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018-09-04 14:08陈沿蓉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林业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陈沿蓉

摘 要:如何把握林业建设和山区农村发展之间的平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引用详细数据阐述了林业建设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并简要探讨了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随后从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林业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概念阐述

(一)林业建设

林业建设,狭义上就是指林业基建工程;广义上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和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以创造优质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对受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一类人类活动,具有长远性、公益性和戰略性。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护、森林火灾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就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考虑未来,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作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强调发展的持续性,追求发展的协调性。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二、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探讨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林业建设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1.优化生态环境

第一,林业资源增长迅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加快了林业建设步伐,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多项重点工程,掀起了绿化造林的高潮,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四川属全国第二大林区,森林资源富集。全省林地面积2406.07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9.5%,居全国第3位。森林面积1792.75万公顷,居全国第4位。森林蓄积17.5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森林覆盖率36.88%。随着森林植被的增加,四川省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大幅降低,水土流失的现象得以控制,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2.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林业建设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增长。据四川省政府报告,自2008年以来,第一产业稳步提升,以宜宾市为例,截至2016年末,该市林业产业基地达50万公顷,竹产业、木材加工业、生态旅游业、野生动物繁育、特色经济产业共同发展,林业企业超过1000个,市值达到16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450元,对比“十一五”期末实现翻倍增长,大大增加了山区农民的收入。随着六大工程的实施,山区农民获得的退耕还林工程补偿丰厚,另外,经济林项目对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拓宽就业机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促进社会发展

一方面,林业建设增加了山区农民的就业机会。退耕还林工程和公益林建设将村民从繁重的农业活动中解放了出来,外出打工现象普遍,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素质。另一方面,林业建设还强化了山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生态旅游业促进了山区林道建设,生态扶贫项目改善了山区农村的水利条件,等等。另外,电线电表的改造换新、农村沼气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乡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二)林业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相互制约

1.农村发展对林业建设的制约

第一,经济增长势必会加速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实际上,开发森林资源在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付出了毁林挖矿、破坏森林的代价,而且遭到破坏的林业资源难以快速恢复。第二,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过于粗放,加剧了石漠化。资源消耗加上人为破坏,导致岩层裸露、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第三,大幅增长的人类活动威胁了生物多样性。多数农户认为近年来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减少。森林破坏、偷猎盗猎,再加上监督管理缺乏,严重威胁了当地野生动物的生存。

2.林业建设对农村发展的制约

第一,林业建设在创造巨大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会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做出限制。目前,四川省限额采伐制度非常严格,大范围大面积采伐公益林的现象已经杜绝,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农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第二,以保护为核心的林业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产业发展造成了影响。四川省林业产业投资少、规模小、效益低,对农民增收帮助有限,缺乏突出的核心增长点。

3.原因分析

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矛盾,而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理位置看,山区交通闭塞、人民贫困,发展观念较为落后。从资源总量看,人口增长加大了环境压力,人均资源有限,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从产业结构看,产业体系仍未形成,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缺乏竞争力。从发展能力看,教育水平的落后和资本力量的薄弱,共同导致了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从基层管理水平看,森林管理不到位导致环境破坏,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协调性,阻碍了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化。从政策环境来看,山区农村缺乏政策保障,后顾之忧未得到解决。

三、协调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模式探索

1.林业经济驱动模式

以林业资源为基础,并发挥其优势,将林业经济作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对于生态公益林,政府可以适当放宽开发利用的限制,在保护森林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妥善经营。我们可以采用林粮模式(在生态公益林下种植粮食,比如松柏——油菜、核桃——绿豆、柑橘——黄豆),林油模式(在生态公益林下种植油料作物,比如枣树——油菜、板栗——花生),林药模式(在尚未郁闭的林下种植耐阴药材,比如枇杷——益母草、马尾松——黄连),林菜模式(在生态公益林下种植蔬菜,比如湿地松——南瓜、马尾松——蘑菇),还可以实行林下养殖,在生态公益林中放养和圈养鸡、鸭、兔等家禽家畜。

2.生态恢复与保护模式

在植被恢复方面,对于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封山育林,以接近自然演替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坡度较大、土层较浅的地段,可以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恢复植被;坡度较小、土层较深的地段,可以采用农林复合的模式。

在经济林生态经营方面,实施分层经营模式,划分高层,中层,低层三个林带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客多受一个底层保护层),其中,高层林带可选择松、柏、杉、枫香等树种,中层林带可选择核桃、油茶、枇杷、银杏等树种,低层林带可选择桃、梨、杏等树种。

3.生态服务市场化模式

在提供森林生态服务的过程中,强化市场扮演的角色,将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以生态保护为主导理念,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做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兼顾退耕还林还草,按照生态化布局——精细化建设——个性化开发——针对性策划的思路,完善生态旅游的市场运作。

4.特色产业模式

寻找林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打造特色产业,是带动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特色产业,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揮资源优势,第一,建立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引导山区农民树立品牌意识,围绕优势产品抢占高端市场。第三,扶持产业龙头,招商引资,加强林业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实现小群体与大市场对接,帮助农民增收。

(二)政策建议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受制于艰苦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完善交通建设,达成“村村通公路”的基本目标。第二,解决村民的生活燃料问题,鼓励在居舍周围造薪炭林,并强化水、电、沼气等新能源的使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森林资源被当做薪炭消耗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第三,完善水利设施,优化灌溉技术。

2.兴办绿色产业

山去农村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兴办绿色产业,将丰富的林业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当地政府需要配以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财政、金融、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比如实施税费减免、财政转移支付、提供技术支持等,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提高生活质量。

3.推动生态补偿市场化

在林业建设工程中,生态补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补偿已经对山区农民的脱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还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需要重视生态补偿体系的完善,建立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对因林业建设工程获益的电力、旅游、矿业部门,对江河下游发达地区收取生态补偿金,建立碳汇交易平台,促进林业建设的良性发展。

结语

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要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在林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上,以林业经济为驱动,兼顾生态恢复与保护,推动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进程,打造特色产业模式;在政策制定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兴办绿色产业,并推动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同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修升. 林业生态修复对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7.

[2] 金旻. 湘西自治州林业建设与山区发展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 李永清.探究林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3(07):269.

猜你喜欢
林业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浅谈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陕北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