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8-09-04 14:08王湘萍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

摘 要: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创新绿色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便民利民、群众满意”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劲活力,也为其自身建设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和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活力,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一、现阶段金昌市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一主”向“多元”的主体转型

现阶段,金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由政府行业机构为主向全社会多组织扩展全市已经基本建成了有服务手段、有专业人员、有示范基地、有责任制度的“四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治等服务已经向下延伸至村一级,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12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51家,发展家庭农场2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1325家,服务带动农户近4.3万人,电子商务服务站覆盖大多数行政村和6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永昌县成功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二)“单一”向“全程”的环节转型

金昌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农业技术推广扩大到了现在的农业生产、流通、加工、营销等多个领域,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覆盖,涵盖了种子种苗、土地、技术、金融等多种要素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了单一服务和综合服务、单个环节服务和全过程服务的融合。在良种推广服务方面,在实用技术应用服务方面,在农产品流通服务方面,在区域公共品牌服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一方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被动”向“主动”的机制转型

金昌市从自身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由被动接受服务向积极主动的接受个性化服务转变,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传统的农业服务模式,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培育并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组织高校与地方、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探索“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的现代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产品资源的高位“嫁接”和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精准“对接”。

二、金昌市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益分析

围绕金昌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无论是从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提升农业品质,还是在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以创新驱动促进现代农业规范提升上,都实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分析

近年来,金昌市不断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收效明显。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和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化,全市粮经比例已由2010年的42:58调整到2017年的28:72,形成了制种、蔬菜、肉羊、食用菌、中药材、香草花卉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农业的文化休闲旅游功能也得到了不断拓展。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土地快速流转,不仅倒逼并催生了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迅速增长,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互利双赢,也使得全社会对新型农业一体化服务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强。

(二)社会效益分析

金昌市通过理顺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已经形成农业、畜牧、兽医、农技和林业5个专业三级推广服务网络和三级推广机构79个,农业技术直通车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得到明显增强。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保鲜库、恒温及冷链物流等65个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设施,建立起了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逐步从分散的、“散兵游勇”式小农经济经营的传统农业向有组织、注重农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

(三)生态效益分析

不断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生态环保建设上所产生的效益,集中体现在高效节水农业的实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上。一方面,通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低压管灌、滴灌、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现已占全市灌溉总面积的45.2%,有效缓解了全市水资源和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和无公害生产基地78万亩,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认证107个,修订发布农产品地方标准和规程53项,严禁施用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禁止秸秆焚烧,对土地进行保护性高效利用,减少了土壤、水份及空气等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制约因素分析

“为农民提供什么服务,如何去提供服务?”这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如何更好的为“小农户”提供“大服务”,在此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制约性难题和现实困境,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公益服务薄弱,支撑不足。金昌市农业方面的公益性机构主体之间、经营性组织主体之间行缺乏常态化的衔接,服务资源分散,有时仅仅依靠执行政府项目维系着一种临时的关系,提供服务时只重视单项的、眼前的需要,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所提供的服务更多的体现为“小而散”,这与现代农业要求的“大且强”显得格格不入,这严重制约了为农服务整体效能的发挥。

二是经营服务薄弱,带动不足。从实际来看,金昌市所成立的新型农业社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匮乏、管理不规范、带动力不强、市场开拓和抗风险能力较弱,服务带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在发展现代农业所急需的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等产中服务以及相配套的金融、保险、信息等产后服务上缺乏且不平衡,与经营主体的基本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是购买服务薄弱,覆盖不足。调研中农户们普遍反映,政府在购买服务时所确定的服务主偏少,项目资金所受限制过多,致使有的项目下达的时间过于滞后,耽误了农时;政府的各种补贴直接与土地承包权挂钩,补助资金主要补助给了农户,而对提供服务的服务主体的补助却偏少,难以调动承接服务的经营组织的积极性。

四是金融服务薄弱,力度不足。目前在融资结构方面,农户向商业银行贷款比率总计为20%,而民间自主贷款比率则高達80%,这就说明在农村融资渠道不畅通、贷款难融资贵、满足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农业保险方面发育也是比较滞后、层次过低,一些经济作物、棚室经济得不到相应的保险保障,保险范围较窄的问题出是比较突出的。

五是信息服务薄弱,开发不足。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农业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能力不强,提供的信息服务缺乏综合集成和有效的分析,信息性不强。发布的信息中,真正有指导意义、指导农户生产、为农户增收提供帮助的专业化市场信息相对较少;且提供的信息深度不够、实用性不强,导致农户急需的信息难以获得,造成信息的及度不对称,从而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长期波动不定,农民丰产不丰收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四、振兴乡村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环境。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力量和多个领域,建议从顶层设计着力,制定推进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组建成立领导机构,分项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加强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良性互动,使社会化服务标准更高、服务对象更精准、服务内容更完备。在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力度的同时,注重各部门、各行业的涉农资金的整合,改变以往“撒胡椒面”式的补贴方式,在农业领域尽快引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搭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集成服务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服务于各类农业要素的城乡双向流通,实现共建共赢,促进增产增效同步。

(二)实行统一协调的政府购买服务。在基层的实践中应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农业公共服务的事项,公开遴选规模大、实力强、信用好、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作为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试点企业来承接农业公益性服务,政府实行跟踪指导、限价收费、差额补贴,并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操作流程,实现农业产品、服务的双向有效流动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打通群众心中的“堵点”,真正解决“服务最后公里”的问题。

(三)强化“三权分置”下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继续加快推进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盘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首先,保障好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加快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制定交易规则,加强交易监管,设立土地流转专项基金,实行交易环节的全免费保障服务,大幅提高流转效率,保护土地转出方的权益和收益。其次,积极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田保姆”等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试点开展大田机耕、飞防作业,并逐步将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实践经验推广铺开,以“菜单式”、“保姆式”的全程农业生产服务,确保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益的最大化。

(四)培育综合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完善和健全政府的统领和协调,一手抓技术性、公益性服务,一手抓经营性服务,使两种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政府当好服务主角,对农产品质量监管、疫病防控、农业科技推广等公益性公共机构,保障财政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使公益性主体有保障、有动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同时,进一步整合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产品购销等服务资源,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行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将各类专业性为农服务力量有序聚合在一起,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统筹开展订单种植、产销对接、质量追溯信息交流、物流管理、品质评定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五)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云平台。随着物联网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向共享经济服务的趋势日益凸显。对接服务地方也应着眼长远,依托智慧农业、“互联网+”,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面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精准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打造高科技、新产品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转化应用服务通道。

(六)建强社会化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培训资源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对接,重点抓好对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支真正懂技术、接地气的专业化涉农服务队伍,使其成为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弹性连接的桥梁。聘请农业科研院所资深专家和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农技专业人员,设立农技咨询专家热线,统一组织有偿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指导等服务,随时帮助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解决技术难题,满足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开展科技营销的高层次需求。强化典型引导和工作指导,把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对各类主体的监管考核内容,对为农服务能力强、贡献大的主体优先给予扶持,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增强服务能力。依托各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适当扩大农业专业技术岗位引才名额,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专业人员创业兴业,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持续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改革》2018年第1期,第65~73页.

[2] 孔祥智楼栋何安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第39~46页。

作者简介:王湘萍(1976—),女,甘肃省金昌市人,金昌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城市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社会化农业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大连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试点
农业科学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