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8-09-08 07:27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253000
商业会计 2018年15期
关键词:学期会计专业成果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德州25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活动,不仅包含科技创新,还涉及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等多个层面。科学技术的运用给各个行业带来了质的飞跃,因此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极其显要。

高职教育以应用技术操作为重点,且关注前沿性技术的最新发展,高职院校作为生产技术培训基地,已掀起了一片科技创新热潮,带来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效果,不过各专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作为多年来都比较热门的会计专业,仍然延续着侧重理论学习的培养方式,科技创新成果凤毛鳞角。

一、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科技创新现状

(一)创新观念有待提高。具备创新观念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宣传的导向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观念的培养课程与日俱增,但是受到学校环境、学生自身因素、专业性质等方面的影响,覆盖面并不均匀。尤其是像会计这种传统专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财务制度进行操作,创新点远不及理工科专业,会计专业师生普遍不重视科技创新。

(二)创新教育尚未纳入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逐年递增,但会计专业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并未将科技创新的培养真正纳入教学体系。学生对科技创新知识的了解多是通过课外社团活动、科技讲座等形式,且参与人数较少,忽视了全员素质的提高及文化知识的点滴积累。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应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切不可采取以夺奖为目标的选手短期培训形式,失去课堂培养给全体学生带来的就业资本。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其根源在于知识储备不足。会计专业固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创新团队结构亟待完善。通过对几所院校的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创新团队学生参与人数较少,且同一班级组队现象普遍,这种结构设立的优势是大家彼此熟悉,方便交流,但与科技创新是建立在多种学科知识背景下的一种探索活动相背离。高职阶段的学生学识浅薄,仅凭一己之力、简单的构思设计很难形成创新成果。因此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发挥多专业优势,协同分工是完成高水平成果的必然途径。在这个团队中,科技创新能力除了与学生的自身素质相关,还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创新作品的准备、设计直至完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可小觑。

(四)经费支持缺口较大。专项经费的支持是实施科技创新的必要保障,创新成果不应停留在申报书阶段,应该是通过某实体介质,经过反复实验的结果。近几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经费基本来自科技、教育部门的专项资金,来源单一。受申报数量多、经费紧张的影响,诸多项目需自主筹资,甚至出现团队成员分担支出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创新成果落地难。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竞赛的带动下,会计专业的创新团队完成了一些科技成果,但相对理工科专业来说,创新成果屈指可数,且转化投产率低,近九成仅仅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落地实施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涉及面单一,生产批量较少,商业效果较差,无法达到市场预期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研发人员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对创新成果满足于拿证、获奖,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服务社会的热情不足。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一)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学、自律能力,勇于挑战,有助于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遵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源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科技创新精神的广泛传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带动全员参与。为应对科技创新比赛,往往由少数学生享受了短期补充创新知识的特权,而多数学生无缘科技创新教育。因此应以创新知识普及为目标,做以下调整: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创新教育课程。全面推行学分制,增加自主选课比例,在保证专业课程主体地位的同时开展跨专业选课学分的认定,深化各学科之间的渗透。第一阶段教授学生感知创新思维;第二阶段教授学生掌握创新原理;第三阶段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创新实践;第四阶段教授学生解决创新疑惑。以高职三年学制会计专业为例,在增加创新课程设置时,第一学期应设置直观的创新成果赏析课程;第二学期设置创新理论基础课程;第三、四学期根据创新点自选跨学科交叉课程(如制图、加工工艺等);第五学期设置创新产品制作课程;第六学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创新产品论证及落地转化。

2.开设会计实训课程,寻找基于工作过程的科技创新突破口。该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做到手工与软件相结合,分项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指导相结合。手工实训即通过动手操作,细致体验会计处理中的业务内涵,循序渐进掌握工作流程。财务软件的介入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时效性,因此对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的训练也应纳入实训课程体系。分项实训按照日常授课进度随堂组织,侧重于阶段性单个项目实践内容的训练。如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凭证填制的专项训练。综合实训是针对某门课程全部操作知识的检验,侧重于系统性实践内容的训练。如财务会计课程最后两周的整周实训。分项实训由任课教师随堂指导,综合实训安排较高比例的校外兼职教师。这些校外专家的实践知识丰富,有利于综合实训系统知识操作指导。实训课程安排如表1、表2所示:

表1 会计专业必修课程随堂实训安排表

表2 会计专业必修课程整周实训安排表

3.创新的灵感来自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是必然途径。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中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然而仅靠最后一学期的实践学生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笔者认为需要将社会实践提前至学生学习专业课开始的寒暑假。以三年制高职院校为例,学生通常会在第六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这种方式往往要求学生离校实习,与企业签定协议、办理保险等,学校可以规避学生离校期间的安全责任。但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五个学期中,对未来就业岗位的认识仅停留在教材的理论概念上,不能胜任实习工作。因此,从第二学期起学生已对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有所了解,应在这个时候要求学生分项目到企业实践。这种浅层实践涉及的内容少,时间相对较短,利用寒暑假时间足矣。单项实践结束后,学生回到学校上课时也会对接下来的课程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认真学习。

(三)发挥学科优势,构建和谐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协作组织,教师的能力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教师的教育观念、研究能力、多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沟通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新团队。会计专业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视野,积累完成创新成果的经验。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聘任优秀的企业一线人员从事兼职创新教学与研究工作。创新团队中应由知识结构互补的多位跨学科成员组成,按照专长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依托项目开展创新研讨的长效机制,注重知识与技术的渗透、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培养,形成团队间的默契,提高协作效能。

(四)多渠道获取经费,保证必要的创新支出。充分的专项经费是增强创新能力的物质需要,但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的投入量小于需求量的矛盾长期存在,多方筹措经费是必要的保障。对于货币形式的经费,各管理部门均实行“自主申请、专家评议、择优资助”的政策,因此科技创新项目要本着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重视商业价值、研究方案合理、技术路线可行的原则设计,以便入围资助项目。此外,实行校企合作也是解决经费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除了货币形式的经费支持,还可以拓展资源以获得实物形态的支持。如收集创新实验所需的纸箱、钢板、试剂等材料以减少货币支出。整合资源,摒弃特定专业使用权的唯一性。如某项加工设备,在不影响日常特定专业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可通过预约安排使用,并配备熟悉此设备功能的人员在场监督指导,实现跨专业创新产品的实验加工。建立资源的共享机制,既可以节约资金的投入,又可以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能。

(五)构建校企互助平台,推动成果落地转换。科技创新不仅要重视创造,出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把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带来高效、便捷。如何将创新成果落地?在开展创新教育的进程中,总少不了企业的帮助,有些企业甚至把实验室设立在高校中,深化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创新成果落地的外在要求。在科技创新服务链中,教师承担的不仅是指导在校学生完成创新项目的任务,还为学生搭建了人脉网络。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学生及从事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资源,帮助学生联系项目、开展调研及完成创新成果转换。

三、研究展望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推动了会计实践工作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创新的契机给传统的会计专业学生灌输了创新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逻辑思维,提高操作能力。科技创新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实现由表层的理论学习向深层探究、应用的蜕变,有助于学生继续升学深造,也为学生的就业及创业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学期会计专业成果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和突破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