积极探索、热爱实践、乐于分享的大学生创客[8]。将创客教育体验、项目学习、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应用能力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9]。

2.课程设计新生态。创客教育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创新性、融合性和批判性,在课程设计上与传统课程在目标定位、内容组织、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创客教育的核心在其课程设计。“三个层次”“四个原则”的设计思路满足了创客教育课程设计的需求。“三个层次”是指学校在创客教育时可按照三个教育阶段组织形式开展:入门级、提高级和创新级(如图3所示)。三个层次的划分可以按照年级的高低和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创客教育模式中对创客的划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主要取决于创客自身因素,一般鼓励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创客团队,可以形成“以老带新”的自主协作学习新生态。

图3 创客教育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1)入门级。以普及性创客教育为主,课程主要内容为电子、传感器、简单机械、基础物理、计算机基础和兴趣实验实训,引导学生寻找科学原理,培养学生探讨事物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或原理。本阶段旨在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用小实验普及科学原理,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养成质疑的习惯。

(2)提高级。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创客,课程主要内容为机械制造、计算机编程、自动控制和3D打印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在课程设计上以项目驱动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客户端)和新平台(微课、慕课、网课)自我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本部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力;

(3)创新级。课程主要是设计性实训,围绕生活生产实践中现存问题的解决设计课程,引导创客以项目驱动,运用综合知识设计解决问题,注重过程管理和成果的转化。本阶段目标是提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综合知识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个原则”是课程设计时应满足四个设计原则:游戏化原则、项目化原则、多维化原则和灵活化原则(如图4所示)。“四个原则”互为条件、相辅相成,适合创客教育的“三阶段”。

图4 创客教育课程设计的“四个原则”

(1)游戏化原则。游戏的设置一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趣味性和挑战性。课程设计的趣味性体现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将改变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11],让学生从感知到体会,从参与性学习到主动性学习和自觉性体验学习的转变。在课程设计时要凸出问题的悬念性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或挑战性),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体验式教学,教学方法可采用情景模式法、角色扮演法、虚拟体验法等,让学生有真实的获得感。

(2)项目化原则。项目驱动教学一直以来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常采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意识的学习到工程思想、项目运行和项目管理的经验,为了完成项目学生会主动通过多渠道(线上和线下学习资源)学习项目涉及知识点,并将知识直接转为应用。

(3)多维化原则。创客教育的课程内容一般涉及到多学科交叉,知识点比较分散,学习资源多元化,教学内容跳跃性较强,因此,在课程设计时要注重课程内容多维化,拓宽知识构成,摆脱传统教学中固定知识结构的约束;在课程资源获取上多维化,学生可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获得所学知识,采用多渠道、自媒体和协作学习方式掌握项目所需知识;在教学场地上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室和实验室二维方式,课程教学和指导采用网络视频教学、手机APP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和虚拟环境体验式教学,建立多空间维度、多时间维度的教学模式。

(4)灵活化原则。创客教育课程呈现多变性和灵活性。在创客课程开设前要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分类,按照分类筛选课程内容,再进行课程设计。其灵活性还体现在课程内容与项目直接相关,项目变化导致课程内容变化,而课程设计也要随之变化。

创客课程的“三个层次”和“四个原则”为创客教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设计框架,凸显创客教育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点。

3.评价机制新生态。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质量反馈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评价机制中被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在教学质量和效果中是主要责任人,采用的方法常常是学生网上评价,二级学院教师互评等,其评价的真实性较低,往往对分析教学效果和质量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而创客教育的评价机制侧重于学生评价,一般是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现在是否达到了自己预想的结果,自己的项目有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法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项目有哪些创新点,项目有没有解决现存的问题,项目可不可以进行申请专利,可否发展为创业项目等等。在学校层面的评价上体现在学生创业比例是否在上升,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有没有增加,学科竞赛获奖率有没有提高等。评价主体的变化,使被动评价变为主动评价,更符合评价设置的本质特点。逐步建立学生主体自我评价、教师主体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联合的综合评价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客教育实践

滁州学院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长期以来,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喜人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获批省级“创业学院”(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首批),“星创天地”国家级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首批,且安徽省唯一入围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17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12]。

滁州学院按照国务院、教育部、省教育厅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跨院部创新创业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包括课程体系、孵化基地、师资团队、创业培训、项目申报、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建立了“LMTC”四位一体的创客教育管理体系,有效促进和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学校现有省级创客实验室8个,创业孵化基地2个,与滁州市共建“萤火虫创孵梦工场”众创空间,与启迪之星共建“双创”实践基地,校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109人,省级创业指导教师9人,创客指导老师24人。2015年开始实施创客教育以来,成功培养创新创业团队75个,学生获得国家专利9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21项,近60%的同学参与创客沙龙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69项,获得第二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特等奖、第九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季军,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三等奖、省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和显著进步奖等等。一系列优秀成绩的取得,有力说明了创客教育新生态给滁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新活力,开创了新天地。

四、结束语

创客教育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金石,其人才培养的特点符合新时代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质量提供了思路。滁州学院“LMTC”四位一体创客教育管理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客教育新生态,为同类高校创客教育的计划及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创客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