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8-09-04 14:08李慧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李慧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好预防、发展、干预三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平台及载体相对单一,评价体系缺乏动态性。高校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积极心理理念为基础,重视发展性辅导: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教育实践载体,把心理教育与素质提升、成长规划有机融合;培育特色项目,构建“知情意行”四维活动体系;打造“基于优势”的心理素质提升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心理品质对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积极取向有着重要影响,并为个体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1]教会学生避免心理疾病和走出心理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教会学生获得幸福,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2]作为一个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发展、预防和干预三个部分,只有将三个部分的工作协调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不少高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积极心理理念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索与科学研究,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待探究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层次性

从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方面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是大一入学开设,内容涉及到新生适应、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对新生有良好的指引作用。但是课时少、课程内容有限,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浅尝辄止,而且这样的时间安排难以满足高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从课程评价来看,鉴于心理状态的内隐性,对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考虑学生知情意的发展。目前很多心理健康课通过课堂考勤、期末课程论文进行评价,难以体现出学生心理的完善和发展,也不能激励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将课程评价融入教学过程,解决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样评价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及载体相对单一、实效性差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及载体较为单一,主要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辅以一些心理咨询、讲座等心理教育活动。就课堂教学来说,部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常常就几个“老生常谈”的心理问题长篇大论地讲授,学生的分享和体验性差,导致学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内化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 而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弱。许多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也配备了相关的专业教师,但这些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往往不高,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活动多集中在讲座、测试、影片赏析、户外游戏等形式,真正的高质量及对学生有启发性的活动不多, 这类心理活动往往参与的人数不多,而且是短期性开展, 因此收效不大。

(三)心理健康评价体系滞后,缺乏动态性

目前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往往通过入学初的新生心理测验,采用的量表一般为SCL-90、16PF、大学生人格问卷等,据此结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学生的心理状态,但不可否认测试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受测验当时情绪状态、身体状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个动态过程,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变化。高校要探索建立基于“优势”的评价和预防体系,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引入对学生的性格优势的诊断评估,发现并且激发每个学生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来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3]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立足教育对象全体化、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样化的目标,以积极心理理念为基础,立足主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以多种活动方式为载体,努力形成咨询、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一)以发展为中心,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由于偏重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干预,使得当前心理工作重心仍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大部分学生的发展需求得不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惠及面太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积极心理理念的宣传和滲透,创新教育实践载体,把心理教育与素质提升、成长规划有机融为一体。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发展咨询,逐步完善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由重障碍、重矫正的辅导模式转变为重发展、重预防的辅导模式,由服务于少数人转为面向多数人,由关注现实问题转向关注未来发展问题。[4]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立足当下“互联网+”的热潮和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高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这一平台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对学生的咨询指导。整合线上及线下资源,如打造线上“心灵成长”微课配合线下相关主题的工作坊,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提升,学用结合。线上“心灵成长”微课拓宽学生视野,带领学生了解、认同并接受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线下开展丰富多样的发展性心理辅导与活动,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学会“悦纳自己”“欣赏别人”。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打造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人力保障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梯队衔接、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人力保障。学院领导、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的接受及认同,并在工作生活中践行积极心理学,提升自身的积极能量和积极品质。另外,要注重发掘朋辈资源,建立互助模式。建立朋辈互助中心,给朋辈互助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尤其是心理组织的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加强培训和指导,使朋辈互助成为一条践行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渠道,由心理帮扶变为心理互助,进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二)创新教育实践载体,把心理教育与素质提升、成长规划有机融合

依托“校院班舍”四级平台,利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及学院公益活动等载体,积极推动心理教育与素质提升、成长规划有机融合,坚持活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以第一课堂为主要载体,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心理需要,分年级分阶段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增设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同时,立足第二课堂,拓展、延伸、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学生为研讨主体开展心理活动,如组织开展“心理剧大赛”“心理沙龙”“心理读书会”等活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集阵地建设、队伍培养、载体挖掘于一体,拓宽心理健康渠道,培育特色心理活动项目,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提升,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

(三)培育特色项目,构建“知情意行”四维活动体系

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出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重点打造线上“心灵成长”微课和线下工作坊等特色活动项目。“心灵成长”微课拓宽学生视野,带领学生了解、认同并接受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实现“知”与“情”的目标;同时,线下工作坊重视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生命故事,引导学生说出问题,在对话和解构的过程中将问题外化,通过故事改写实现自我认同的再建构。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积极心理学,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生活,以积极代替消极,以优势拉动劣势,围绕“知情意行”科学构建四维活动体系,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由表及里的深度拓展和由内而外的显性发展。

(四)打造基于“优势”的心理素质提升平台

依托学校的公益组织、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资源,借助勤工助学岗位,形成基于“优势”的心理素质提升平台,发挥这些资源在心育中的特殊功能。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或从事义工、参加公益活动,塑造学生善良、利他、感恩的积极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道德感;针对贫困生群体进行精神激励,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岗位鍛炼中感受自身价值,提升自身能力,并提升回馈社会的能力和意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亮,刘美丹,王勇,马永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16(7):120-121.

[2] 黄建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湖南社会科学,2014(4):248.

[3] 李笑燃,陈中永,段兴华.论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27 (9) :9-12 .

[4] 冯春,辛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DPI 三维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