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渍法的运用探讨

2018-09-07 11:56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苦参四肢后备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指 导

《肘后备急方》是葛洪择其《玉函方》中精要部分,以简、便、廉为原则而著的袖珍著作。该书收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急症诊治方法与经验[1],奠定了中医急症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使用药物剂型繁多,除艾灸、针刺、中药汤服外,另有熨法、敷贴等疗法。浸渍法,相当于泡洗和浸渍。《五十二病方》中有渍法的最早记述,例如“胻伤方2”中用术、郁金等三物煮二斗成汤,把受伤化脓的小腿放入其中浸泡一段时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其邪者,渍形以为汗”,这是利用热汤浸泡发汗的疗法。本文拟从《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渍法药方来源及分布、疾病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葛洪对渍法的应用及渍法的发展情况。

《肘后备急方》收录浸渍疗法方剂的统计

渍法,古称溻渍法,是用药物煎汤在患部进行湿敷、浸泡、淋洗,以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2]。“溻”与“渍”是两种不同的中药外用方法,分别相当于药液的湿敷和泡洗。金元以后尤其明清,溻法与渍法常配合应用,并取得优势疗效。本文所论浸渍疗法为狭义溻渍法,即渍法,以泡洗为用。

现存《肘后备急方》经由梁朝陶弘景补阕,金代杨用道摘录唐慎微《证类本草》之方并以附方形式记录在各篇章之后而成。本文仅录入葛陶2人之方,杨方增补之剂不列入其中。此处同一病症下不同治疗方法作为一条渍法计数,经统计,《肘后备急方》中共载渍法18条(方30首),主要分布为: 卷一含1条,占总渍法的5.6% ; 卷二含5条,占总渍法的27.8% ; 卷三含5条,占总渍法的27.8% ; 卷五含1条,占总渍法的5.6% ; 卷七含6条,占总渍法的33.3%。从上可知,渍法在《肘后备急方》所有疗法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正好体现了本书简、廉的特点,一种疾病提出多种治疗方,尽力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任何可能的方法。

《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渍法应用的特点

1.渍法使用的药物

笔者通过观察《肘后备急方》所载医方得出,渍法的应用虽然不多,但药物种类较多,达25味。参考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的《中药大辞典》[3]及李衍文[4]主编的《中草药异名词典》对药物名称及性味进行规范,对药物频数统计结果进行统计,使用频率达2次的药物有矾石、盐鼓及酒;使用频率为1次的药物有羊尿、黄柏、羊桃汁、马矢或羊矢汁、苍耳、朽木、杏叶、桃皮(叶)、猪蹄、盐、真茄、虎杖根、稻草灰、苦参、菟丝子、赤小豆、楠或桐木、热桑灰、地榆根、射罔、甘草、雄黄。对其中在现代较常用的20味药物进行药性统计,结果见表1。由表可知渍法所用药以苦、寒为主,兼以甘辛温,较少应用热性药物,说明渍法所治疾病以热证、热毒及气机郁闭为主。《肘后备急方》中除药物浸泡外,冷、热水及醋的应用也在其中,冷水及醋的使用频次为1次,热水的应用次数达5次,高于单味药物使用频次。热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取用方便,充分体现了《肘后备急方》简、便、廉,实用好操作的特性。

2.渍法所治疾病

渍法在内、外、皮肤、五官、男科等临床各科均有使用,尤其在用于皮肤、外伤及四肢疾病尤为突出( 卷二和卷七) ,占总渍法方的70% (见表2)。书中除应用冷水浸泡蝎子蛰伤的方法外,其余浸泡剂均要趁热使用。由上文可知,渍法所治疾病以热证、热毒及气机郁闭为主,药性寒凉的药物趁热使用,可以利用热量扩张毛细血管,使药力穿透表里直达病处并温通开散,托热外出,使气机恢复,疾病治愈。其中“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方。以热汤令灼灼尔,渍手足,复易,秘方”,“救卒死而壮热者。矾石半斤,水一斗半,煮消以渍脚,令没踝”等体现了渍法在治疗急症卒死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是中医治疗急症方法的一部分。

表1 渍法用药药性频数

表2 《肘后备急方》应用渍法治疗疾病种类情况

3.渍法作用部位

在治疗部位上,渍法主要应用在四肢及病症局部,以四肢为多。《素问·阳明脉解》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灵枢·终始》曰:“阳受气于四末。” 这均提示四肢为阳气最为充盛之处,阳气与四肢关系密切。《素问经注解·厥论》 曰:“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既衰则阴独盛,故手足不温。”解释了或者是阳气虚弱之证、 或者是阳气郁闭之象、 或者是阳虚体质之人在四末上的临床表现。《肘后备急方》中“治卒厥逆上气,又两心胁下痛满,淹淹欲绝方。温汤令灼灼尔以渍两足及两手,数易之也。”即是气冲上逆昏厥,以热水浸泡四肢温通阳气使人觉醒并缓解疼痛之法。在经络理论中,“标、本、根、结”是经气的循向,即自四肢末端所始指向躯干头面, 越是位于四肢末梢的穴位调节范围就越大,调节功能也越强大,因此位于四末的“根、本”对机体的整体调整作用不可替代。“若肿从脚起,稍上进者,入腹则煞人,治之方。小豆一斛,煮令极烂,得四五斗汁,温以渍膝以下,日二为之,数日消尽。”治疗水肿从下肢蔓延及腹,用赤小豆煮水泡下肢,数日即消。浸渍四肢能让药力及热量通过四肢穴位循行与全身,抵达病灶从而治疗疾病,局部浸渍治疗皮肤病及外科等疾病均便捷有效,易操作,便于推广。

渍法所用药味的现代应用

《肘后备急方》渍法所运用的方药很多已经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如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消肿祛腐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柏水煎剂、水浸出液或醇浸剂体外对化脓性细菌抑菌作用强,并具有抗炎及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损伤的作用[5],这与《肘后备急方》“治毒攻手足痛,肿,疼痛欲断方。细锉黄柏五斤,以水三斗,煮,渍之。亦治攻阴肿痛”论述相符,且黄柏对治疗下阴部疾病的作用也在此提及。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的功效,大量的研究证实,苦参具有显著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张代玉等[6]对常见导致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实验,发现苦参生物碱具有较优的抑菌和杀菌功效;黄琦等[7]通过实验证实苦参总黄酮类对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优的抑菌效果,其抑菌效果明显优于苦参生物碱类,且槐属二氢黄酮 G 抑菌作用最强。《肘后备急方》载“治毒攻手足痛,肿,疼痛欲断方。酒煮苦参以渍足,瘥”,可体现出苦参的抗菌杀毒作用。地榆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近年研究发现地榆还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炎、抗菌等作用[8]。这与《肘后备急方》“徐王治治蛇毒方,用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相符,现在市面上已出现地榆膏等成药治疗皮肤病。

渍法的特点

渍法在现代临床的应用有着操作简便、适应症广泛、中断给药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首先,从西医经皮理论来讲,渍法通过皮肤作用,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环境对药效的干扰和作用;更稳定地进入血液,提高生物利用度;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9],且对不适宜口服给药以及不愿打针与服药的人群可方便给药。其次,渍法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理论,以经络和穴位为载体的通道直接作用于脏腑,可以直达病灶提高药物疗效。最后,渍法大多趁热使用,其温热作用使腠理疏松,有利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的同时也利于病邪的外出。

结语

《肘后备急方》以治疗急症为特色并应用隔物灸、膏贴、熨法等大量的外治法,其对渍法的记载虽占全书的一小部分,但为后世研究渍法提供了重要参考。葛洪对渍法的应用不拘泥于药物,其对热水及醋等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应用也得心应手,立足于本书简、便、廉的特色,在当时有限的生活条件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治疗疾病的可能,创造了自救的条件。其以四肢为主,对症局部治疗的方法在现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治疗疾病时药物常通过四肢达脏腑、百骸。经过现代药理学证实渍法所用方药科学合理,疗效显著,且渍法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因操作简便、适应症广泛、中断给药方便、患者易于接受的特点,广泛地应用在内、外、妇、儿、男科等各领域中。以上均表明渍法有着宽阔的使用前景,应该在总结继承前人运用渍法的精华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更好地推广渍法,使其应用于临床,服务人类。

猜你喜欢
苦参四肢后备
Efficacy of Kushen decoction (苦参汤) on high-fat-diet-induced hyperlipidemia in rats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跟踪导练(四)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大剂苦参治不寐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