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的逻辑解析

2018-09-04 14:08杨煜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

摘 要:政治认同的逻辑内涵在于公民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对国家、社会所在的政治系统运行状态一种认同的原则或底线,从这个角度而言,政治认同即为人们的政治共识。在现代社会中,政治认同的逻辑应当与公民需求相吻合,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感情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政治认同的逻辑也当如此。本文即以政治认同的逻辑为研究对象,对政治认同的逻辑解析展开分析。

关键词:政治认同;罗辑解析;利益认同

引言:根据现代政治理论观点,社会生活中人们自主观内心而出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归属即为政治认同,换而言之,政治认同即为社会公众对所属政治权利的一种信任,更是对社会政治价值的一种信仰。政治认同逻辑与人需求逻辑的吻合使得政治认同的逻辑也存在内在的顺序,即自利益认同,再到制度认同,最后到最高级的价值认同,在政治认同的三个层次之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三种不同层次的认同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一、政治认同层次

(一)利益认同

从本质而言,人的一切行为产生的原因都是出于对利益追逐,即每个人都是为某个目的达成而存在的,而非单纯受某个意识指使。以此为理论基础,人们对政治认同的开始,自然是始于当前政治系统对自身主观利益满足的程度。在政治学理论中,利益认同又被称之为能力认同或绩效认同,即在合法的范围内,政治制度或者意识形态,都是政治价值通过政治活动而传递出来的一种“应然”,能力或绩效则为与之相呼应的“实然”。民众之所以会对社会政治权力产生认同感,是因为政府作为社会中行使权力的主体既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保证社会分配的公平,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1]。

(二)制度认同

美国经济学家曾指出,制度即为社会运行的规则,是对民众相互关系设定的契约。从这个角度而言,制度主要是对社会中民众行为进行约束、规范和协调的规章或规则,是否能够得到延续和遵守,直接由民众对该制度的认可程度影响。因而,只有当公众对该种制度有足够的认可,公众才会选择信任这一制度,并遵守它,完成制度中所规定的各项义务和责任,对制度忠诚。制度认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人对其所属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肯定和归属感,民众对其产生认同,并支持这一制度的运行,离不开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即制度的合法性不仅仅要求其在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还要求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具备应有的合理性,将社会正义通过适当的程序加以保障。

(三)价值认同

现代政治学理论中,统治阶级要想取得社会成员的认同,需要与社会成员站在统一的共同政治价值基础上,取得民众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即对意识形态的认可。意识形态是现代政治体系中政治价值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或组织政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2]。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撑,更多的作用在于对政治合法性的论证。作为社会合法性资源结构中具有关键意义的基础构成,意识形态一方面为社会执政系统提供道义上合法性的解释,另一方面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认同感培养,从而从社会群众的层次提升对政治体系的价值认同,帮助政治权威的形成与强化。

二、不同层次政治认同的提升策略

(一)关注绩效的显著性

政府要提升政治认同,即需要对自身绩效加以关注。社会民众认可政府行使公众权利,究其根本是为了在政府的带领下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保证自身生活的基础。政府要得到并提升公众对自身执政的认同,首先应当积极发展社会经济,满足社会大众对物质的需求,并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从现实角度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在这个集体中获得的物质和利益也就越丰富,物质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越高,社会安定程度也就有所提升,对政治的认同程度自然也就有所提升。

(二)保证制度的合法性

制度的合法性通过制度的公平性和运行的规范性两个方面来表现。

所谓制度公正,即能满足民众按一定标准对制度进行的价值判断,让民众相信制度的公平和正义,愿意遵循或履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民众认可该制度的社会价值,即对自由、机会、收入、财富、尊重等多层次需求满足的平等分配。

所謂运行规范,即指我们常说的程序公正。从结构上而言,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体制与机制。体制是制度是实现的形式,机制是体制正常运转的方式;体制规定的内容是抽象的,原则化的,而机制则是运行总具体的,细化的部分,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3]。

(三)保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政治认同的理念基础在于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是对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的一种满足,这就要求意识形态一方面应当具备自身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应当具有普惠性。

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对民众主观心理判断的影响,当其内在逻辑和传播方式符合时下社会民众的主观期待时,民众对它的接受程度往往会有所提升。因而,在意识形态上,政党应当注意对民众基本情感需求的满足,例如公平和正义。

结语: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与人的思维顺序是存在客观联系的,与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是相互验证、相互吻合的。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排列顺序,也符合人们需求层次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即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要提升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首先应当保证他们能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共同体中获得利益,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政府应当为满足公民的需要作出一定的政绩,以此来获取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信任,进而提升公民对这一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并在利益认同和制度认同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形成对社会政治主流意识的价值观,进而形成并强化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 柴玲,尉建文.政治认同、政府信任与群体性事件——以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01):89-95.

[2] 郑建君.青年政治认同与国家稳定的关系: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作用——基于3323份有效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05):27-34.

[3] 侯月娟,郎劲松.镜像与观照:“90后”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政治认同构建——基于北京市9所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6):57-61.

[4] 蒲清平,赵楠,王婕.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政治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大数据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02):129-137.

作者简介:杨煜(1995年—),性别:女,籍贯:重庆市,单位:同济大学,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区治理,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内地新疆班“三史”课程的价值指向
中国农村:法治化环境、政治认同、社会治理关系研究
情感何以影响社会稳定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试论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及其培养
试论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