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佛系”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现象

2018-09-04 14:08王姿懿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网络语言佛系

王姿懿

摘 要:2017年岁末,“佛系”这一词语突然刷遍朋友圈,成为继“油腻”、“90后秃顶”、“90后养生”后的又一流行词语。“佛系”所代表的随意将就的人生观从生命价值层面来看明显是一种精神鸦片,它减弱了人们本应该形成的独立、自主和向上的积极力量。青年人应该自强不息,充满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也要有信心对时代负责。

关键词:网络语言;青年群体;“佛系”

2017年岁末,“佛系”一词突然刷遍朋友圈,成为继“油腻”、“90后秃顶”、“90后养生”后的又一流行词语。“佛系”在百度词条的定义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这一现象。反观现实社会,这种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处世观好似为在各种相对困难的生活环境中摸爬滚打、背负压力的人们开了一份“济世良药”,以一种自嘲妥协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无奈,获得心灵上的片刻安慰。同时,这一生活态度也在部分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群体得到认可甚至形成一种流行。

但是这种随意将就的人生观从生命价值层面来看明显是一种精神鸦片,它减弱了人们本应该形成的独立、自主和向上的积极力量,特别是对青年人来说,这种妥协思想的出现十分不利于青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和完善。因此,在“佛系”处世观占据朋友圈半壁江山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也开始出现,衍生出了“不妥协,不讲究”的“道系”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儒系”等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与“佛系”这种游戏消极的思想进行对抗。中国青年报从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这一角度对“佛系”现象进行了分析,“一个人的行为与先前对自我的积极正面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产生不舒适感。为了缓解不舒适,人们需要采取方法去化解这种失调,很多人采取消极回应的做法。”

首先需要分析的是,这种消极逃避的“佛系”心理为何会被许多青年人接受。客观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前进突破都需要高精尖人才,青年人要想在社会获得认同感和价值感,就必须具备优良的自身条件,例如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社会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人类的竞争关系不断加剧,时代对社会参与者的各方面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也使得青年人的压力不断加大,所以,青年人的社会生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压力。人们在面对压力时难免会产生抵抗情緒,抵抗情绪的表达方式不同,可能是激进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种“佛系”心理便是一种典型的消极抵抗方式。主观方面,戴长澜在“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中指出一个突出现象:心理抗挫能力弱。90后相比80后、70后来说,自我意识明显加强,适当的自我意识是正确并且需要的,是自尊和自爱的体现,但是部分90后由于自我意识过强,过度注意他人及周围环境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容易产生虚荣心,“佛系”心理也是一种虚荣心的体现,当面对困难时不想迎难而上,又不想让他人对自己产生不思进取的负面评价,便用“佛系”这样一个看似超然淡泊的态度对付过去,其实,这是对自身成长的欺骗。

其次,从文化历史角度看,网络上对“佛系”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正确呢,答案是不正确的。从佛教哲学来看,“佛系”这一词语所代表的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佛学在哲学观中的本质含义、真正含义。《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提到,“佛教的反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是要人们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与儒家的成圣成贤、道家的成至人成真人一样,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而佛家的诸佛平等境界与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忱,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憨山大师梦游全集》中说,“舍人道无以立佛法”。由此可见,佛教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始终是以人为核心的,她就根本而言是希望通过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培养高尚人格的目的,她教育人们怀着饱满的热情和慈悲的情怀来关心这个世界,是一种积极而且有力量的哲学。

“佛系”处世观中所谓的随意和不计较只是粘了一点佛教思想的皮毛。佛教哲学确实提出,要以双遣对破等解构的方法来消解心灵上的执着,使人知其限制,自虚其心,自空其说,以求容纳别人。但她的本质目的和儒家之“诚恕”、道之“齐物”是一样的,这不单单是个体修养身心的方法,也是现代社会共存互尊的必须,是对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是与所谓“佛系”观中,事不关己的麻木心态相对立的。佛家意欲劝导人们养成一种包容的性格,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而“佛系”的得过且过其实是一种自私而且不健康的逃避心理。佛教让人们反观自己心灵的无明,拓阔自己的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见中超脱出来,使自己日进于高明之境,而不为无明所缚。

禅宗主张,在实际的人生中才有涅槃(自由),在涅槃中才有实际的人生。在很多古人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这种禅宗的思想,苏东坡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范仲淹也在《岳阳楼记》中感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满怀着积极济世的热情,在遇到挫折时也可以一种洒脱豁达的心态看待,不消极,不颓废。包括王维,一个笃信佛教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宦海浮沉并没有打击到他对人生的兴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水相伴,他依然觉得生活充满味道。这才是一种丰富健康的人生观,而不是“佛系”观点中面对困难一味地抱怨和妥协。

最后回到具体的方法论,“佛系”观念中浸泡的巨婴式“佛系青年”自然是我们应该反对的,那反观现世,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青年呢?我认为,我们应作“刚健有为”的青年。“刚健有为”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题内容之一。张岱年将它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首项内容。《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这样定义,“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基本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孔子就已经提出过刚健有为的思想。他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便是其生动写照。在孔子心目中,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这一思想精神在古老而又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涤荡洗练,已经像一种遗传基因一样浓厚地流淌在中国历代文人的血液中,不可磨灭。从《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到《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再到《史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从战国时屈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南宋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包括在苏轼等人的诗词中,虽然有明显的禅宗类型的豁达思想,但也没有缺失刚健有为的力量感,没有脱离社会责任感和“大丈夫”的气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便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的士人情怀。这种自古而来的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革新品质。

刚健有为也是自强不息,是一种革新精神的体现,《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当今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下,变新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突破,让这个社会在新生力量的滋养下不断绽放新的活力。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也应该充满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也要有信心对时代负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刚健有为是一种坚持独立人格、保持自尊自重的思想体现。“刚健有为”的人格追求让这个世界更加丰盛和阳光。

我相信,佛系”妥协只是部分人在部分时间出现的消极情绪,流淌在中国青年人血液中的“刚健有为”思想最终会使我们发现,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港口可以为你遮蔽所有的风雨。最好的办法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力量,积极正面地和挫折、黑暗做斗争。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佛系”处世观就像是一件破旧的袈裟,她不能带来任何保护,只会使披戴她的人显得懦弱无能,我们接受“佛系”这种负面处世观的出现和流行,但是必须及时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反思她出现的原因。是的,一切思想都有她出现的理由,但是,从个人到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各类流行思想,加以思考批判并且进行选择或舍弃的责任感。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永远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最原始的动力,每一位青年人都应该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和问题,并且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战胜每一块儿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一个健康的时代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年轻的声音,不能缺少任何一份青年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之殷.没有坚守的信条 佛系步入称之为懒系.[N].中国青年报,2017-12-19(2)

[2]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七[Z]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网络语言佛系
法系妈&佛系爸
“佛系”掩盖了什么?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