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当追求人文的回归

2018-09-04 11:15陈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启迪情怀人文

陈静

朱熹曾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为《观书有感》,即读书心得。书,是凭着作者的心灵去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当心灵受启迪时,人胸中便有乾坤之大,可纳万物。一本书,能给读者以如此的心灵启迪与震撼,这其实是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的体现。一名政治教师,怎样使自己的课堂超越简单的培训模式而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呢?我觉得,政治课堂当追求人文的回归。

一、综合文史各科

政治教科书的文字是相当乏味的,但演绎这些内容,却可以纵贯千古,横及八荒。“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诗词可以给人以启迪。如为了让学生明确,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我引用了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里描写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句子,说明在当前社会中,在面临经济大潮的冲击时,在拜金主义面前,我们做人就应该像荷花那样,里面是干干净净,外面是正大光明。

在接下来的综合探究——《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时,我又借用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来启迪学生应该有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要排除各种干扰,如置身极为清静的环境,“独钓寒江雪”般地刻苦学习,深入钻研,去钓取所需的知识与能力,为实现理想筑牢根基。

我想,融合百家服务于政治教学,是有利于学生追索存在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

二、激发家国情怀

人文的核心在于关怀,最大的关怀莫过于那种“兼济天下”的情怀,有那种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不曾失却的忧国忧民。

政治上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生对此还是模糊的。作为最具潜力、动力十足的青年一代,理应用坚定的家国情怀来铸就,“强国一代”不能忽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传统。政治科教学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积极引导青年树立合理的国家观、人生观,一是要积极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社会心态,努力培育“强国一代”的新型人格;二是要促使青年一代形成正知、正念的家国情怀,努力培育“强国一代”的精神根基。

中国梦是家国情怀的诗意表达。在综合探究——《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的最后,我引用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段话: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让学生体会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关爱,激发学生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当中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政治教学应有这样的激发与告诫。

三、创造感知美感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振聋发聩的呼吁。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为此,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德眼光来看待教材、看待教学,用智慧之眼来发现美、创造美、感知美。

学习是美,思维是美,美需要创造,也需要体验。黑格尔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子投入河中,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外人很难理解他的行为及感受,却不知小男孩认为自己正在创造并感知着美,那水中圆圈即是人间至美,因而他乐在其中。所以,人文化的政治课堂,应该能诱使学生往自己思维的池塘中不断地扔下石块,并乐于欣赏自己思维的波纹。

在这里我借用一个不是政治的例子。读唐诗《使至塞上》时,常陶醉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观,但也有一些不稽的想法:为什么不说“大漠落日圆,长河孤烟直”呢?其实身兼画家与诗人的王维深得几何构图的奥妙。如果学生能在读诗的时候品出这种点线结合、线面结合的几何美感,那么,这种因思维而生的美丽甚至要盖过单纯的“长河落日”的壮观。

四、实践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高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太过于功利,很可能适得其反。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文本,同时又必须作相应的延伸。对文本的真正关注,必须通过对非文本的关注来达到。同样,我们必须研究近年来的高考,不研究那肯定是一种盲目,但若盯的太紧,则可能是一种更大的盲目。

我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应该是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应该好好领会叶澜教授对基础教育的“三底”要求:一是“底线”,懂得并且遵循做人做事必须有的底线;二是“底色”,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生命底色应是阳光自信、热爱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不畏成长艰难;三是“底蕴”,让青少年走出只能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的时空思维局限,学会借助文化知识提高不断学习、探索、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人文教育能给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作为一名老師,我和所有的老师一样,求一个形象叫身正为范,担一分责任是重于泰山,守一种执著为水滴石穿。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我们理应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需要静等花开,我们理应抓住契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人文底蕴,点燃生命的亮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

猜你喜欢
启迪情怀人文
人文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人文绍兴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五老”情怀
自然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