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018-09-04 14:08蔡芃芃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大学生

蔡芃芃

摘 要: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竞争、人际关系、就业形势等多重压力使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困惑和障碍,尤其是一部分心理承受力不足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问题的积累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有的学生不能顺利走完四年的大学生活,留下了很多遗憾。基于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探讨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显得非常迫切。在大学生的四年求学历程中,引导大学生增加积极应对,多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才有利于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复原能力,积极地面对困难和压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以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

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129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选用的研究工具有:(1)心理韧性量表;(2)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性别和年级上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2)大学生的應对方式中间题解决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年级上不存在差异;其他维度在年级和性别上均不存在差异(3)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问题解决、求助的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合理化的不成熟消极的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与幻想的应对方式不存在相关性。

一、心理韧性概述

(一)“Resilience”的中文翻译

心理学界用“Resilience”描述人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并未受到压力和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对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但其他国家引入这个概论时,却出现了翻译上的困难。一些中国学者认为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看,Resilience不仅仅意味着个体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能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而是更加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中国文化用“韧性”来形容那些在压力和威胁下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人,这个词与美国人的resilience的涵义更为相近。另外因为心理学领域最初用其指心理发展现象,并且这个词本身与精神、心情有关、故在词的原意前加上“心理”二字,最终译为“心理韧性”。

二 应对方式的概述

(一)应对的含义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Folk man & Lazarus将应对定义为当一个人意识到自身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生的紧张可能会为自己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需要个体付出的资源超出自己所拥有的时候,他所采取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Hauser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应对是为了寻求自我保护所进行的努力,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所做的行为。Compas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是个体在面对压力环境和事件时,有意识的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

1.心理防御机制的观点

心理防御机制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应对是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心理过程,用以防止为社会规范所限制的不能接受或不能直接表达的本能冲动,并使“自我”与“超我”和外界现实协调起来。当个体处于应激情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如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向、投射、合理化、认同、抵消、补偿等来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的问题,从而缓解和降低应激事件所引起痛苦和不安。

2.特质理论的观点

特质理论的观点认为应对方式与人的人格特质有关,在应激反应中,不同的人格特质会选择不同的应对反应。因而个体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相对稳定和一致,由此我们认为有可能通过测量人格特质的差异来预测个体的应对方式,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情境的因素。

3.情境理论的观点

情境理论强调情境的作用,认为情景在个体应对方式选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认为应对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提倡个体应对方式的研究应该放在不同情境下来分析[9]。

三、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研究方式

(一)前人研究的不足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讯捷的信息资源、广泛的沟通平台,创新性的思维理念,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在不断变革的社会,每个人都面临进行重新洗牌,每个人都十分重视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被物质与快节奏充斥的发展浪潮中,人们忽视了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有一些大学生更是由于自身的心理韧性差,导致在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发生改变时而适应不良;在遇到失败、丧失、创伤时应对不当,有的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偏激行为。

大学是个体从青年时期转型至成年初期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里,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来扩展自己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罗万象的大学生活,拥有更多自由时间和广泛资源的大学生反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问题,诸如宿舍关系的处理、社会实践的参与、恋爱与学习的冲突等。关注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研究主要是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从而在这一人格发展阶段成功地完成成年初期的任务,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心理基础。另外,本研究选择大学生作为被试,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开始进入心理发展的稳定期,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人格发展基本完成,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基本定型,情绪情感较为稳定,生活方式已形成固定化或习惯化,因而通过实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其结果较为准确,并且大学生样本对于研究者来说较容易获取。

(二)本研究的目的

心理韧性是和压力密切相关的变量,在大学生对待各种逆境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了个体的韧性状态。有研究证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不同的心理状态会使其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尤其是大四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变。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如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同时来自于自身、家庭、社会的各种压力也接踵而来。所以,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大学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采用的应对方式,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以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从面对促进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事件时,能够有良好的心理韧性状态、选择成熟的应对方式。

(三)研究假設

假设一: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差异

假设二: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差异

假设三: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成熟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

(四)研究程序

问卷在学生中随机发放,在问卷答题前略加解释,回收问卷后,挑选有效问卷,剔除漏答、错答、有明显规律的无效问卷。数据录入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平均数、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分析

(一)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1 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年级上的现状,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大二学生的心理韧性大过于大一、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对于应对方式,则是大一学生大于大三学生,大二学生与大四学生的应对方式结果相同。

1.2 大学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各维度方差分析结果

大学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各维度在年级、性别以及两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的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在年级和性别上均不存在差异性;应对方式的维度中,问题解决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结果,p<0.05,说明问题解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的问题解决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应对方式中的其他维度在性别、年级上均不存在差异性;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五、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测试的数据进行多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性别和年级上均不存在差异,但是在平均分的比较上,男生的心理韧性要高于女生,这与已有的认为女生的心理韧性高于男生的心理韧性的研究结果不同。这种结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选取不具有代表性,被试较少,被试在进行测试时没有如实的作答,或者有意的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被试的男女比例不均衡,男生的人数少于女生,这样在平均数上容易出现差异,从而致使研究的结果出现误差。

对研究结果中的各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比较分析,从平均数上进行比较,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平均数几乎持平,不存在差别,大四学生的心理韧性的平均数要明显低于其他年级。虽然,心理韧性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地差异性,但是从平均数上分析这种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都是生活在校园中,没有接触过社会,缺少社会经验与阅历,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挫折,对未来充满希望与幻想,大四的学生正处在考研成绩公布和找工作的期间,此时的大四学生在情绪上可能会有波动,要面对考研的结果,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对工作和社会缺少充分的认识,对待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的感觉,这样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韧性偏低。

(二)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从平均数可以看出,问题解决、求助的平均数都大于0.5,说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主要以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的使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消极的应对方式。虽然经过对数据的处理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的维度中间题解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性,男生的问题解决的平均数大于女生的,说明男生在面对问题事件时,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事件,直面压力和挫折,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平均数上分析女生的求助的平均数要高于男生,女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除了采用问题解决,更能容易向他人倾诉求助,而且女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的倾诉求助更能容易让人理解。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虽然不是的大学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采取的主要的应对方式,但是有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少生活阅历,有时会采取消极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大四学生的问题解决平均数低于其他年级,而求助的平均数高于其他年级,从中可以看出,大四学生在即将迈向社会的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待锻炼,社会阅历不足,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采取问题解决时不像大一、大二、大三时那么自信了。大四学生这时在找工作中会遇到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指引,所以更多的大四学生会更多的采取求助的应对方式。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采取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大学生作为有着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男生和女生在面对问题事件时还是可以积极有效地应对的。

(三)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分析

心理韧性关注的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中的积极方面以及人的积极性的发展[17]。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学习、生活、工作压力时,很多大学生都极易感到困惑、抑郁,目标迷失,产生厌学情绪,觉得自卑、孤独,甚至感到恐惧。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大学生往往以酗酒、网聊等不健康的方式消磨时光;有的做出了各种偏激行为;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死亡的道路。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索其心理韧性的结构,寻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如的应对各种压力。在面对这些压力事件时,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性。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在面对压力事件时的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对被试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与问题解决、求助的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地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合理化的不成熟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地负相关。以结果分析来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选择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效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心理韧性较强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能够积极的、正确的应对,也能够冷静、沉着的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的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心理韧性较弱的大学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时,不能很好的应对,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这些应对方式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起着消极的作用,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锻炼与培养,从而使学生可以有效地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而有效地适应社会,是自身价值得到发展。

大學生在校时期是树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个体在认知、情感上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要面对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种压力、挫折或创伤。大学生心理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时,容易表现出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压力。高等教育实践中,必须探索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方法和途径,重视学生心理结构的调整,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健康心态,使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压力。

(四)研究中的不足

由于条件的限制和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研究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被试随机选取了某大学的学生,被试的代表性有限。其次,被试的男女人数比例和各年级的人数比例不均衡,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会出现偏差,使得得到的结果不够准确。最后,被试在进行测试时没有在同一时间统一进行,这也可能影响被试的真实水平的发挥。

结论:

(1)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性别、年级上均不存在差异性。

(2)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各维度在年级上均不存在差异;应对方式的维度中的问题解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地差异,其他维度在性别上均不存在差异性。

(3)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问题解决、求助的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合理化的不成熟消极的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与幻想的应对方式没有显著地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雷劈,邹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与影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6,2:150-160.

[2] 刘燕. 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7,02:74-75.

[3] 徐唯. 高师院校文理科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2:1817-1822.

[4] 刘玉新,张建卫,张丽红.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55-160.

[5] 杨雪岭,崔梓天,赵静波,赵久波. 大学生心理韧性、心理症状与自杀风险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09:1408-1412.

[6]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就业压力关系的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02:21-25.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