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底层人物”角度对比卡夫卡与鲁迅的文学作品

2018-09-04 14:08柳鸿如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卡夫卡人物形象鲁迅

摘 要:卡夫卡与鲁迅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其文学做品也有很多值得对比的方面。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末期,属于新旧交替,政治问题、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社会背景、家庭矛盾等都给他的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鲁迅生活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国家正面临民族威胁,处于分崩离析状态,看透了国民的麻木性,社会的黑暗面,通过自己的笔杆拯救国民的思想,他们的作品都能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让人感到莫名压抑和恐惧的画卷,笔下的人物也同样,在扭曲阴暗的世界里苟延残喘地活着,遭受压迫而无力反抗,逐渐形成了愚钝麻木、一味逃避的思想,仿佛在预演人类的明天,为人类的未来敲起警钟。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手法从二者的作品入手讨论两位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关键词:卡夫卡 鲁迅 人物形象 主题学

能将二者的作品中的小人物进行分析比较,循其共同点,总结不同之处。有一部分原因是二者共同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中,目睹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同时国家的存亡给二者相似的心灵触动等,这类人生经历影响了二者的笔下作品,有可比较的地方。以下从社会底层人物为线索进行比较文学分析。

一、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卡夫卡与鲁迅作品中的小人物形象,脱离不开一个母题“艰难”。

卡夫卡笔下写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能解读出卡夫卡脑中的小人物形象。例如《变形记》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男主人公格里高尔公是一名旅行推销员,通过卡夫卡的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个立体的人,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愿意为生计奔波,同时他也满腹牢骚,抱怨着上级的冷眼,繁杂的工作,因为家庭的重担不得不忍气吞声。他的母亲看到变成大甲虫的格里高尔吓得当场晕倒,他的父亲毫不留情地打他骂他,原本对他无微不至的妹妹也开始厌恶嫌弃他。最最可悲,格里高尔异化之前,受社会的压迫,异化之后也没有亲情的温暖,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就是如此在孤独悲哀里终其一生。

再说鲁迅的《祝福》中的人物祥林嫂一生艰难坎坷,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是广大旧社会的农村妇女典型,她们一生坎坷,饱受生活的摧残,思想保守封建,鲁迅所写的祥林嫂被生活折磨致死,也暗射封建社会的阴暗一面能杀人于无形之中,同时预告着封建思想在新时期也会灭亡。

二、强权压迫与委屈求全

钱理群先生曾对两位作者进行了解读,称两位是“无名的人”,一位是“东亚病夫”,一位是“不幸的犹太人”。[1]他们都生活在矛盾尖锐、社会动荡的时代,都通过文学的手段展现社会的现实状况,描写对象又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构成了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坛,卡夫卡就是一位书写抗争的大师。”[2],同样,中国作家魯迅也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所在。

卡夫卡的人生经给他带来不少写作的素材,从他童年生活分析,父亲的强势,母爱的缺席,影响了他孤僻、胆怯的性格,同时将他引用为作品中的素材,比如《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虫子后,父亲拿手杖赶他。甚至拿东西丢他,正是现实生活中卡夫卡的父亲拿皮带恐吓卡夫卡的写照。[3]从民族因素上看,卡夫是犹太民族,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所经历的磨难使人无法忘却,身属这样的民族,不安全感是可想而知的。以揭示现实为主题的还有《判决》,描写父子两代人的矛盾,在这里卡夫卡以自己父亲为原型进行创作,他的经历背景先不做赘述,笔下父亲的暴君形象就像奥匈帝国的统治者,压迫着下层贫民,揭示出当时社会的荒谬性。

“抗争不论对于个人还是民族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文学领域,文学从来就与抗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部文学作品中,如果体现抗争题材一定会有压迫者阶层与反抗或者顺受者阶层。鲁迅作品中的压迫者代表人物有《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甚至限制他的恋爱,完全是旧中国强权专制,封建愚昧的统治者形象。再如《离婚》里的乡绅“七大爷”,典型的封建势力的傀儡,腐朽愚昧。而爱姑最大的失败就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七老爷这种封建等级思想根深蒂固的人物身上。

三、历史批判的映射

受社会时代的影响,动荡不堪的局势给两位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批判现实社会的内容比较丰富。

卡夫卡的作品,故事情节从表面上看来反常荒诞、反现实,但深究其内容,又是合情、现实的。作者把冷酷的社会关系写得极其平淡、合情合理,整个情节设定仿佛存在着必然,似乎无论什么人处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采用同样的态度。或许这正是作品的巧妙所在,即透过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披露其反常的社会实质,读罢,使人震撼,给人们敲响警钟,使人深感问题的严重性。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同样在残喘中苟活,例如“阿Q”,自我价值与个性的使之成为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就要像机器般的工作,就要像奴隶一样被使用,他们被所有可能的外物所控制,困在牢笼里,没有自由,更谈不上自主。他们生存环境恶劣,就是因为社会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愈是清醒,对自身的面目了解愈是透彻,对价值追问愈是深刻,其怀疑和痛苦也就愈浓厚,然而行为的力量也就愈微弱”[4]所以为了减轻痛苦,底层的小人物们就得学会随波逐流,忽视社会的不公平,忍受着上级的压迫,在夹缝中寻求生存。

总结:

从卡夫卡与鲁迅的作品中可以解读出一个又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个又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这种悲哀是人心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这种荒诞是生活的荒诞,是悲哀的人所处的那个世界的荒诞。深究内容,总能让人心灵为之一颤。

注释:

[1] 钱理群《两个“无名的人”对20世纪世界图景的预言式解读——在“隔离”中读张天佑《鲁迅、卡夫卡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1期,第3页

[2] 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叶廷芳、黎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

[3] 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叶廷芳、黎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

[4] 王齐 《走向绝望的深渊》,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2001年,第194页

作者简介:柳鸿如(1997—),女,吉林省珲春人,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卡夫卡人物形象鲁迅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孔乙己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阿迅一族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