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理理念的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探索

2018-09-06 10:36杨筱玲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教学工作中职学校

杨筱玲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治理理念的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提出以质量为中心,创新治校理念;以制度为保障,诊改主体多元;以标准为底线,制定目標规则;以能力为核心,规划师生发展;以内控为手段,产出质量报告;以平台为依托,实现数据治理;以自律为基础,生成文化自觉,从而推进中职学校治理理念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关键词】治理理念 中职学校 教学工作 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B-0072-03

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指出:“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这里的“常态化”,指出了当前教育部开展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是一次性的建设项目,诊断与改进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常规,应融入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现状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办法并实施,以促进学校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概念界定

“治理”一词现代多用于政治或商业领域,它不同于“管理”,按照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A.西蒙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中所指出的:“管理就是制定决策”。管理者通过自上而下行使权力达成目标,其主要特征是以权力为核心的外力驱动。关于“治理”,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综上所述,“治理”是管理的更高组织形式,它以个人或组织应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标准为依据,在组织战略引领下,通过有效的互动和激励手段,有效达成组织目标,实现个人和组织的自我完善。“治理”的主要特征是互动、合作和协商下的自发内力驱动。任何一个组织的运行都离不开管理,学校也是如此。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不仅仅是从上至下单向外力驱动决策系统向点面结合上下互动内生驱动系统的转变,更是一种治校理念的变革。

二、中职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的驱动力

(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广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职业教育。各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随着自治区示范专业评估、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评估、自治区示范特色学校评估等项目的实施,学校专业建设获得了政府很大的支持。但是,单纯的专业建设与硬件投入优化配置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学校原有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不够科学、不全面,参与评价的主体单一,质量预防与改进机制不成熟,特别是对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重点环节缺乏有效监控,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实践、学校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质量监控、办学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有待完善与提高。这些都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更无法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因此,为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从传统的“常态”管理向“诊断与改进”常态治理转变成为一种必然。学校应在“稳规模、调结构(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内生创新驱动,使学校和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和教职工之间上下联动,每个人、每个部门自发生成内生动力,以全员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治理”模式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二)学校发展由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必然要求。据了解,广西已基本建成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但必须看到,广西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学校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还不能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必须转向全面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上,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 2025》和广西“14+10”等国家和广西发展战略,在全面“治理”理念下,更新专业规划、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从现代工业、服务业、民族文化产业等领域入手,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及特色产业对接,创建学校品牌,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三、中职学校“治理”理念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探索

(一)以质量为中心,创新治校理念。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实现全员参与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打破传统思维,让全员主动参与决策制定,从管理到治理,使参与者变被动为主动。建立教职员工利益相关方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依法实施规范管理,使办学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受益,并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中提出“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学校应以目标为引领,在管理理论指导下,学校每个部门、教学单位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讨论制定部门和个人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学校按照卓越绩效模式,分阶段进行考核、评价和提出改进措施。学校目标包含领导力提升、学校战略修订、办学质量测量分析改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监控、教学结果分析、社会评价等方面。其核心是强化教育的服务功能和创新活动,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和鞭策,持续提升办学质量。

(二)以制度为保障,诊改主体多元。教学诊断与改进的主体是全员。学校编制诊断与改进文件汇编和任务框架,指导教职工在政策和规范范围内开展诊断与改进。具体操作办法是:以学校为主体,建立由学校班子领导组成的质量保障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保障工作,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学校质量保障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的质量保障制度和政策、编制诊断与改进任务框架,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负责执行政策,其工作绩效和工作质量接受学校考核。学校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监控、诊断与改进运行、信息发布等工作;以行政职能部门为主体,制定工作标准、流程、修订制度,保障质量提升;以专业部为主体,专业部—专业团队—课程团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工作团队。其中,专业部负责组织本专业部的专业和课程质量保障及诊断与改进工作,统筹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保障专业建设和教学运行的质量;以专业团队为主体,专业团队根据市场调研、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学业情况、能力测评情况以及就业情况等负责专业质量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编制专业规划、专业教学标准,指导统筹课程标准编制,撰写专业建设与教学诊断与改进报告;以课程团队为主体,课程团队负责编制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标准,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撰写课程教学质量分析和诊断与改进报告。

(三)以标准为底线,制定目标规则。学校定诊断与改进规则,借鉴企业管理“卓越绩效模式”,建立学校绩效标准。依据学校战略,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按照行政职能部门設置的相关规定,优化调整部门设置,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各部门将职责具体化为工作任务,依据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优化部门岗位职责,制定岗位工作标准。按照学校规划建设任务年度实施进程表,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制定相应目标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确保规划建设任务的落实完成。各专业部依据学校规划目标,编制本专业部的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各专业、课程根据规划,编制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等,形成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通过运行诊断与改进、目标考核,形成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报告,为下一周期的目标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四)以能力为核心,规划师生发展。科学设计教师发展规划。按“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拔尖人才”的培养梯队规划教师生涯,学校在制定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改科研、社会实践等维度的教师发展规划中,把教师关注的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等与教师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制定教师发展标准。依据师资发展规划和教师发展标准,分别编制学校教师发展规划、专业部教师发展规划、专业教师发展规划。利用信息平台实时反映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状态,及时自我诊断改进,计划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系统设计教师提升激励机制,建立信息化的教师档案,实时记录教师个人成长轨迹。教师依据学校和专业部发展标准,制定三年一轮的个人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并开展自我诊断与改进。专业部定期对教师实施考核性诊断,指导和帮助教师实现发展目标。

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结合,从人文修行、素养修炼、技能打磨、合作实践等要素出发,建立由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等四个维度的发展目标,制定细化的目标项目,以目标达成度激励学生不断自我超越。运用学校数据平台鼓励学生自测诊断,在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学生发展状态,诊断与改进,不断调整目标项目和工作要求,提升学生素养。

(五)以内控为手段,产出质量报告。依据各部门职责,明确管控事项,通过梳理、修改相关制度,修订设计部门管控事项工作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并形成内控体系。如学校层面的师资队伍管理、课程教学、教改科研、学生管理、后勤保障、校企合作、社会培训、国际交流等事项,以政策导向为引领,以制度建设做保障,科学设计各项工作流程,完善内控机制。通过数据的实时采集,在信息平台中及时呈现规划任务落实完成情况,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准确了解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反馈与诊断与改进情况。建立诊断与改进和质量报告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形成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 5 个层面的诊断与改进报告并及时发布信息。学校根据生成的信息,编制专业规划报告、专项规划报告、总规划执行年度报告。依据报告结论不断调整专业建设规划,确保实现学校总规划目标。以年度规划报告为依据,编制学校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向社会发布,接受全校师生、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督。

(六)以平台为依托,实现数据治理。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建立学校数据平台构架。基于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访客及校友等人群提供学校事务处理、移动学习和交流互动服务,实现校园管理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建成统一的信息平台。依托信息标准建设,构建公共数据平台、身份管理平台、信息门户平台,打造学校层面的校本数据中心。建设网上事务大厅,实现教学、科研、人事、学工、资产、通用服务相关业务的统一访问入口,在线办理、在线评价和在线服务,让业务部门实现办事流程的全过程跟踪、监控;实现事务的上下追溯与跟踪。通过虚拟化应用,建设校园云数据中心,开发云课堂平台,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学校教育全过程信息化,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建成大数据分析平台,依托学校应用系统动态数据和共享数据中心,对教职工、学生、教学、科研、招生、升学、就业、资产等的状态进行数据分析,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师生服务、辅助决策和日常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实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建立学校管理、应用等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对工作过程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做到将学校教学工作在信息平台实时记录、反馈,为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提供依据。

(七)以自律为基础,生成文化自觉。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校质量文化,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为切入点,对实施的各项工作过程、结果、达标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挂钩。建立激励机制,助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年度目标任务实施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把自我诊断与改进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各类专项建设与过程管理情况、成效等指标也作为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保证各项工作运行质量。专业教学团队实时采集专业课程教学状态数据,依据专业课程教学数据,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对照专业教学标准,检验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标点的达成度,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诊断与改进制度长期规范地执行和落实有利于促进教学诊断与改进行为习惯的养成;诊断与改进数据等实时和客观呈现,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自我约束与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形成自律,生成文化自觉。

四、以质量文化生成为特征的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

质量文化的生成是当前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中职学校通过诊断与改进生成的质量文化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一)质量文化的自觉。学校教职工全员主动参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在学校的每个教学单位、管理单位、每一位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工作分工、岗位要求、考评标准,以及组织和个人 3-5 年的规划、目标,职业生涯路线清晰,在组织中“成长”成为教职工的自觉。

(二)质量文化的自律。中职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应服务区域产业,专业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重点,对专业与课程的实时诊断与改进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教师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果通过教学质量分析和诊断与改进报告呈现。客观结果的呈现鞭策教师教学行为的自律。

(三)质量文化的自主。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通过数据平台记录、生成评价、实时反映诊断与改进成果,随时衡量目标的达成度,帮助教师学生指出努力方向。自律行为养成后,评价是对师生最好的激励,它可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诊断与改进成为师生自主行为。当自主行为养成了文化的自律、自觉,质量文化自生。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 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至2020年,广西有近百所学校将被撤销![EB/OL].广西新闻网,2017-11-12

[3]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教学工作中职学校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中职校内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初探
高校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关系研究
怎样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德育工作浅谈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