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遍遐荒:民国时期刘介民族教育思想探析

2018-09-04 14:08谢秋妮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

谢秋妮

摘 要:刘介是广西民族文化研究的先驱。他的民族教育思想前后经历二十余载,历经萌芽、奠基、形成三个阶段。刘介追求民族平等,主张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是广西最早系统论述民族教育问题并积极推行特种教育实践的教育家,对广西民族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关键词:刘介;教育思想;特种教育

刘介(1890-1967),字锡蕃,广西永福人。父亲刘应侯是私塾先生,刘介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1910年,刘介从广西省立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在罗城县府总务任职科员。此后,刘介开始投身于教育一线,先后在罗城小学、柳州中学担任教师,后历任庆远中学、梧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广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自此,刘介在广西教育界声名鹊起。他还担任过《教育日报》总编辑、广西省长公署视学员、广西省政府秘书以及三江、庆元、融县三县县长和广西特种师资训练所所長。解放之后,广西省人民政府委任刘介为桂岭师范学校校长。1954年起,他还先后担任了广西通志馆副馆长、广西政协常务委员等要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刘介不幸被“挟嫌报复”者杀害 。

一、刘介民族教育思想的来源与脉络

刘介一生致力于民族教育和民族研究,他的民族教育思想既源于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深切了解和同情,又与他对“三民主义”的诚笃信仰息息相关,具有深厚的感情积淀和思想基础。

(一)思想来源

刘介坚信教育兴国,这一信念主要源于他对教育现实的分析。晚清以降,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图存之路。梁启超、严复等近代学人,曾试图利用教育培养社会新民,梁启超曾高呼“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严复提出“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的教育观更成为了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纲领性口号。蔡元培认为“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他们都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培养良好个人的重要途径,“教育救国”是救亡图存的利器,教育才是国家转贫弱为富强的根本。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认为教育落后造成了社会的腐败闭塞,他们在“拥护民主”的口号指引下开展平民教育运动,要使更多的人都能受到民主与科学的熏陶。

刘介在反思近代历史时认为,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教育是思想启蒙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民主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认知,贯彻平等的民族观,民主观念就会通过思想传递给公众。因此,在新桂系的支持下,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刘介开始从教育方面着手研究改造广西特种部族社会。

(二)思想脉络

1、萌芽阶段

1911年,刘介“步行苗山,一觇其生活风俗状态”,遂“以月之假期,出罗北之三防,而下江,而丙妹,而怀远,然后道融以还罗。以其所得,笔之于册,旋刊其大概于省《教育报》”。可见,民国元年以前,刘介就已亲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并有相关成果发表于报端。这一时期,他开始对苗、瑶等少数民族有所关注和研究,开始萌发民族教育的理解,领悟到民族教育在救穷救愚中的重要作用。在近代广西,能真正出于此种考察目的而远涉深山老林进行实地考察,并将考察成果加以研究发表的学人,刘介当之无愧为广西第一人。

2、奠基阶段

1924年,刘介出任三江县县长,更为其继续从事少数民族文化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便利。刘介认为少数民族的落后责在政府,他将研究成果集成《苗荒小纪》,并在本书末附录《整顿苗荒意见书》,提出12条关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意见,刘介认为针对落后民族应当“设立师范讲习所,择苗民及汉民优秀分子教之,以培教才。” 后来,刘介又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1934年,他在《岭表纪蛮》中向当局条陈“治蛮刍议”33条,再次强调推行“特别教育”的重要性。刘介提出“特别教育”观念与培养少数民族师资的想法,为十年后新桂系当局支持成立广西特种师资训练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形成阶段

1935年1月,在新桂系当局的支持下,广西特种师资训练所成立。1935年9月3日,刘介继任所长。所谓“特种教育”,是由于“广西省政府为改造其社会,适应其需求,达到政权统一及同化合作起见,特创制此种教育,而实施于全省的特族社会,因其自为体系,而别于普通教育之外,故以此为名。” 本着“以苗瑶化苗瑶”的开化原则,刘介将特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立专门机构招徕特族青年进行异地培训,通过改造个人以改造特族社会,进而推动了广西特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在推进特种教育的过程中,刘介的民族教育思想得以形成并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刘介民族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刘介出任广西特种教育师资训练所所长之后,他的“特别教育”主张终于得到了实施。尽管刘介当时关于“特别教育”的思想是基于“党主义之鼓吹”,是站在国民党政府同化少数民族的立场,但其实质却是对少数民族“忏悔而深爱之,怜悯而提挈之,使其与国人绝对平等” 。

(一)推行苗瑶教育

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刘介独自深入桂北民族地区考察,“予入苗山,所见小儿无裤者,十居其二;卧榻无衾褥者,十居其六;衣服褴褛者,十居其九!” 刘介对特种部族的悲惨生活感触深刻,从中也体会到了特种部族“勤劳俭朴,服从敢死”的优良品质。刘介认为“旅行苗地者,如游上古部落之社会,又若置身异国焉,同为国民,同为省民,其文野之不同如此。此则数千年来政府漠视同化之关系,而放弃其职责之咎也。” 刘介写成的论文和专著对新桂系当局的时政影响很大。1928年5月,新桂系在《广西省今后教育改进计划大纲》中提出“凡苗瑶等族非普通学校所能适应者,当有特殊教育以救济之。苗瑶教育均当早日分别筹设。 ”由此,广西率先实施了“苗瑶教育”。新桂系当局开始兴办瑶民学校的尝试,通令苗瑶聚居之县都要创办苗瑶基础学校,而主持这一化瑶计划的负责人正是刘介。

(二)实施特种教育

1932年春,桂北瑶民起义爆发后,新桂系当局意识到“开化”苗瑶的紧迫性,加紧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特种教育。1933年,为了“促进特种文化,统一民族意志”,广西教育厅组织特种部族教育委员会聘刘介担任委员,拟定实施方案,策划推进特种教育的进展。在特种部族村落较为集中的地区,“大致每一村保,其学童达到三十以上之名额,限设国民学校一所”。 同时,“居民散处三里以上,或山川阻隔不便集中施教者,可酌量设立分校” 。至此,刘介最早呼吁的“特别教育”逐渐由初期的发端而渐行进展。

1932年以前,广西少数民族区域仅有私塾48所。到1937年上半年统计,全省219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乡,共1026个村,已设立中心基础学校36所,教学分部5所,国民基础学校610所,分校37所。1941年学校发展到727所。 随着特种部族教育的推广,急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1934年,在刘介的提议下,省政府开始筹划设立广西省立特种师资训练所以培养特种部族教育师资。

(三)培养特种教育师资

为了解决特种学校师资问题,1935年1月,广西特种师资训练所成立,这是西南地区创办最早的民族师范学校。广西特种师资训练所下设教导处、事务处、军训处等部门分管学校日常事务,还设立有专门委员会:学生日常生活指导委员、各科讲义编审委员会、学生回籍服务指导委员会、公民训练委员会、特种部族研究会、假期教员考察团、员生同乐会以及特区文化推动委员会等部门。

从教学组织来看,广西特种师资训练所基于特族学生的实际而设置具有各种特殊教育功能的部门,这是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传播先进的新知,促使特族落后的社会旧俗在潜移默化中被自然改造,也使得训练所的工作范围突破学校的限制推及全省特族社会。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须进行升降旗、纪念周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现了刘介运用教育手段向特种部族传播新桂系的政治主张,培养忠实于当局的特族“新民”,为新桂系当局整合和掌控特种部族社会服务。从培养目标来看,“提高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形态”、“破除种族界限”、“统一民族意志”、“促进生产技术” 等等。可见,特种教育的中心思想不仅为了实现政治上的同化,还从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对特族社会进行全面改造,促进新桂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建设,进而完成“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政治目的。

(四)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兼施并重

“本省的特种部族,分布达六一县之广,共有三十二万余人,学龄儿童有五万余人,失学成人近十万人。” 鉴于特种部族中失学成人是失学儿童人数的两倍,刘介认识到建设国家的未来需要依靠儿童,建设当下国家则需要依靠现时的青壮年,因此必须采取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并重的方法来推广特种教育。早期,刘介主要是兴办小学,推广基础教育,后期加紧推行国民教育。基础教育是幼龄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课程大纲分为乡土概况、本省建设、民族历史与现状、世界大势等四大单元。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情感教育进行性格上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社会“新民”。与之相对应的是针对成人阶段的国民教育,成人教育课程大纲分为乡土概况与社会建设,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大势两大单元。这个阶段,成人教育更加注重培养科学意识与理性思维,提高培养特种部族的理解力,逐步给特种部族灌输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刘介推行的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并重的方式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有助于培养儿童成为未来的主人,培养成人及时成为国家现时的栋梁。国民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辅相成,将特族团结到中华民族的旗帜下,对广西建设和当时的全民族抗战都是非常及时的。

三、刘介民族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刘介的民族教育思想在特种部族地区的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时代的局限,他的民族教育思想具有同化性、实用性、强制性等特点,对广西民族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一)刘介民族教育的特点

1、同化性

民国时期,民族危机日盛,学界推行的“新民”思想逐渐占据社会主流,刘介在进行民族调查过程中特别关注广西特种部族的思想意识状况,深知特族社会里民族隔阂之深。刘介认为特种部族的民族意识极其薄弱,“如信仰主义、拥护领袖、团结民族、抵抗外侮,及纳税当兵,遵守法纪、踊跃公益、行驶四权。地方自治种种,皆为特族所不经意,甚或顽强反对者。” 特种部族并非缺乏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而是为躲避压迫逃入深山,“即为不愿妥协,而负隅自固之计。” 可知,歧视与压迫削弱了特种部族的民族意识,高压的民族政策更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抗,只有通过教育同化的方式,才能增进彼此间的对民族问题的了解,促进民族之间的沟通和团结。

2、实用性

“特种教育”面向广西特种部族群体,凡是“特种部族”里的适学青年,一律实行免费入学,促使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特族民众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特种教育”不仅重视理论教育,而且重视社会实践教育,“利用学校,联络农村父老,改进农业,修治水利,建筑道路,进行农村建设”。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各民族间在社会活动中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意识。“特种部族教育”培养出来的民族人才能习得知识,训练品德修养,收获实用本领。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迅速适应各项社会工作的需要。

3、强制性

由于当时广西特族地区社会秩序不稳定,特种部族不通汉语,不识文字,无教无养,极度缺乏教育意识,采取强制性入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特种教育中,特别注重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注重传授保家卫国的国家意识,增强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念。以前特种部族最反对的就是当兵与纳粮,通过推行特种教育,特族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组织能力均有所改变和提高。“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新桂系当局号召紧急征兵,特族受教者纷纷转变以往不服兵役的态度积极参军,可见其思想的进步。仅两个月时间新桂系军阀就擴充了4个军、48个团的士兵,特种教育的推行功莫大焉。

(二)刘介民族教育的影响

1、改善广西政治状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广西实行较为开明的政策,享有“模范省”之称。刘介利用新桂系在广西新政的有利契机将特种教育构想由理论成为了现实,也促使新桂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特种部族社会的全方位控制。特种部族长期与世隔绝,处于社会的边缘。为了解决实施特种教育政治上的困难,新桂系当局对特族民户实行乡村编户,健全基层组织,基本结束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广西特种部族原始落后的蛮荒状态。政府政策通达,尤其对于推行特种教育,可以借助行政的力量推进,这不仅为新桂系的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新桂系政局的稳定。随着特种教育的推行,新桂系的意志深入到特族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众所接受。

2、促进广西民族教育的发展

刘介结合广西特种部族聚居的实情,回归本土化的探索和创造特种教育,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在普及特种部族教育中真正做到“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特种教育推行几年时间,广西的特族地区由过去几无教育的状况,一跃成为学校覆盖率高达70%以上的地区。同时,刘介还特别注重特种教育师资的培养,从特种师资训练所毕业的学生散布各个民族地区,成为推动民族教育进程的主力军。刘介设计和推行的特种教育改造,从苗瑶教育、特种教育、特种师资培训到国民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广西特种教育一度领先于当时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堪称西南地区民族教育的成功典范。

3、推进广西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民国以来,广西特种部族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民族变乱。究其原因是各民族相互了解较少,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催化剂,也是民族学校孜孜不倦加以栽培的一種意识。刘介主张运用教育手段,将新桂系当局的政治主张灌输给少数民族,并培养一支新型的民族教师队伍,通过教育途径化解矛盾。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即便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保障各个民族和族群享有同等的权利,一样能够拥有强大的向心力。 刘介推行特种部族教育之后,特种部族的教育资源不再被封建特权阶层所垄断,不仅拓宽特种部族的受教育面,而且改善广西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的身心朝着有利于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结语

刘介是近代以来广西第一位大规模推行民族教育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特种教育的施政方针,将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在一起,促使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倾力推行特种教育。不仅在特种部族地区普及教育,改良社会风俗,还提高了新桂系政府整合与控制特种部族社会的能力。尽管主观上是为了统治广西少数民族以及强化其在广西统治,但是客观上却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尽管刘介在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界对刘介民族教育思想了解的人并不多。本文期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刘介民族教育思想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1967年7月24日,刘介被“挟嫌报复”者蔡振华枪杀,1982年4月29日蔡振华被处决.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2)刑判字第4号》.

[2]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三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严复.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 刘介.苗荒小纪[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6] 刘介.岭表纪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8]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9] 刘介.广西特种教育[Z].桂林: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1940.

[10] 李彦福.广西教育史料[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1] 刘介.广西边疆教育之回顾与前瞻[J].广西教育,1947(1).

[12] 李绍雄.国民教育实施[M].桂林:广西史地学社,1936.

[13] 第四集团军政训处.乡村工作须知[Z].,1937.

[14] 卢显能.国民基础教育实施法[Z].南宁:广西教育厅,1941.

[10] 苏希洵.广西教育概况[Z].南宁:广西省教育厅,1941.

[11] 刘介.广西特种教育[Z].桂林: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1940.

[12] 刘介.广西特种教育[Z].桂林: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1940.

[13] 广西新教育之观感[Z].南宁: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1936.

[14] 李天雪.义务教育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构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6).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论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嵇康教育思想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秋瑾研究述评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