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染色技术在食管癌高发区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8-09-05 01:12罗长琴杨小翠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白光胃镜食管癌

高 原,罗长琴,杨小翠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安康 725000;*通讯作者,E-mail:akyxc@163.com)

肿瘤的早期诊断是提高预后的基础[1],然而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往往己达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目前食管癌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仍是胃镜检查,但常规胃镜对早期食管癌容易漏诊。近年来,碘染色技术的临床应用,使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大大增高。我国食管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所以对高发地区食管癌患者的筛查尤显重要。从陕西省的肿瘤发病分布来看,陕南地区是食管癌高发区。我院作为陕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医院,从2016年起开展常规内镜下碘染色检查。我们将其结果与传统内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研究碘染色能否提高食陕南地区食管早癌的检出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01~2016-12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按照时间段及检测方法分为白光组与碘染组。白光组:2015-01~2015-12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40-79岁患者12 777例,其中男性6 396例、女性6 381例;平均年龄(63.38±10.61)岁;40-49岁4 468例、50-59岁4 230例、60-69岁3 401例、70-79岁678例,在白光下发现异常后行活检。碘染组:2016-01~2016-12在安康市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的40-79岁患者12 226例,其中男性6 100例,女性6 126例,平均年龄(62.56±10.15)岁,40-49岁4 217例、50-59岁4 125例、60-69岁3 132例、70-79岁752例,常规行食管内镜下碘染色,发现异常进行活检。所有患者均取得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已明确的中、晚期食管癌、溃疡、息肉、憩室、平滑肌瘤、静脉曲张、甲状腺疾病患者、碘过敏患者、哺乳期妇女、孕妇和拒绝碘染色检查者。

1.2 主要仪器、配件和试剂

OlympusCV-260主机、Olympus H-260型电子内镜和PW-5L-1染色液喷洒管均购自Olympus公司;1.5%碘液购自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100 ml含碘1.5 g和碘化钾3.0 g)。

1.3 操作方法

1.3.1 内镜观察方法及碘染色方法 内镜纵观食管黏膜全貌,进镜与退镜相结合,观察食管病灶不同局部形态的具体改变,白光组根据镜下表现进行相应部位的活组织检查。碘染组在白光检查后用生理盐水对食管黏膜的表面附着物完全清洗,随后将内镜置于食管距门齿约20 cm左右,从活检管道插入喷洒管,以1.5%卢戈尔碘液10 ml自上而下均匀喷洒在食管黏膜表面,喷洒后稍加吸引使黏膜充分接触卢戈尔液,观察染色情况,必要时可在30 s后进行重点复染。观察并记录黏膜淡染区及不染区部位、大小、形态等,并行指示性黏膜多点活检。活检后及时吸净胃腔内残存的卢戈液,之后使用浓度为10%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共10-15 ml进行脱碘冲洗,以降低碘液对食管黏膜的直接刺激[2]。

1.3.2 卢戈氏染色分级判断标准 深染:比正常食管黏膜染色深,多见于食管上皮增生性病变,糖原棘皮症;棕褐色:组织染色基本一致,呈均匀的棕褐色,见于正常食管黏膜染色;淡染:不着色区颜色较周围组织淡,分界清楚,肉眼可以分辨,多见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或急慢性炎症;不着色:不着色区明显且边界清楚,病变有隆起或凹陷感,多见于浸润癌、原位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

1.3.3 活组织检查标准 白光组:根据临床经验在内镜检查异常区域(黏膜颜色异常、黏膜斑块、糜烂、粗糙和结节等)进行活检;碘染组:在淡染和不着色的染色异常区进行活检。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碘染组共12 226例,白光组共12 77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体质量指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胃镜检查患者总体情况比较Table 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undergoing endoscopy

2.2 碘染组和白光组食管黏膜活检组织病理结果

两组病理结果分析显示,与白光组相比,应用碘染后,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碘染组和白光组食管黏膜活检病理结果比较 例(‰)Table 2 Comparison of pathologic results of esophageal mucosal between iodine staining group and white light group cases(‰)

3 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3]。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全国最新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的6.78%,严重威胁国人的身体健康。肿瘤的早期诊断是进行早期治疗的基础,研究显示,早期食管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85%-90%,而中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6%-15%[4]。然而食管癌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肿瘤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筛查、早期发现食管癌是提高预后的有效手段。我国食道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分布,一定地域的绝对高发与周边地区的相对低发构成了我国食管鱗癌最典型的流行病学特征[4],食管癌高发区其死亡率也相对较高,所以对高发地区食管癌患者的筛查尤显重要。

目前诊断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仍是胃镜检查,而内镜下对病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5],因此,内镜下发现病灶是进一步诊断的前提。但常规白光内镜下肉眼判断早期食管癌比较困难,对早期食管癌容易漏诊。随着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胃镜等新技术的应用,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6],但是这些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而且设备本身价值昂贵,在基层医院很难开展。近年来,碘染色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基层医院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大大增高。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糖原,遇碘后反应呈棕褐色,而食管癌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遇碘后不着色,在内镜下呈现出不染色区[7,8],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较为清晰,能直接观察患者病变的范围、边界、部位等,在不染色区进行活检,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活检的准确性,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分析我院白光检查和碘染色检查的1万余例内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在采用内镜下碘染色后,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白光检查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临床中使用碘染色技术筛查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在碘染的临床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地发现病变,提高检出率,我们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进行碘染前要充分清洗食管黏膜,并尽可能地吸净胃内残存的胃液,以免残留的附着物影响碘染的效果,造成黏膜不染或染色不良的假象;碘溶液要均匀喷洒,使碘和食管黏膜充分接触,均匀染色;对碘染色不染处病理活检后,如结果阴性,可能与操作者活检部位不理想有关,应提醒患者警惕,近期应重新复查胃镜,防止漏诊、误诊;检查后,应尽量吸净患者胃内残留碘溶液并予以硫代硫酸钠冲洗,有效避免碘溶液对患者食管黏膜的刺激。

总之,碘染色技术成本低、操作简便,适合基层开展,对筛查出的病例可以实行分类指导,采取及时治疗、干预、定期复查等措施,实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提高预后的目的。

猜你喜欢
白光胃镜食管癌
贵州绥阳张喜山祠 :石文化经典之作
白光LED用钙钛矿结构氧化物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肠内营养支持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的配合
白光(选页)
白光的罗曼史
MCM7和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微小RNA与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