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语言运用看语法和修辞的互补性

2018-09-04 11:15徐仁瑞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9期
关键词:互补性初中语文

徐仁瑞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文章的语言修辞艺术,从词语锤炼、辞格运用,语法和修辞的夷补等方面都非常的独特。在语法和修辞的运用上体现出的精湛语言艺术技巧,是初中语文语法和修辞教学的标杆。

【关键词】初中语文 鲁迅的语言 语法和修辞 互补性

在语文这一学科中,我们总无法避免地要谈到两个概念——语法和修辞。在对话语的研究中,语法探讨的似乎是语言遣词造句的结构规则,换句话说,语法探讨的核心也就是使话语文从字顺、符合逻辑;而修辞探讨的则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材料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使话语更加生动形象,表达更为深刻。

一直以来,语法和修辞就像两辆列车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特别是近年来,语法和修辞双方好像在各自的轨道上渐行渐远。大有分道扬镳之势。且看下面的例子。语言学家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就不通顺,这句话里语气副词“大约”是估计、猜测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把握判定什么;而这句话里又用了肯定副词“的确”,“的确”是表明已经知道某种情况的结果所下的结论判断,所以表猜测、估计的副词和表肯定的副词同时用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态度,这是违反了逻辑学中的“不矛盾律”的,也就是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不通顺的,是自相矛盾的。修辞学家说,而修辞学家说:我们是要把语句打造美丽。就“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来说,“大约”和“的确这两个副词却又有画龙点睛之妙,妙在何处?理由有三:首先,孔乙己的性格是说话含含糊糊、吞吞吐吐,教人半懂不懂的,我们说,性格决定人的一生,因此,孔乙己一生的结局自然也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令人猜想;其次,文章中已经说过“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表明孔乙己是个多余的人,他大约死了也罢、他的确死了也罢,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谁又会去过问他呢?其三是小伙计再也没有见过孔乙己,所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但因为像孔乙己这样好喝懒做的读书人还存在,“好喝懒做”是孔乙己的代名词,所以大约孔乙己没有死。这就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之下读书人共有的陋习,这多么深刻?类似的例子还有《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和尚本应该只管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其中的“大约”和“一定”等等。

以上的例子,如果单从语法上来看,确实显得很不通顺。但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就是通顺的了。“似乎”、“确凿”两词的运用,因为和百草园已经分别七八年,记忆自然有些模糊,所以不敢确定,但确实记得野草很多,这样一来,两词的使用并不矛盾。而说和尚大约是怀着嫉妒,是作者的猜测,后又说“那简直是一定的,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在他看来,和尚就是嫉妒,并不矛盾。由此看来,语法和修辞在语言的运用上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对立统一、互相补充说明的。

我们既不能因为语法的“浅”而贬低语言学,也不能因为修辞的“显”而抬高修辞学,它们在语言的运用上应该是对立统一、互相补充说明的一对孪生兄弟,不存在贵贱、高下之分。

当然,研究话语从语法方面解释得通顺,又要能用修辞解释得通顺,这才说得上完美。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为了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的主观感受,也许会出现在语法上有争议的现象,这就要从修辞的角度来诠释了。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样的句子。第一句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因为歌声是听觉感知的,而花香是嗅觉感知的,以嗅觉写聽觉,语法上或者会有争议,但细细咀嚼,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远去的歌声的“渺茫”正好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缕缕”、“清雅”与“似有似无”。作者紧紧抓住了“远处的歌声”和“微风中的花香”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异的美感的深邃动人的境界。另外,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也有“紫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这也是以听觉喻嗅觉的描写,也不符合语法规律,但前面我们说了,这是比喻的修辞,语法和修辞在语言的运用上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对立统一、互相补充说明的。我们在语言运用方面打破语法常规,而以修辞来创新语言运用,不必僵化地依语法规律划一而刻板,可以说这就是语言创新的要义。

尤其在诗歌中,故意制造语言矛盾来体现哲理美,比如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比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新丰折臂翁》中有“折臂来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罇前笑不成。”清代刘熙载在《艺概》里有这样的话:“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等等,这些语言的运用只有按照“语法和修辞在语言的运用上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对立统一、互相补充说明的”这个原则。才能解释得通。

【参考文献】

[1] 滕慧群. 语法修辞关系新论[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 骆小所. 现代修辞学[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贵州省赫章县达依乡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互补性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中国园林欣赏的两种模式及其互补性——对陈从周园林欣赏理论的环境美学反思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的互补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