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对比*

2018-09-08 05:46倪喆尚希福吴科荣唐国霖罗正亮陈敏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髋臼假体入路

倪喆 尚希福吴科荣 唐国霖 罗正亮 陈敏

(安徽省立医院骨科关节外科,合肥 230001)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能够有效改善髋关节疾病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方式[1-3]。THA可以通过前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外侧入路等多种手术入路方式完成,但其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差异[4-6]。直接前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一种重要入路,但由于其学习曲线较长,不同医师对其临床效果的评价并不相同[7-13]。为了探究直接前入路THA后近期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骨科200例侧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需行THA治疗者;单侧THA者;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配合完成相关研究或调查者;知情同意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和肾等疾病者;有既往THA手术史者;其他不宜纳入研究的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LINK公司的全陶关节假体。

根据上述纳入排除标准,按时间顺序,依次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骨科分别采用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THA的两组病历资料,每组1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段、体重指数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方式。两种手术方式均不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及手术床。

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行直接前方入路THA。患者取侧卧位(图1A),消毒后,自髂前上棘外下2 cm处做8~10 cm的切口(图1B、图1C),通过Hueter间隙进入关节囊,并将关节囊“U”形切开暴露髋臼,用髋臼锉打磨髋臼至松质骨面有血液渗出时试模,调整角度后安装臼杯、内衬。患肢后伸、外旋,通过单勾进行辅助,在股骨近端各插直骨撬和90°骨撬各1枚。再次暴露股骨近端,使用髓腔锉将髓腔扩至合适大小后,将股骨柄假体插入,安装股骨头假体。将髋关节复位,检查假体稳定性和屈伸活动状况,留置引流管后将关节腔关闭,并将20 ml 10%的氨甲环酸经引流管注入关节腔,逐层缝合。

后外侧入路组:患者行后外侧入路THA。与直接前方入路组类似,患者麻醉成功后同样取侧卧位,以大转子为中心点,在髋关节后外侧做10 cm左右的切口。切开髂胫束至大转子下方,将大转子钝性剥离后,将臀大肌和髂胫束牵开,内旋、屈曲患肢使外旋肌群暴露出来,并将其切断。钝性分离并切开关节囊,将后外侧关节囊部分切除,股骨颈截骨,将股骨头取出。用髋臼锉打磨髋臼至松质骨面有血液渗出时试模,调整角度后安装臼杯、内衬。患肢内旋、屈曲,脚底向上,使用髓腔锉将髓腔扩至合适大小后,将股骨柄假体插入,安装股骨头假体。将髋关节复位,检查假体稳定性和屈伸活动状况,留置引流管后将关节腔关闭,并将20 ml 10%的氨甲环酸经引流管注入关节腔,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平均髋臼假体直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情况。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通过Harris量表获得,生活质量通过SF-36生活质量量表获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以t检验法进行组间差异比较;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以χ2法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

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而两组的切口长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两组患者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平均髋臼假体直径及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图1 直接前方入路组患者侧卧位(A),手术切口和切口示意图(B、C)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和临床效果比较(n=100,±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和临床效果比较(n=100,±s)

注:与后外侧入路组相比,★P<0.05

Harris评分(分)89.3±6.7 88.9±6.3分组直接前方入路组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min)24.8±3.9★36.6±3.5术中出血量(ml)62.6±7.9★126.7±8.7切口长度(cm)8.3±1.5 8.5±1.2下床活动时间(h)19.4±3.4★31.3±4.5住院时间(d)3.0±1.1★6.2±1.4髋臼前倾角(°)20.1±3.8 20.5±4.5髋臼外展角(°)37.8±5.2 37.6±5.5髋臼假体直径(mm)31.2±3.6 32.3±4.6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100)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脱位、血肿、股骨距骨折、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大转子滑囊炎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后外侧入路组出现2例脱位,术后及时翻修,调整髋臼角度,未发生再脱位。血肿患者(每组各2例)术后休息,减少活动,血肿可自行吸收。骨折患者减少患肢负重,术后随访骨折愈合,髋关节功能良好。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的患者留有大腿外侧局部皮肤的麻木,无功能障碍。大转子滑囊炎患者未于特殊处理,患者症状于术后1个月自行消失。

2.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两组患者术前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THA是临床上治疗髋臼肿瘤、股骨头肿瘤、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常用方法。虽然THA已经日臻成熟,然而术后诸如关节脱位、外展肌功能不良和双下肢不等长等并发症时常出现,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14,15]。THA有多种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入路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差异[4-6]。后外侧入路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入路,但该法常损伤外旋肌、后方臀大肌和关节囊,导致术后关节脱位的发生率较高[16,17]。直接前入路THA是在Smith-Peterson入路的基础上演变来的,该法通过阔筋膜张肌间、缝匠肌间隙进入,保留了髋臼后侧软组织的完整性,避免了对外展肌群的损害[18,19]。

经典的直接前方入路THA时,患者平卧位,而本研究则采用侧卧位,其优点是使用普通手术床即可完成手术,不需专门的手术床,更适合基层医院开展;对于大多数习惯后外侧入路的术者,这种体位在处理髋臼方面的习惯不变并能够使髋臼的显露更加清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习曲线;侧卧位较平卧位,股骨侧肌肉不挤向切口,助手能够更加方便灵活的使股骨后伸内收外旋,解决了平卧位股骨侧显露困难的问题。同时我们采用切开阔筋膜张肌表面筋膜进入间隙,不暴露股外侧皮神经,大大降低了其损伤的可能。

表3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状况比较

直接前方入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目前并无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肥胖,股骨颈较短,肌肉强壮的患者手术相对比较困难[20]。而股骨侧的暴露是每个医师最棘手的问题,显露欠佳可能造成扩髓时大转子的骨折,穿孔,假体位置不良等。Lee等[15]报道了2.3%股骨骨折的发生率,并认为股骨骨折多是由于股骨端暴露困难,而本研究中采用的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临床效果上,直接前入路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头假体直径及Harris评分、切口长度与后外侧入路相比无明显差异,而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后外侧入路,这与段瑞行等[1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直接前入路术后关节脱位、血肿、股骨距骨折、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大转子滑囊炎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也无显著差异,这与史成富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本研究发现,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患者治疗后的SF-36生活质量自评量表中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直接前入路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说明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对患者康复更为有利,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这与本研究中直接前入路切口较短、下床活动时间和出院时间也较短的结论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其学习曲线较长,而一旦手术医师熟练掌握,会明显提升临床疗效,故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髋臼假体入路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周围股血管分布情况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