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转专业动因与良性引导机制之构建

2018-09-04 14:08晁天彩张号
西部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晁天彩 张号

摘 要:教育部第41号令的出台,标志着新生入学后放开“转专业”的政策取向将成为新常态。本文通过对H高校2016级新生转专业情况的调研,在实证分析新生转专业相关动因的基础上,以影响新生专业选择自主权相关因素为切入点,针对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引发的学业和心理压力,如何构建良性引导机制提出相关对策,以便为高校制定更为完善的转专业措施提供实证参考。

关键词:转专业;现状分析;机制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发布后,不再限制学生转专业。有调查显示,高达70%的大学新生想转专业,有17%的新生表示想转而转不了[1]。为此,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针对学生转专业更加侧重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转专业规定更为开放。然而,在赋予大学新生专业选择自主权的同时,如何平衡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权与高校学科的长远发展以及学生专业志趣与专业选择的高度吻合,克服学生转专业 “盲目性”带来的负面问题。本课题组面向H高校2016级转专业的新生进行调研,发放问卷400份,有效样本360份。通过实证分析以便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入贯彻教育部41号令,最大限度地发挥转专业规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转专业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证支撑。

二、H高校2016级新生转专业现状分析

(一)H高校2016级学生转专业的总体情况

新生转专业申请工作在第一学期末启动,经历了近一个学期在高考录取专业的学习,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仍然有421人。不同程度反映了各学院对专业认知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不到位,可能直接导致学生转专业盲目、武断,未考虑个人实际情况。

(二)H高校2016级转专业学生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新生入学后申请转专业的理由

根据转专业学生的申请理由,“确有专长的”占65%,“有特殊困难不适应原专业的”占25%,因生理缺陷“色盲”“色弱”等不适应原专业学习的占10%。

2.转专业学生初始高考志愿分析

根据学生志愿,转入专业为“第一志愿”的占51%,即有49%申请转专业学生所选专业与其高考初始志愿不一致。正如第三方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年和2016年入学的本科新生中,1/8想转专业;所学专业非首选的新生中,近1/4想转专业[2]。

3.新生入学后申请转专业的压力来源

根据学生转专业压力来源,“由家长意愿主导”占39.2%,新生入学后申请转专业受到家长干预,导致转专业盲目性;“依据专业就业前景”占26.7%,“从眾”占10%,反映了新生入学后转专业存在“急功近利”和“从众心理”,导致对转专业的理性认知不足。

4.申请转专业学生对转入专业的认知度

根据转专业学生对所转专业的认知度,“很了解”的仅占26.7%,在一定程度上,为转专业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埋下隐患。正如中国青年网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44.5%的学生入学前很少了解或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并且有59.54%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目前选专业的方式并不合理[3]。

三、完全开放转专业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分析

(一)学生层面:转入新专业后学业负担加重

转专业一定程度可以暂时缓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但后续的学业压力只增不减,也给转专业学生后续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补新专业课,课业繁重,学生身心疲惫,表现较大的心理落差。

(二)管理层面:学生管理面临的困难

宿舍调整不能跟上转专业的节奏,转专业班级学生居住分散,集中管理困难。同时,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固化导致班级凝聚力、认同感低。第一学期,学生的行为习惯基本形成,转入新专业后,存在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的问题,班级同学的融入度、班级的凝聚力明显不足。

四、新生转专业良性引导机制的构建

(一)灵活安排转专业时间

转专业制度被视作高考录取后及时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专业选择的一种补充制度。学校安排的转专业时间应更为灵活,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自己的专业走向。转专业时间应定在新生报到后至军训结束前,避免大一一学期出现由于不喜欢或者不合适本专业,消极对待并荒废学业及学生出现扎堆转专业等现象。同时,适当设置转专业前置条件,保证学生有能力在转专业后顺利完成学业。

(二)充分重视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至为关键。入学第一周,各专业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安排专业导论课介绍本专业学习的课程及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清华大学以“学业辅导”为中心,形成转专业辅导长效机制[4]。可以借鉴“学业辅导”机制,制定专业辅导机制,对专业前景、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给予关注和解答。

(三)适时疏解学生心理压力

转专业学生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还要参加必要的素质拓展活动,时间紧,任务重,适当开展班级趣味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协调学习和日常生活,以至于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职业心理的辅导,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和职业信息,加深对专业的认同与归属。

(四)重构班级凝聚力

基础工作上,整合宿舍,将分散的学生,集中调整至同班宿舍,集中管理;班委配备力求做到班委成员构成来自不同的学院;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班级自媒体交流平台,及时发布班级各类活动信息,以形成自媒体班级;在班级制度建设上,通过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制定班级的实施细则,达到班级制度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杨频萍,王拓.打破院系壁垒,让新生重选所爱[N].新华日报,2015-07-12(003).

[2] 吴云青.转专业前不妨先认清自己[N]. 南京日报,2017-08-24(A12)

[3] 刘博超. 高校转专业为何那么难[N],光明日报,2016-07-10(004版)

[4] 欧堪兰,顾佩,沈若萌.学业辅导在转专业辅导中的运用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5(11):71-75.

作者简介:晁天彩(1989—),女,安徽肥西人,硕士,巢湖学院辅导员,研究领域:学生管理。张号(1988—),男,安徽巢湖人,硕士,巢湖学院辅导员,研究领域: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我国志愿者权益现状及法律保护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