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榕江县俾吊岑村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2018-09-04 14:08张林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民俗文化服饰

张林

摘 要:民俗文化,一个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响应团中央“大学生三下乡”的号召,我带队深入贵州省榕江县俾吊岑村开展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黔东南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传承即将遗失的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民俗文化;侗歌;服饰;建筑;美食;传承保护

本次实践旨在关注俾吊岑村的人文情怀、民族文化,并且呼吁社会各界加入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队伍中去,用实际行动践行当代大学生志愿奉献精神,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汗水与笑容传达青春中国一代的博爱精神。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贵州省榕江县俾吊岑村学生、村长、村支书、空巢老人、民间艺术家共67名。

(二)方法:

①文献调查: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了解侗族的民俗文化等理论性内容。

②实地调研:主要通过在实地对相关的人员进行访谈,进行定性采访,根据调查目的确立访谈对象,提前制订好访谈问题及访谈步骤,携带好访谈所需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

③资料整理:后期制作调研视频,整理事先查到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之后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整理成文字资料

二、调研背景

1.侗歌背景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1986年10月,侗族大歌演唱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就已“轰动巴黎,震撼欧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全面冲击。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趋势和濒临失传危机的尴尬局面。

2.侗服背景

侗族的民族服饰图案简洁,色彩丰富,彰显出浓烈的民族特色。据资料显示,在榕江、从江现在的232个村中,完全不穿民族服饰的有48个,在一个村中,穿戴侗族服饰的人不到30%。虽然许多家庭仍保留着侗族服装,但只在逢年过节或重大节日时才穿着。

3.侗族建筑

2006年5月20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地区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处苗岭南麓,溪流遍地,沟壑纵横,流水淙淙。当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于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几乎都建干阑式吊脚楼。楼下作猪牛圈,楼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区盛产杉木,民居建筑体积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

三、调研过程与结果

1.侗歌文化调研:

在俾吊岑村生活的十几天里,实践团成员们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在老一辈人中70%以上都会唱侗歌,而且他们敢唱,乐意唱,并且每天晚上都有老人在山顶上唱歌。而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年人会唱。至于20岁以下的年轻人却极少有人会唱,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在我们所接触到的60多位孩子中,男生无一人会唱侗歌,女生仅有5人会唱。2017年7月24日,实践团成员们特地拜访了村寨中唯一一位会写侗歌的老人---吴元华。在和吴元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侗语没有文字记载,侗歌多用汉字记录,再由歌者使用侗语唱出。侗歌多为“口传心授”,唱者既可以沿用老一辈人的唱法,也可以自由发挥。侗歌大体分为拦路歌、喊门歌、劝酒歌、情歌。其中情歌是用一唱一还的方式来演唱。

2.服饰文化调研:

在所接触到的60多位孩子中女生大都有自己的侗服,而男生却无一人有属于自己的侗服。为了更好地了解侗服生存现状,2017年7月25日下午,实践团拜访了当地一位有着制作侗族传统服饰二十多年经验的老奶奶——吴松环。她当场裁剪布料展示制作过程,侗族服装由一整块布裁剪为四片再缝制而成,一天时间只能做好一件衣服,颜色多为黑、白、蓝。黑色夹棉,多在冬季穿,蓝白多在夏季穿。我们从吴奶奶那里了解到以前制作衣服的布料都是自纺、自织、自染,染料是从自家种植的靛蓝中提取出,太阳强烈时一天染两次,反复染晒10天左右,完工之后不褪色。

3.建筑文化调研: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寨子的建筑风格,我们特地拜访了一位具有多年建筑经验的大爷---吴文泽。在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这种房屋多为三层,底层用来关养牲畜、堆放柴草杂物;中间一层用来住人休息之所;最上层是用来招待客人住的地方。房屋的建筑用材主要是杉木,就地取材、质量好、防腐、防虫,是建筑的优质材料。房屋除屋顶外,一般是纯木结构,修建时不用钉子,多用椽子、榫卯结合在一起。与以前相比,现在村子里建新房都是从外面雇人,村子里会建房子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现在一些新建的房屋第一层楼多是钢筋水泥建造,二楼是标准的侗族风格的建筑。

4.饮食文化调研:

侗族饮食文化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尤以酸辣著称。2017年7月25日早9点,在俾吊村村长盛情邀请下,实践团成员们品尝了当地的美食——三色米饭,它是由三种颜色的糯米搭配而成。其中,黑颜色糯米是将白糯米放进杨桐树叶的汁配井水浸泡,浸泡时间不少于5个小时了;黄糯米则需用黄花根的汁配山泉浸泡,浸泡时间不少于五个小时。一切就绪后,下层黄糯米和黑糯米各占半壁江山,白糯米放于最上层,蒸一到两个小时,即可食用,色澤艳丽,味道极佳。值得一提的是,黑糯米是在蒸的过程中才会慢慢显出黑色,它也是当地二月二必做的一道美食。当天下午,当地村民还特地为志愿者们送来自家腌制的肉和鱼,将猪肉或鱼洗净后先用盐腌制一个晚上,隔日再用以辣椒、花椒、生糯米等调料混成的腌料涂抹均匀后即可放入干净的木缸中进行腌制,腌制过程中需用重石给予压力,腌制约一年后即可食用,香辣酸甜,鲜嫩味美。

四、调研分析

1.侗歌文化调研分析

①要研究侗歌,首先要了解俾吊岑村人民的生活及生产水平。许多青年人为了赚钱给子女读书、改善生活条件,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便把孩子带到外地读书,普通话代替侗语成为主要交流语言。在本应该会唱侗歌的年纪却因为父母或离开村寨而无法学会。

②歌师:专业歌师的不断逝世,健在歌师年事已高,很难激情歌词。核心人物逐年减少,严重影响侗歌传承。

③外来文化:侗歌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方能成才,许多年轻人不爱唱侗歌。时髦的流行音乐冲击着本民族固有的歌曲,刺激着追求前卫的年轻人。甚至有孩子说侗歌太难听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侗歌提不起兴趣甚至漠视。

④节日:民俗節日的不断消亡,侗歌缺少了表演的舞台。

2.服饰文化调研分析

①侗族传统服饰体现了本民族内涵品格,在传播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因子来丰富发展自己。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使得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村寨的各个角落,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传统侗族服饰制作工艺逐渐失传。

②在大力推进经济改革的条件下,政府未能及时地制定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鼓励并扶持具有纺织工艺的人继续进行纺织行为。侗服制作者和政府没有充分地意识到非物质文化的宝贵。

③男生很少穿侗服,除了村寨里会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还有就是他们大多外出打工,穿侗服不适合工作,因此时间一长侗服便没了。许多人便不再选择请人制作或者购买侗服。大机器的生产严重地威胁到了传统手工艺者的生存,越来越多的青年妇女选择外出务工而非跟长辈继承手艺,机器生产的衣服在价格上也比纯手工制作的衣服更便宜,许多传统侗服制作者生计受到威胁,他们也不愿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因此,侗服传承形势严峻。

3.建筑文化调研分析

①现代建筑元素渗入侗寨民居建筑:在现代文明与汉文化的冲击下,俾吊岑村村民新盖的房屋抛弃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一方面是因为所建房屋的地段不好,无法使用木材,只能用砖块堆砌,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过去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交通不发达,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侗族民居特色的建筑则慢慢地被冷落和消失。

②外界经济发展的诱惑,导致大量的侗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建筑技艺代代相传的模式被打破,而且侗族建筑技艺学好学精难度大、要求高,相比于传承本民族的技艺,他们更愿意外出打工挣钱,村子里没有年轻建筑工匠,仅存的老工匠无法将他们的建造技艺传承下去,侗族民居建筑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③侗寨纯木质结构的建筑长期保存难度很大,因为纯木质结构的建筑极容易受到风蚀和雨蚀而过早破落,而且侗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全木结构的建筑存在火灾隐患,侗族村寨的建筑正在由全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混结构过渡,这种变化无疑将引起侗寨建筑风格的改变,其建筑特色与建筑风格也将随之消失。

五、传承与保护措施

1.关于侗语

①侗语、侗歌走进课堂。侗歌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侗歌,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侗歌引进课堂,以教学的方式来传承保护侗歌。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侗语的魅力,增强其对本民族语言的自爱和自信,从而唤起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因此,一场别开生面的“侗语课”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展开了。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学生,也是老师。课后,许多孩子表示第一次感受到了当地语言的趣味并表示想要学更多的侗语,个别小孩子甚至想为志愿者们唱侗歌。

②依托民俗节日或者特定活动进行慰问演出,扩大宣传保护力度。搭建一个舞台,给听者以交流认识的机会,给演唱者以精神上的振奋、深深的自豪感。民族歌者只有为人尊敬,才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实践团成员们由此特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只为给她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会唱歌的孩子有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她们知道会唱侗歌是很有用的。

③建立师徒传承机制。在以往,侗歌大多是由父母传给孩子。而今,为了生存,俾吊岑村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从小唱歌的习惯也逐渐减少。如果能有会唱歌的长辈主动教孩子唱歌,何其幸也!文艺汇演上,两位当地的民间艺人主动要求以二胡伴奏演唱侗歌,引得台下孩子连连叫好。二人还当场表示想现场收徒,不希望自己的才能后继无人,希望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④实践团成员们就此会以纪录片视频. 镜头侧写等方式对外宣传,将山内的文化带给外界的人民,让外界的人民更好地了解黔东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希望可以促进当地商业、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侗歌更好地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2.关于服饰

①侗族传统服装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是因为传统侗服制作者的不断减少,但更重要的则是许多孩子不喜欢穿侗服。实践团成员们从小事做起,我们认为那些衣服是很漂亮的,对于那些接触到的孩子,我们都鼓励他们穿本民族的服装,而且渐渐地他们也都很喜欢穿侗服,传承和保护侗族民俗服饰的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

②实践团成员组织文艺汇演,挑选一批具有黔东南侗族特色的表演服装,希望能够以此来吸引寨子里村民的关注,提高他门对民族服饰的保护意识;把侗服制作过程制作成视频,以纪录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希望以此来吸引企业家对俾吊岑村的关注,关注民族服饰的发展空间,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使更多喜欢侗族传统服饰的人能够留下来。而精通纺织工艺的人在原有基础上做精做细,代代相传。

3.关于建筑

①侗族建筑蕴含着侗族千年的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产物,是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地方政府正确的引导和参与村寨建设,把建筑风格保存较完整的村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尽可能地保存建筑原有的功能和结构。对于正在变化的侗寨予以正确的引导。在这一点上俾吊岑村所在的当地政府就做的非常好,当地政府在经济上对建造符合要求的房屋进行援助。

②加强防火意识,侗寨传统建筑全是木质结构,且布局紧密,一旦发生火灾,全寨建筑都将化为灰烬。实践团成员们在学校给孩子们、村民讲解防火知识,消除火灾隐患,以预防火灾的出现。

③侗寨建筑造型独特,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培养侗族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在青年一代侗族中传承建筑技艺,培养专业的建筑师,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建筑风格。

④实践团成员们会将此制作成视频,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希望外界人们对俾吊岑村的关注,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对本民族建筑的传承保护意识。

六、调研总结

侗族文化是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侗族特点的文化。侗族应当立足于当下,重视传统民族文化。侗族人民也应注意增强继续发扬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民俗文化服饰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猜朝代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