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稳定家蚕原原种种性提高蚕种质量的措施

2018-09-07 05:41孙永生
中国蚕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蚕种原种家蚕

孙永生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河南郑州 450008)

稳定家蚕原原种种性的终极目的是生产优良的一代杂交种,进而满足蚕区农村对优良一代杂交种的需要和缫丝工业获得优质生丝原料茧的要求。因此,培育的家蚕品种必须要求系统纯正,卵质充实,绝对无毒,种性稳定[1]。作为承担河南省繁育蚕种的唯一科研机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河南省蚕科院),近年来根据家蚕原原种不够强健,单蛾产卵数和良卵率较低,卵质不太充实,孵化率低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供同仁参考。

1 稳定家蚕原原种种性的措施

1.1 原原种严格分区饲养 保证家蚕品种系统纯正

原原种采用单蛾育(1只母蛾所产蚕卵孵化的蚁蚕收作1个饲育区),各蛾区从收蚁到采茧自始至终都要严格分区饲养,避免混淆,各区之间饲养条件力求一致,避免人为操作不当造成区间差异,影响选择效果。为防止品种混淆,保证品种系统纯正,提高一代杂交种的强健度,转青卵包种时每一个卵圈后面和收蚁纸上都要写清品种名称并做好记录,对于有争议的可能混淆的卵圈的家蚕做到就地淘汰,不留疑惑。制种时精准到每个蚕蛾,切实做到异蛾区交配,坚决淘汰同蛾区交配所产的蚕卵,最大程度弥补单一育种场所在种性保持上的不足。在饲育期间,必须做到匾不挨匾、匾不挨墙,防止家蚕乱爬,引起混淆。对于来历不明的家蚕就地淘汰,以防止品种混杂;在种茧调查和制种期间,严格按程序做好种茧的选择、削茧鉴蛹、发蛾、选蛾交配、拆对等工作。

1.2 合理安排繁育次数 防止品种退化

种性是品种遗传基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即给予适合的繁育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家蚕品种的优良特性。在安排品种繁育时间上,为充分发挥家蚕品种的优良性状,春用品种一般选择在春季繁育,而夏秋用品种每年都安排春制秋繁(春季制的原原种,用于秋季繁育原种)和秋制春繁(秋季制的原原种,用于第2年春季繁育原种),杜绝1年内只进行春制春繁(春季制的原原种,用于春季繁育原种)。例如,春蕾和镇珠都属于春用多丝量品种,一般都安排在春季繁育,而秋丰和白玉属于夏秋用品种,遗传性上要求在较高温度下繁育,有利于巩固其抗高温的遗传性,因此每年都安排春秋2季繁育,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品种退化。

1.3 落实双重保种 保持种性稳定

凡投产的家蚕新品种,都要落实生产科室和育成(引进)科室同时进行保种,种性保持的重点是原原种,一般要求1次饲育蛾区数不得少于20蛾区,以利于选择和保持种性。生产科室和育成(引进)科室保种的任务有所不同,生产科室主要侧重于原有种性的维持,育成(引进)科室侧重于种性的改进和提高。

1.4 重视品种生产信息反馈 及时改进不良性状

从2008年开始,河南省蚕科院每隔3~4年都要对现行原种和普通种进行性状调查,特别是与经济性状密切相关的丝质成绩,从中针对不良性状加以改进。

2 提高蚕种质量的措施

2.1 改善饲育环境 提高家蚕体质

对家蚕饲育环境进行改造,主要是建造新蚕室,购买新蚕具,在蚕室周围种植绿化带,扩大晒场,增建消毒池等。对供桑基地的改造主要是做好附近污染工厂的关停工作,以及周边居民住户的垃圾处置,硬化道路,设置隔离带等工作,保证家蚕和桑树在良好的环境下生长,减少桑叶污染,提高家蚕体质。

2.2 加强桑园管理 提高桑叶产质量

2.2.1 更新改造老桑园 河南省蚕科院的供桑基地由于年代久远,本地树种老化(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勺桑),病害较多,所供桑叶叶质不好且产叶量低。为此,河南省蚕科院果断引进优良桑树品种,如湖桑32号、农桑10号等,对原有老桑园进行更新改造,2008—2016年河南省蚕科院种植湖桑32号4.5 hm2,农桑10号3.0 hm2,河南省蚕科院桑园(桑园总面积为8.0 hm2)94%以上都是优良桑树品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为确保蚕种繁育所需优质桑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2 加强桑叶采、运、贮和喂蚕给叶工作 为了让所采桑叶能准时运送到河南省蚕科院院区,河南省蚕科院购进了1台新的交通工具(农用四轮拖拉机)。而且在桑叶送达后还有专人对其进行室内处理,如记录、消毒、摊翻等,严格按照桑叶贮藏要求进行,专人专职,责任清晰。 为了让每一龄家蚕都能吃到合乎营养的适熟叶,每次采叶时,当班组长都到桑园实地把关,选好参照叶,不采不合格桑叶。喂蚕给叶时,为使叶片大小规整,河南省蚕科院专门还购买了4台切桑机。这些切桑机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养蚕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快速高效,切出来的叶子大小匀整、干净清洁,非常适合家蚕的进食要求,保证了家蚕食桑一致,发育快、整齐,体质强健。

2.3 加强消毒防病 防止蚕病发生

2.3.1 严格做好“三消”的消毒防病工作 在养蚕的整个过程中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蚕病防控方针,严格实行“三消”的消毒防病措施。“三消”是指养蚕前对蚕室、贮藏室、蚕具及养蚕环境的消毒,养蚕中对蚕体、蚕座的消毒,蚕期结束后的回山消毒。

2.3.2 引进使用臭氧发生器消毒技术 2015年,针对蚕业生产上消毒防病主要用的是含氯和含甲醛类药剂,存在消毒操作繁琐、程序复杂、费工费力,对人体健康有一定伤害的不足,河南省蚕科院引进了臭氧发生器消毒[2]技术。该技术杀菌效率高、杀菌谱广、无二次污染,特别适合在原原种蚕室使用。

2.3.3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调节蚕室的温湿度,严格控制在目的温湿度范围内(1~3龄温度25.0~26.7 ℃,相对湿度75%~85%;4龄温度24.0~24.4 ℃,相对湿度70%~75%;5龄温度23.3~24.0 ℃,相对湿度70%~75%),确保家蚕发育齐一。饲养过程中做到稀放蚕,勤除沙,蚕座薄,严格淘汰病弱细小蚕,发现病蚕要及时拣出,隔离淘汰,拣出淘汰的病蚕要集中放在石灰浆盆内消毒或运到远离蚕室的地方深埋或烧掉。做到病蚕不随地乱丢,不用病死蚕喂鸡、猪等,防止病原扩散。除沙或拣过病蚕后做到洗手清洁后再喂蚕,防止交叉传染蚕病。

2.4 加强迟眠蚕、病死蚕、母蛾检疫 减少胚种传染

引进先进的磨蛾机具和高性能显微镜,增加人员,成立专门科室,层层设防,严格把关,从饲育期各龄迟眠蚕到采茧期的病死蚕,特别是制种后期的母蛾都要严格检查,一经发现家蚕微孢子虫,即刻烧毁其所繁育的蚕种。

2.5 科学调查茧质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淘汰家蚕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将“虫蛹统一生命率”逐步改为“熟蚕健蛹率”,这样便有效消除了幼虫生命率很高而结茧颗数很少的现象,从而使数据更加直观。为提高育种数据的准确性,河南省蚕科院还购买了精密天平、电脑等,不仅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重要的是满足了制造优质蚕种对数据精准度的要求。

3 稳定家蚕原原种种性和提高蚕种质量取得的成效

3.1 提高了原原种各项性状的成绩

从2008年和2016年河南省蚕科院饲养的部分家蚕原原种主要性状(表1)可以看出,2016年采取稳定家蚕原原种种性措施后,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全蚕期经过分别为52 d 16 h、44 d 6 h、53 d 16 h、44 d 6 h、55 d 6 h,分别比采取措施前2008年的54 d 6 h、45 d 16 h、55 d 6 h、45 d 6 h、56 d 16 h快1 d 14 h、1 d 10 h、1 d 14 h、1 d、1 d 10 h;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公斤茧颗数分别为585粒、607粒、572粒、698粒、589粒,分别比2008年的613粒、625粒、592粒、716粒、610粒少28粒、18粒、20粒、18粒、21粒;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全茧量分别为1.74 g、1.95 g、1.87 g、1.52 g、1.67 g,分别比2008年的1.50 g、1.86 g、1.65 g、1.36 g、1.48 g高16.0%、4.8%、13.3%、11.8%、12.8%;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茧层量分别为0.516 g、0.512 g、0.435 g、0.412 g、0.511 g,分别比2008年的0.388 g、0.355 g、0.402 g、0.288 g、0.450 g高33.0%、44.2%、8.2%、43.1%、13.6%;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茧层率分别为25.80%、23.17%、25.06%、22.70%、26.12%,分别比2008年的24.10%、22.05%、22.87%、20.60%、25.03%高1.70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2.19个百分点、2.10个百分点、1.09个百分点;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良卵率分别为98.50%、99.70%、98.60%、98.90%、99.60%,分别比2008年的94.50%、96.50%、90.12%、89.20%、89.70%高4.00个百分点、3.20个百分点、8.48个百分点、9.70个百分点、9.90个百分点;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公斤茧制种量分别为5.08张、5.18张、5.24张、5.40张、4.81张,分别比2008年的4.52张、4.05张、4.58张、4.62张、3.97张高12.4%、27.9%、14.4%、16.9%、21.2%。采取措施后,部分原原种的主要性状全面超过未采取措施前的成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表1 2008年和2016年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饲养的部分家蚕原原种主要性状

2008年为采取措施前,2016年为采取措施后。表2相同。

3.2 提高了原原种的单蛾产卵数、良卵率、孵化率

桑园桑叶的优质供应,满足了家蚕的营养需求,蚕体粗壮、行动活泼、发育齐整,在后期的制种成绩中就表现为单蛾产卵数、卵质、良卵率、孵化率等指标合格。从2008年和2016年河南省蚕科院生产的部分原原种质量(表2)可以看出,采取稳定措施后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单蛾产卵数分别为462粒、562粒、510粒、505粒、455粒,分别比2008年的435粒、538粒、490粒、488粒、439粒多27粒、24粒、20粒、17粒、16粒;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良卵率分别为98.20%、95.06%、99.40%、98.15%、97.50%,分别比2008年的96.50%、94.40%、98.50%、98.05%、95.15%高1.70个百分点、0.66个百分点、0.90个百分点、0.10个百分点、2.35个百分点;2016年镇珠、秋丰、872、芙蓉、皓月的孵化率分别为98.51%、98.69%、99.21%、98.88%、99.05%,分别比2008年的93.42%、92.50%、94.62%、93.76%、91.52%高5.09个百分点、6.19个百分点、4.59个百分点、5.12个百分点、7.53个百分点,效果明显。

表2 2008年和2016年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生产的部分原原种质量

3.3 降低了蚕病发病率和蚕种带毒率

由于采取了加强消毒防病防止蚕病发生的措施,各种蚕病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蚕病发病率明显降低。2015—2016臭氧发生器消毒与常规防病结果相比较,白僵病减少了62.98%,细菌病减少了9.09%,传染性蚕病减少了45.17%,非传染性蚕病减少了63.46%[2]。由于高度重视,真抓实管,蚕种带毒率明显降低。据我们调查,2008年制出的485张原原种检出带毒蚕种12张,带毒率为2.47%,而2016年在制出的485张原原种里仅检出1张带毒蚕种,带毒率为0.21%,下降了2.26个百分点,基本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危害。

3.4 提高了一代杂交种农村饲养茧丝质量

由于性状变化得到及时掌控,使得繁育的一代杂交种生产的蚕茧的茧层量、茧层率、出丝率、解舒率等成绩良好,满足了市场的要求,得到了蚕农和缫丝厂家的好评。例如近两年推广较多的932·芙蓉×7532·湘晖四元杂交种,家蚕孵化、眠起齐一,龄期经过短,熟蚕齐,营茧快,茧形大,茧色白,丝质良好,全茧量1.835 g,茧层率23.83%,茧丝长1 057 m,解舒率75.04%,适合省力化饲养,深受饲养蚕农和茧丝加工企业的喜爱。

4 小结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落实,近年来河南省蚕科院的原原种性状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稳定家蚕原原种种性不仅是一项综合技术,而且还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发扬不骄不躁、持之以恒的精神,静下心来查漏补缺,完善各个技术环节。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蚕种质量。河南省蚕科院今后要加强抗逆性强、适合省力化饲养家蚕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工作,不断推动河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蚕种原种家蚕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