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环境下,口述历史的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8-09-04 14:08李晓洁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机遇挑战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下,口述历史的生产、呈现、传播与留存都不同于以往较为单一的模式,新媒体为口述历史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带来更多可能性,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不确定性与挑战。结合互联网环境的特点,本文将以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为例,浅析口述历史的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未来口述历史如何更好地传播提出建议。

关键词:口述历史;互联网;机遇;挑战

口述历史,作为历史学领域的一条支脉,又被称为“口碑史学”,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并且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的学科分支。[1]口述历史通过提问、记录、整理而成历史资料,它通过提问使叙述趋向真实,通过采访接触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人。近年来对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使普通人也跻身“口述”之列,从而把一个历史阶段、事件以不同的视角,互为补充地反映出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口述历史的生产、呈现、传播与留存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录音记录、留存,文字生产、呈现,口述历史的记录手段与传播媒介的选择性大大增多。传统的口述史呈现方式由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变,其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也发生转变。有说法认为,对当下的记录即是一种口述历史的留存。本文将以崔永元口述历史团队打造的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为例,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同时预测口述历史在未来可以通过何种方式与新媒体更好地结合。

一、口述历史的传播机遇

1.记录手段多样化

正如拉斯韦而在《社会传播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的总结,传播过程具备的五个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接受者与传播效果。口述历史的传播主体包括陈述者与记录者,传播渠道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朝着多样化走去。有学者将口述历史的最初阶段追溯到古希腊,认为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最早的口述历史形式,这是因为最早期的传播行为仅仅是口耳相传,承载信息的媒介也只有语言。在文字出现后,文字成了记录历史的载体,而后又发展到使用录音设备,更方便对口述者提供的原始资料进行处理与传播。到了网络时代,口述历史的记录可以把过往单一的对文字、声音、图片的记录糅合成视频,全方位调动视觉、听觉,这只需要一台摄像机就能做到。

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找历史亲历者的渠道与效率也在增加,这也为口述历史的记录提供便利。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在网络发布消息,借助网友的力量,实时寻找历史亲历者,为口述历史的生产抓住时机。

《我的抗战》节目,是崔永元带领其口述历史团队历时八年的采访中的一部分,崔永元曾表达过要抓紧寻找历史亲历者,不能再等,当年的人已经老了,记忆也在慢慢失去。但是在偌大国家里寻找几十年前的人物,是一件费时也费力的事情,放到过去,这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网络信息与科技的发展则可以为其在寻找抗战中幸存的老人即节目中的口述者时提供部分帮助,提高办事效率,从而使用影像的方式为历史做记录。

2.传播媒介多元化

记录手段的多样化,相应地会丰富口述历史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则依托于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人类承载和传递信息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人类的需要和创造推动着媒介的变迁和演化。[2]大致说来, 媒介经历了从口语媒介到文字媒介到电子媒介的变化,后者对前者是具有包含与延伸作用的,传播媒介的变化是人类文明变化的缩影。传播媒介的变化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到今天的数字化时代,全媒体传播开始成为新的传播方式。这是一种类似于链条式的传播方式,即当内容依靠某一种传播媒介流通之后,之后会借助于其他的渠道,多方位流通内容。不仅通过出版物,也可以通過纪录片、访谈节目、电影、动画、电视剧等其他方式进行口述历史的传播,如同一部优质IP。传播媒介的多元性为口述历史走入大众,进入大众视野带来了机遇。

纪录片《我的抗战》就很好地利用了不同形式的传播媒介。首先,《我的抗战》并没有忽略视频网站这一逐渐受青年群体欢迎并成为观看主流的传播渠道,《我的抗战》系列视频选择搜狐网站作为其网络首发平台,使得内容本身可以借助门户网站的影响力得到更多的曝光。其次,《我的抗战》不仅仅只有视频这一种传播方式,在节目打响了名声之后,崔永元团队开始出版同名出版物《我的抗战》,内容上也填充并扩展了视频节目,书中还谈论到寻找口述者历经的艰辛及节目制作背后的故事。另外,纪录片《我的抗战》在获得了好评之后,团队制作出单独版本的动画版《我的抗战》,辅之以口述者的原声与画外音,使得节目有了更生动的、可供选择的多版本体验。《我的抗战》正片中,每一集时长半小时左右,不以长篇大论为主,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的观看体验;每一集有不同的与抗战相关的主题,每个主题串联起来又有整体上的逻辑;节目中既有动画效果,也有真实史料,二者相互穿插,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节目寻找到了大量当事人作为口述者,人群样貌丰富。既包括走上战场,不同军衔的战士及其背后的家属,也包括被战争影响到的学生、普通民众,多方位还原历史,力求客观。最后,节目内容还关注了部分口述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将镜头还原到当下,记录了部分口述者当下的生活场景,使节目更有真实感、更具人情味。

二、口述历史的传播困境

1.内容的真实性需要考量

真实性不仅是口述历史所面临的问题,更是许多领域内要关注的终极命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口述历史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大众传播,这也意味着口述历史要接受来自大众的检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口述者对于自己的记忆当然也存在修饰痕迹。另外,不同的场景下,口述者对于历史的讲述很有可能存在出入。这就要求采访者个人及其团队拥有对口述历史真实性的把握,既不能一味信奉口述者本人的陈述,也不能肆意篡改口述者的陈述。

真实性往往是很难把握的要素,尤其在如今的后真相时代,受众对真实性的追求既放置于一个很高的地位,即使是稍微与史实不符之处都会被揪出,但也是受众本身,会常常沉溺于故事性极强的内容中。因此,其间的分寸需要细致拿捏。

2.对内容的处理要注重伦理性

互联网时代下,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泛娱乐化,这种泛娱乐化是全方位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中,点击量更高的是与娱乐业、色情行业擦边的新鲜轶事;网络节目中,调侃、欢笑与吐槽成为节目青睐的类型。一些严肃的、宏大的叙事方式与议题,在互联网时代下越来越不受欢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特点,在去中心化的网络时代里有更广的传播度。这种语境下,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具有消解宏大叙事特点的再现历史的形式,开始由“权力话语”关注“公共话语”,由“英雄”关注“个人”,关注个人在历史中的参与性,这种关注伴随着互联网传播的泛娱乐化的特点,容易带来伦理上的欠缺。

这里所指的伦理性,主要指隐私上及道德上的问题。口述历史的主体在于受访者,受访者提供的内容往往是涉及内心世界和私人生活甚至是第三者隐私的,而这些内容常常能满足受众的窥私欲。越是隐私性、情绪化的内容往往越能够吸引来话题与受众。这就要求采访者在这方面有极高的素养,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提问技巧,也要在内容的呈现中尊重口述者个人的意见,注意伦理底线,不能为了制造话题而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口述者。

3.内容品质不均、缺乏特色

从总体上看,口述历史作品的数量发展较快,不同类型、不同传播媒介的作品相继出现,但质量上品质不均,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市场上口述历史的出版物同质化严重,多以《×××口述史》为标题,口述历史的视频节目也鲜有创新,从选题、内容策划、元素组合等方面都不乏雷同之处,口碑与影响力出色的口述历史作品,真正意义上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很少。以口述历史电视节目来说,虽然节目主要是给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看而不是给历史学者看的,但正是这种貌似以受众需求为主的传播出发点,往往带来内容上质量不均、缺乏特色的困境。无论是以何种传播媒介进行口述历史的传播,应该放在核心地位的仍旧是内容而非形式。

三、对口述历史传播的建议

1.可以与VR、AI等技术结合

口述历史这一形式本身已经具有生动性、广泛性、民主性等特点,其借助于历史亲历者的口头叙述,辅之以影像、图书等传播方式,越来越具有亲近性,话语也逐渐转移到普通的个体身上,但其仍具有进一步可感可触的进步空间,而不应仅仅停留于影像化传播。口述历史可以借助如今日渐完善的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例如,《我的抗战》纪录片,团队可以在节目有了传播度之后,使用VR技术,对节目中某一主题的内容现场进行还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动画与史料结合的二维画面。受众通过配带的VR设备,能够在节目还原的虚拟场景中得到浸入式的体验,对历史有更深度的参与感,这也将会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但不足之处在于,VR技术在目前阶段的发展仍不够完善,要达到精良的效果,需要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

2.主持人与口述者可以有更多的连接方式

这一条建议主要是针对视频访谈类的口述历史节目而言。一个视频访谈节目的主要元素在于主持人、嘉宾、话题、谈话现场以及节目后期的剪辑包装。主持人方面,要尽量选择有一定经验的名人,既能为节目增加话题性和传播度,也会带来一定基数的粉丝,但节目的重点还是在于嘉宾本身的叙述。此外,在谈话场景的设置上,可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据观察,在现有的与口述历史有关的视频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口述者的交流场景往往存在于一个固定的演播室内,这已经成为大多数访谈节目的固定模式。是否具有更灵活的可供选择的谈话场景?例如,主持人可以与口述者走出演播室,走向当年历史的现场,走向口述者的家乡,或者走向与历史有关的其余地点。如果要考虑口述者的身体状况,可以选择主持人独自走访,但主体是主持人与口述者共同,将口述场景由单一的演播室转到室外。增强受众的参与感,是另一种历史的“在场”。

3.精品内容打造品牌,实现品牌化传播

精品内容的品牌化传播常常被用于经济竞争中,口述历史行为本身不是商業活动,但口述历史作品因其开发的信息具有重要价值,而具有商品的属性。对于精品内容,除了实现以多种传播媒介的形式进行开发,形成产业链式的内容结构之外,把内容做到品牌化是更高阶段的目标。纪录片《我的抗战》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品牌化传播。这其中的催化剂既包括崔永元个人的名人效应、央视与门户网站之间多平台的联动效应,包括内容的创新性与可观看度高,也包括制作团队将《我的抗战》打造成了一个具有IP特点的品牌,实现了图书出版物以及多版本视频之间的转换,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四、结语

口述历史是传播领域的重要现象,也是人们获得和传递信息、知识的重要传播形式。口述历史在历史学界与传播学界存在交叉,是支撑本篇文章的主要基点。

口述历史实现了关注对象的转移,人们不仅仅关注既有文献中历史的英雄,也因此看到了英雄时代背后,同样经历着时代动荡的群体与社会样貌。这不仅对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对于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也产生交叉性的影响。它消解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以记录个人为主,由点及面地深入解剖时代。口述历史由传统的记录方式做出改变,转而拥抱新技术与新兴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诸如隐私权的伦理性问题。但另一方面,不能因噎废食,数字化时代也提供给口述历史更好地进行大众传播的机遇。在未来,口述历史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口述历史是否具有更多的开拓空间,以及口述历史如何做到跨学科融合,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持续关注与细致研判。

注释:

[1] 谭悦.口述历史节目——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J].新闻记者,2009(11):60-62.

[2] 刘祖斌.口述历史的传播学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06):161-164.

参考文献:

[1] 王宇英.多媒体融合的口述历史影像传播[J].重庆社会科学,2012(11):79-83.

[2] 周占武.中国新闻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新闻学,2015:12.

[3] 王颖. 传播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4] 王宇英.论数字化时代口述史出版物传播中的三种关系[J].出版广角,2012(11):70-71.

作者简介:李晓洁,女,1995年3月,民族:汉,安徽阜阳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互联网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叽咕乐挑战
机遇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